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62淋证 中医临床护理学PPT课件

62淋证 中医临床护理学PPT课件

小腹弦急,痛引脐中”。 (三)东汉·华佗《中藏经》提出了淋有冷、热、气、劳、膏、
砂、虚、实八种,乃为淋证临床分类的雏形。
(四)隋·巢元方《诸病源候论·诸淋病候》将淋证归纳为石、 劳、气、血、膏、寒、热七种。
(五)唐代《千金要方》、《外台秘要》将淋证归纳为石、气、 膏、劳、热五淋;宋代《济生方》又分为气、石、血、膏、劳 淋五种。目前分类为气、石、血、热、膏、劳淋六种。
1.热淋:小便灼热刺痛; 2.血淋:尿中夹血或夹血丝、血块; 3.石淋:尿中有砂石、小石排出,尿线变细或中断; 4.膏淋:尿液混浊乳白或夹凝块,或伴血液、血块; 5.气淋:少腹坠胀,尿出不畅,或尿有余沥; 6.劳淋:小便淋沥不尽,遇劳即发。
(二)辨淋证虚实,从病程、症状、脉象等方面辨别。
初起或急性发作时
(一)淋证与癃闭的鉴别
相同点:都有小便量少,排尿困难之症候 不同点:淋证尿频而尿痛,且每日排尿总量多为正常; 癃闭则无尿痛,每日排尿量少于正常,严重时甚至无尿。 联系:癃闭复感湿热,常可并发淋证;而淋证日久不愈, 亦可发展成癃闭。
(二)血淋与尿血的鉴别
相同点:都有小便出血,尿色红赤,甚至溺出纯血等症状。 不同点:有无尿痛。 尿血多无疼痛之感,虽亦间有轻微的胀痛或热痛,但终不 若血淋的小便滴沥而疼痛难忍。 故一般以痛者为血淋,不痛者为尿血。
热淋:湿热客于下焦,膀胱气化不利,小便灼热刺痛
血淋:膀胱湿热,灼伤血络,迫血妄行,血随尿出,
淋证
周方圆
淋证
【概说】 一、概念 二、沿革 三、讨论范围
一、概念
淋证是以小便频数短涩,淋沥刺痛, 小腹拘急引痛为主症的病证。
短、涩、数、痛、急
二、沿革
(一)淋之名称,始见于《内经》。 (二)汉·张仲景《金匮要略·五脏风寒积聚病脉证并治》中称
其为“淋秘”,将其病机归为“热在下焦”, 《金匮要略·消渴小便不利淋病篇》:“淋之为病,小便如粟状,
• 疑有非感染性膀胱炎者,可查膀胱镜
• 尿中红细胞增多为主者,多见于泌尿道结石、膀胱癌, 应查泌尿道B超,腹部平片,尿中找脱落细胞,做膀胱 镜等
• 尿浑浊怀疑乳糜尿者应查尿乙醚试验,必要时淋巴管 造影摄片检查
• 各项检查无异常者,多为尿道综合症
二、病证鉴别
(一)淋证与癃闭的鉴别 (二)血淋与尿血的鉴别 (三)膏淋与尿浊的鉴别
(三)多见于已婚女性,每因疲劳、情志变化、不洁房事而诱 发。
相关检查
(一)尿常规、中段尿细菌培养、尿β2-微球蛋白定量可直接 发现致病了解肾功能情况;
(二)B超、静脉肾盂造影X线摄片可直接明确病位及肾脏的 形态;
(三)肛门指检前列腺及前列腺液常规检查等可以了解前列腺 的病变情况。
• 疑前列腺炎,可作肛门指检前列腺及前列腺液常规检 查
• 初起多因湿热为患,正气尚未虚损,故多属实证。
• 淋久湿热伤正,由肾及脾,每致脾肾两虚,而由实转虚。 如邪气未尽,正气渐伤,或虚体受邪,则成虚实夹杂之 证。
外感湿热 饮食不节
劳欲体虚
郁怒伤肝
湿热蕴结下焦
热结膀胱 煎熬尿液 清浊相混
热淋 石淋 膏淋
脾肾两虚
热伤血络
血淋
虚火灼络
血淋
气不摄血
血淋
气虚不固
脂液下泄 遇劳即发
膏淋 劳淋
气火滞于膀胱
气淋
中气下陷
气淋
病因病机示意图
【诊查要点】
一、诊断依据 二、病证鉴别
一、诊断依据
(一)小便频数,淋沥涩痛,小腹拘急引痛,为各种淋证的主 症,是诊断淋证的主要依据。但还需根据各种淋证的不同临 床特征,可确定不同的淋证类型。
(二)病久或反复发作后,常伴有低热、腰痛、小腹坠胀、疲 劳等。
淋证
【病因病机】
【病因病机】
一、病因:
(一)外感湿热 (二)饮食不节 (三)情志失调 (四)禀赋不足或劳伤久病
(一)外感湿热
• 下阴不洁,秽浊之邪 从下侵入机体, 上犯膀胱
• 小肠邪热、心经火热、 下肢丹食辛热肥甘
脾胃运化失常, 积湿生热,下注膀胱
膏淋 • 肝气失于疏泄——气火郁于膀胱——气淋 • 久淋不愈——湿热留恋膀胱,继则脾肾受损——劳淋
(二)病位在膀胱与肾,且与肝脾有关。
• 肾者主水,维持机体水液代谢 膀胱州都之官,有储尿与排尿功能
脏腑相关,经脉 共主水道
• 肝气失于疏泄,气火郁于膀胱 • 脾气不足,气虚下陷,气化无权
气淋由作
(三)病理性质:初起多实,病久转虚,每见虚实夹杂。






早 期 实 证 居 多
久 病 多 虚 实 夹 杂
肾 、 膀 胱 , 肝 脾
湿膀 热胱 蕴气 结化 下不 焦利
(一)基本病理变化为湿热蕴结下焦,肾与膀胱气化不 利
• 湿热客于下焦——膀胱气化不利——小便灼热刺痛——热淋 • 膀胱湿热,灼伤血络——迫血妄行,血随尿出——小便涩痛有
血——血淋 • 湿热久蕴——熬尿成石——石淋 • 湿热蕴久——阻滞经脉,脂液不循常道——小便浑浊不清——
(六)明·张景岳《景岳全书·淋浊》“凡热者宜清,涩者宜利, 下陷者宜升提,虚者宜补,阳气不固者宜温补命门”。
(七)清·尤在泾《金匮翼·诸淋》“初则热淋、血淋,久则煎 熬水液,稠浊如膏、如砂、如石也”,各种淋证可相互转化。
三、讨论范围
根据本病的临床表现,类似于西医学所指: 1.急、慢性尿路感染, 2.泌尿道结核,尿路结石, 3.急、慢性前列腺炎, 4.乳糜尿, 5.尿道综合征等病证
(三)膏淋与尿浊的鉴别
相同点:小便浑浊症状 不同点: 尿浊在排尿时无疼痛滞涩感。 即《临证指南医案·淋浊》所言:“大凡痛则为淋,不 痛为浊。”
【辨证论治】
一、辨证要点 二、治疗原则 三、证治分类
一、辨证要点
(一)首辨六淋主证 (二)辨淋证虚实
(一)首辨六淋主证
辨六淋主症,除小便频涩、滴沥刺痛、小腹拘急引痛的共同症状外, 各具特征。
• 或嗜酒太过
(三)情志失调
• 情志不遂,肝气郁结―――
膀胱气滞,气化不利
(四)禀赋不足或劳伤久病
• 禀赋不足, 肾与膀胱先天畸形 • 久病,劳伤过度, 房事不节 多产多育、久淋, 或妊娠、产后
脾肾气虚,膀胱容易 感受外邪,而致本病
二、病机
(一)基本病理变化为湿热蕴结下焦,肾与膀胱气化不利。 (二)病位在膀胱与肾,且与肝脾有关。 (三)病理性质:初起多实,病久转虚,每见虚实夹杂。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