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7-1消渴 中医临床护理学课件
7-1消渴 中医临床护理学课件
阴阳俱虚
久病
腰膝酸软,四肢欠温,畏寒肢冷,舌淡而 干,苔白,脉沉细无力
辨证论治
(二)治疗原则 基本原则:
养阴生津,清热润燥
针对具体病情,配合使用润肺、清胃、 健脾、滋肾及益气、温阳等法
辨证论治
(三)分证论治 1、上消 (肺热津伤)
(1)主症:烦渴多饮,口干舌燥,尿频量多 (2)舌象:舌边尖红,苔薄黄 (3)脉象:脉洪数 (4)治法 清热润肺,生津止渴 (5)方药 消渴方
上消
口渴,多饮
多食善饥 水谷精微下泄 尿甜 肌肤失养 形体消瘦
脾胃失养,肾阴失润
燥热所伤
胃 胃火炽盛 消腐水谷 脾不散精
灼伤津液
中 消
上灼肺阴,下耗肾阴
病因病机小结
肾阴亏损
肾 虚火内生
上炎心肺 中灼脾胃 固摄失权
烦渴多饮 多食善饥 消瘦 多尿
尿甜
下 消
精微下注
病因病机小结
气阴两虚,阴阳俱衰
病理 演变
部分患者初起可“三多”症状不著,常以胸痹 心痛、中风、雀目、疮痈、水肿、关格、肺痨为首 发症状; 严重者可见烦渴、头痛、呕吐、呼吸短促,甚 或昏迷厥脱危象。 消渴病的家族史可供参考。
诊 断
3.辅助检查为确诊手段:
1999年WHO最新标准:具有下列情况之一者既可确诊为糖 尿病 ①糖尿病症状+2次FPG(空腹血糖)≥7.0mmol/L;
诊查要点
(二)鉴别诊断 1.消渴与口渴症
共同症 不同症 常见病证
消渴病 口渴多饮 多伴多食、多尿、尿甜 消渴病 口渴症 口渴多饮 无多食、多尿、尿甜, 多种疾病过程 随其所患病证的不同而 中,尤以外感 出现相应的临床症状 热病为多见
(二)鉴别诊断 2.消渴与瘿病
消渴病 病因 相同症 相异症 阴虚燥热 多食易饥,疲乏消瘦 多饮、多尿或尿甜, 多大便干 瘿病 气郁化火,阴虚火旺 多食易饥,疲乏消瘦 性急易怒、突眼、颈 部一侧或两侧有肿大, 或有心悸
三、讨论范围
糖尿病(diabetes)
尿崩症(diabetes insipindus)
病因病机
(一)病因
(一)禀赋不足
先天禀赋不足,五脏虚弱,尤其是肾脏素虚,
阴虚体质者,是本病发病的重要内在因素。
《灵枢.五变》 “五脏皆柔弱者,善病消瘅”
病因病机
(一)病因
(二)饮食不节 过食肥甘 醇酒厚味 辛辣香燥
辨证施护
皮肤护理
• 皮肤干燥瘙痒
• 皮肤感染
辨证施护
皮肤护理
1.保持皮肤清洁
2.衣着宽松,棉质,勤换
3.剪指甲,勿搔抓
4.沐浴时间短,温水40℃左右
5.肥皂:使用温和肥皂 6.沐浴后用软毛巾拍干 7.涂抹润肤剂 8.保湿与防晒
辨证施护
2.生活起居
病室环境
口腔护理
皮肤护理 足部护理 适量运动
辨证论治
肺热津伤
《消渴方》
【功效应用】 • 清热降火,生津止渴。
【方药组成】
• 天花粉、葛根、麦冬、生地、藕汁—— 生津清热,养阴 增液 • 黄连、黄芩、知母——清热泻火
辨证论治
2、中消 (胃热炽盛)
(1)主症:消谷善饥,口渴,尿多,身体渐瘦 (2)兼症:大便秘结,四肢乏力,皮肤干燥 (3)舌象:舌红,苔黄 (4)脉象:脉滑数或弦细或细数 (5)治法 清胃泻火,养阴增液 (6)方药 玉女煎
• 配方:玉米须30g,女贞子30g,菊花6g, 桑叶3g • 功效:清热润肺,止渴
中消型糖尿病食疗方——玉竹沙参焖老鸭
• 配方:鸭500g,北沙参30g,玉竹30g,盐 5g • 功效:清热养阴,生津润燥 • 制作: 1.将沙参、玉竹洗净 2.鸭去毛、肠脏、脚,洗净 3.把全部用料一齐放入炖盅内,加开水适 量,炖盅加盖文火炖三小时,调味即可
中医临床护理学
第七章 气血津液病证 第四节 消渴
Emaciation-thirst Disease
周方圆
目的要求
1、掌握消渴的概念、讨论范围、病因病机、 护治原则及主要护理问题与护理措施。 2、熟悉消渴的诊断与鉴别诊断、证治分类、 健康教育。
3、了解消渴的历史沿革。
消 渴 Emaciation-thirst Disease
辨证论治
(一)辨证要点 1.辨病位
主症特点
上消 多饮口渴症状突出
病机特点
肺燥
中消
下消
多食易饥症状突出
多尿症状突出
胃热
肾虚
辨证论治
(一)辨证要点 2.辨标本主次——根据病程、临床表现
病机
燥热为主
病程
初病
临床表现
口干舌燥,烦热,舌红苔黄
阴虚燥热 病程较长 口干舌燥,烦热,头晕耳鸣,舌红少苔 并见 阴虚为主 病程较长 腰膝酸软,头晕耳鸣,舌红少苔,脉细数
病因病机
(一)病因
(四)劳欲过度
房室不节 劳欲过度
肾精亏损
虚火内生 亦可上蒸肺胃
消灼津液
病因病机小结
•病 机:阴虚燥热(阴虚为本,燥热为标) 阴虚 燥热
火因水竭而烈,水因火烈而干 •病变脏腑:主要在肺、脾胃、肾, 尤以肾为关键。
病因病机小结
阴伤燥热 肺 肺不布津 口渴,多饮 津液直趋下行 多尿
概 述
病因病机 诊查要点 辨证论治
辨证施护
健康教育
概 述
一、概 二、沿 念 革
三、讨论范围
一、概念
定义
消渴病以多饮、多食、多尿、乏力、消
瘦或尿有甜味为主要临床表现的一种病证。
一、概念
消 善消水谷,多食易饥; 消灼津液,津液失养,阴不胜阳, 火热内生; 消耗,消耗气血,致人虚损。 口渴多饮。
渴
二、沿革
1.《内经》对消渴详有论述
消渴之名 首见于《内经》 主要病机:胃肠热结、 耗伤阴津
病因:五脏虚弱, 过食肥甘,情志失调。
分类:消瘅、肺消、 膈消、消中。
2.《金匮要略》
立“消渴小便不利淋病篇”专篇讨论。
重视消渴病“胃热”病机的同时,更论及厥阴 消渴、肾虚消渴。 并最早提出治疗方药,创立了白虎加人参汤、 肾气丸等消渴病名方。
3.饮食护理
以清热润燥,养阴生津为膳食治疗基本原则
遵医嘱进食,控制总热量。
禁食糖、烟酒,少食煎炸食物。 可适当增加蛋白质、水煮蔬菜类食物。
植物中的天然降糖食物
• 荞麦、银耳、葛根、鳝鱼、玉米须、桑叶
植物中的天然降糖食物
• 荞麦、银耳、葛根、鳝鱼、玉米须、桑叶
上消型糖尿病食疗方——玉贞降糖茶
损伤脾胃
脾胃运化失职
积热内蕴,化燥伤津 消谷耗液,发为消渴
病因病机
(一)病因
(三)情志失调 五志过极 气机郁结 郁久化火 火热内燔
上灼肺津
中灼胃津
下耗肾阴
情志因素是糖尿病不可忽视的因素。 据近年研究,精神因素可刺激下丘脑腹内侧核 (VMH)则兴奋交感神经使胰岛素分泌减少,从 而使血糖增高。中医学认为精神因素可引起糖 尿病与美国约翰.考尔医学博士提出精神因素是 引起糖尿病的主要原因之一要早2000年。
(3)舌象:舌淡苔白而干
(4)脉象:脉沉细无力
辨证论治
阴阳两虚
(5)治法 :温阳滋阴,补肾固摄 (6)方药:金匮肾气丸
【药物组成】 • 六味地黄丸+附子、肉桂
消渴证治
证型 上消 中消
多食易饥
下消:肾阴亏虚 下消:阴阳两虚
尿频量多,混浊如脂小便频数,混浊如膏, 膏,或尿甜 甚则饮一溲一
临 面色黎黑,耳轮焦干, 床 兼 尿频量多 形体消瘦,大便干燥 口干唇燥,形体消瘦腰膝酸软,形寒畏冷, 表 症 阳萎不举 现 苔 舌边光红,苔 舌淡,苔白,脉沉细 舌红苔黄,脉滑有力 舌红,脉沉细数 脉 薄黄,脉洪数 无力 肺热炽盛,津 胃火炽盛,消谷耗液 肾阴亏虚,肾失固摄 肾阳虚衰,肾失封藏 液耗伤
二、沿革
3《诸病源候论》
并发症:“其病变多发痈疽” 运动治疗:“先行一百二百步,多者千步,然后食之”
4《外台秘要》
“每发即小便至甜”;“焦枯消瘦”;蚁聚于尿
二、沿革
5.消渴并发症:
刘河间 “可变为雀目或内障”
张子和“多变聋盲,疮癣、痤痱之类”, “或蒸热虚汗,消渴分类: 渴而多饮为上消(膈消、肺消) 消谷善饥为中消(消中) 渴而便数有膏为下消(肾消)
肾阴亏损 肝失濡养
中风眩晕
水肿胀满 麻木痿痹
诊查要点
(一)诊断依据 1.三多一少主症为依据:
多尿——表现为排尿次数增多(20/d),尿量增加 (3000-10000ml/d),夜尿增多。 多饮——喝水量及次数明显增多。 多食——易饥,食量超出常人,常感疲乏无力。 消瘦——日久,甚至早期。
诊 断
2.并发症为重要线索:
②糖尿病症状+任何时候血糖≥11.1mmol/L,或OGTT 2h (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11.1mmol/L;
③无糖尿病症状,除需要FPG≥7.0mmol/L+OGTT 2h≥11.1mmol/L(或任何时候血糖≥11.1mmol/L)外, 还需要一次FPG≥7.0mmol/L或OGTT2h≥11.1mmol/L。
辨证论治
胃热炽盛
《玉女煎》
【功效应用】 • 清胃滋阴 【药物组成】
• 生石膏、知母、黄连、栀子——清胃泻火
• 玄参、生地黄、麦冬——滋肺胃之阴 • 川牛膝——活血化瘀,引热下行
辨证论治
3、下消 (肾阴亏虚)
(1)主症:尿频量多,浊如脂膏,或尿甜,腰酸无力。 (2)兼症:口干唇燥,口渴引饮,形体虚弱。五心烦 热,骨蒸潮热,头晕耳鸣,遗精失眠盗汗,皮肤 干燥,瘙痒。 (3)舌象:舌红 (4)脉象:脉细数
辨证论治
肾阴亏虚
(5)治法:滋阴补肾,润燥止渴 (6)方药:六味地黄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