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孝文帝改革ppt 人教版

孝文帝改革ppt 人教版


445年陕西一带人民起义,参加者既有汉族, 也有其他少数民族,起义军很快发展到十余万人。 几经周折,才平息起义。自开国至今,境内起义 已经多达八十多次。
4、民族矛盾激化
拓跋贵族“每有骑战,驱夏人(汉人) 为肉篱”。
在战争时,鲜卑拓跋贵族往往驱使汉族 和其他各族的人充当步兵,在阵前冲锋, 鲜卑骑兵则在后督阵,并任意纵马践踏。
均田制的推行,使无地和 少地的农民得到了土地, 抑制了土地兼并,有利于 国家征收赋税和征发徭役。
2、三长制
以五家为一邻,设邻长; 以五邻为一里,设里长; 以五里为一党,设党长; 三长直属于州郡,负责清 理户口和田亩、征发徭役 和兵役。
三长制的实行,使许多农户 成为国家直接掌握的编户, 改变了隐瞒户籍的状况,使 北魏的地方政权真正掌握在 国家手中,有利于中央集权 的巩固。
基本原因 北魏社会制度落后
解决方案 采用汉制
偏远荒凉柔然强大 官无俸禄强取豪夺
迁都洛阳 整顿吏治
民族歧视政策
汉化民族融合
பைடு நூலகம்
宗主督护制
实行三长制
十六国战乱动荡 均田制一举两得
孝文帝和冯太后对你的调查报告非常满意,接下来他们 又征询你的意见。“爱卿啊,你看怎么办呢?”
二、改革的内容
1、均田制
把国家控制的荒地分配给 农民,农民向政府缴纳租 税,承担一定的徭役和兵 役。
风俗:学习汉族礼法,尊崇孔子,以孝治 国,提倡尊老、养老的风气。
扬场图(魏晋墓葬壁画)
耕耙图(魏晋墓葬壁画)
牧马(魏晋墓壁砖画)
牵羊的少数民族(魏晋墓壁砖画)
从魏晋墓葬的壁画中 可以反映出当时鲜卑族 的生产状况发生了怎样 的改变?
山西大同云岗石窟造像
河南洛阳龙门石窟造像
请你分析这两尊佛像在人物 形貌和衣饰上有什么不同?其原 由何在?
北魏建立者魏道武帝拓跋珪像
一、改革的背景
1、北魏统一北方
淝水之战后, 前秦瓦解。386 年,拓拔部的首 领拓拔珪乘机复 国,改国号魏, 后来定都平城 (今山西大同), 历史上称为北魏。 439年,北魏统一 了北方,结束了 北方多年来分裂混 乱的政治局面。
北魏疆域图
北魏虽然统一了黄河流域,但统治者却寝食 不安。
民族比较表
民族 汉族
生产方式
生活方式 政治制度
以农耕为主
定居
比较完备
文化 先进
北方少数民族 以游牧为主 逐水草而居 相对落后 相对落后
经济上:北魏都城平城气候恶劣,生产的粮 食不能满足需要;
政治上:平城地处偏僻,北魏政府很难有效 的控制中原地区;
军事上:北方少数民族柔然威胁北魏安全; 迁都也便于南下灭南齐,实现统一;
5、宗主督护制的弊端
北魏初期,在地方上实行宗主督护制。地 主豪强把宗族、佃户组织起来,修筑坞堡,割 一方。政府由于无力消灭豪强势力,被迫承认 其合法性,地方的赋税、徭役也由他们代管、 征收。他们往往隐瞒户籍,借机逃避赋税。
主要问题 1 缺乏统治中原地区的经验 2 都城经济困难、面临威胁 3 阶级矛盾尖锐、吏治腐败 4 民族矛盾尖锐 5 地方割据势力大 6 经济破败、土地荒芜
北魏帝王出御图(今河南巩义市石窟寺里的浮雕临摹图)
图中的帝王和大臣们均穿着长袍宽袖,为汉族服装,反映 孝文帝改革后民族融合的情形。
三、北魏孝文帝拓跋宏的意义
野蛮的征服者总是被那些他们所征服的民族的 较高文明所征服,这是一条永恒的历史规律。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二卷第70页
有人认为北魏孝文帝是盖世英雄,也有人认为他是 毁灭本民族的千古罪人。试结合所学的相关内容,简要 谈谈你对孝文帝改革及其本人的认识。
孝文帝顺应时代潮流,进行了一系列改革,通过迁都洛阳、改行 汉制、移风易俗等措施,使鲜卑族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社会制度封建 化、生产方式农业化、风俗习惯汉族化;
意义: 这些措施有利于北方经济的发展,缓和了 民族矛盾,巩固了封建统治,加强了民族大融合, 为国家结束分裂、走向统一和封建社会的繁荣奠定 了基础。
3、俸禄制度
4、官吏任期
规定官吏的俸禄由国家筹 集,三个月发放一次。各 级官吏无权到民间征收, 也不得接受馈赠,违者严 惩。
按照政绩的好坏来决定。 对官吏三年一考核,以能 否劝课农桑、克己奉公、 推荐贤才、惩治盗贼为主 要考核内容。
5、迁都洛阳
平城 494年北魏迁都洛阳
洛阳
语言:在朝廷禁用鲜卑语,必须使用汉语。 服饰:官员及家属必须穿戴汉族服饰。 姓氏:鲜卑姓氏改为汉姓,拓跋改为元。 通婚:鼓励鲜卑贵族与汉族贵族联姻。 政治:采用汉族官制、律令。
巴氐
成汉(304-347)

前秦(351-394)后凉(386-403)

后秦(384-417)
汉 前凉(317-376)西凉(400-421)北燕(409-436)
从公元316年到439年的120多年中,内迁的少数民族和汉族先后在 黄河流域建立了16个国家,史称十六国。
东晋和十六国形势图
386年,拓跋珪建立北魏; 398年建都平城(今山西大同); 次年,称帝,为道武帝。439年, 北魏统一黄河流域。
现在魏孝文帝派你作特使,到下面进行社会 调查,分析当时社会存在的主要问题与成因,回 来后准备上朝如实禀报。
主要问题 1 缺乏统治中原地区的经验 2 都城经济困难、面临威胁 3 阶级矛盾尖锐、吏治腐败 4 民族矛盾尖锐 5 地方割据势力大 6 经济破败、土地荒芜
基本原因 北魏社会制度落后 偏远荒凉柔然强大 官无俸禄强取豪夺 民族歧视政策 宗主督护制 十六国战乱动荡
第二单元 古代历史上的改革
朝代发展线索

东 汉

西 晋

东北
魏齐
十北
六 国

西北 魏周

东 晋宋齐梁陈
族名
所建立的政权
匈奴 前赵(319—329)北凉(401-439)夏(407-431)
鲜卑 羯
前燕(337-370)后燕(384-409)西秦(385-431) 南凉(397-414)南燕(398-410) 后赵(319-350)
认识:当然,孝文帝改革全盘汉化,忽视了保持本民族文化特点,
使得鲜卑族拓拔部逐渐溶入其他民族,这是值得我们吸取的教训。 从历史的进程来看,孝文帝是我国少数民族中杰出的政治家、改革家,
为中国多民族共同发展的历史做出了贡献。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