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题计划学院:黑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二院专业:康复医学与理疗学
导师姓名:邢艳丽
硕士研究生:袁洪超
题目
针刺五脏背俞穴治疗原发性失眠
开题计划分以下5点介绍
一、立题依据
二、现代医学研究
三、实验方案
四、统计学处理
五、预期结果
一、立题依据⏹1.研究课题的目的
⏹2.课题的意义
1.研究课题的目的
观察针刺五脏背俞穴治疗失眠的临
床疗效。
2.课题的意义
近年来,随着生活节奏的日益加快,导致失眠的诱因增多,其发病率有逐年上升的趋势。
目前,现代医学界主要依靠作用是抑制中枢神经系统的安眠类药物,失眠患者如果长期服用这类药物,往往会产生对药物的耐受性、依赖性及成瘾性,有时会加重失眠及其伴随症状。
中医认为脏腑功能紊乱,营卫气血失常,阴阳失调是产生失眠症的根本原因。
可归入现代医学的“神经官能症”、“更年期综合症”等疾病范畴。
中医学将失眠分为多种证型,心脾两虚型、心胆气虚型、阴虚火旺型、肝郁化火型、痰热内扰型。
近年来,针灸常规穴位治疗失眠在临床上取得了一定的进步,而以背俞穴为主治疗失眠却很少。
背俞穴是五脏六腑之气输注于背腰部的腧穴,分布在膀胱经的第一侧线上。
全身经脉之气通过经别的离合出入均可注入足太阳膀胱经,使其与五脏六腑皆相通。
膀胱经上的背俞穴作为脏腑之气疏通出入之处,内应于脏腑、反注于背部,具有反映脏腑功能状态、调节脏腑气血、治疗脏腑疾病的作用。
难经》云:“阴病行阳,阳病行阴,故令募皆在阴,俞在阳。
”杨玄操认为:“腹为阴,⋯⋯背为阳,五脏俞皆在背,故云俞在阳,
内脏有病则出行于阳,阳俞在背也”,故五脏之病当取五脏背俞穴来进行治疗。
调脏腑之俞穴,可调脏腑所秉权之功能而统调人体功能,取膀胱经五脏俞穴,以调五脏神法治疗失眠症,可舒五脏之气,开五脏之郁,泻五脏之火,安五脏之志,调五脏之神,进而达到精神内守,气血平和的稳态。
二、现代医学研究
背俞穴治疗失眠发展情况
⏹背俞穴刮痧治疗
⏹透灸背俞穴治疗
⏹梅花针叩刺背俞穴治疗
⏹针刺加背俞穴闪罐治疗
⏹背俞穴简易穴位埋线治疗
⏹耳尖放血配合背俞穴走罐治疗
⏹针刺背俞穴(泻南补北法)治疗
三、实验方案
(一)、资料与方法
1.临床资料
⏹1)、病例来源
⏹2011年12月至2012年12月黑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二医院康复门诊收治的失眠患者。
⏹2)、一般资料
⏹已确诊并符合纳入标准的原发性失眠患者约60例。
其中男x例,女x例,年龄最大**岁,最小**岁。
病程最长一年,最短15天。
(二)诊断标准
1.西医诊断标准
1)、不是任何一种躯体疾病或精神障碍继发的症状。
2)、以失眠为最重要的症状,其他症状均继发于失眠,这些症状包括:多梦、早醒、易醒、难以入睡、睡眠不深、醒后不易再睡、醒后感不适、疲乏或白天困倦。
3)、上述睡眠障碍的症状每周至少发生三次,并持续一个月以上。
4)、失眠引起显著的心情烦躁或抑郁,导致精神活动效率下降,妨碍日常生活和工作。
2.中医诊断标准
1)、轻者入寐困难或睡而易醒,醒后不寐,连续三周以上,重者彻夜难眠。
2)、常伴有头痛头昏、心悸健忘、神疲乏力,面色少华,胸中烦热,心神不宁,
多梦,腰酸梦遗等症状。
3)、经各系统及实验室检查,未发现有妨碍睡眠的其他器质性病变。
(三)病例选择
⏹1.纳入标准
⏹1)、符合上述中医及西医诊断标准;
⏹2)、睡眠障碍的症状每周至少发生三次,并持续一个月以上;
⏹2.排除标准
⏹1)、因器质性病变引起失眠者;
⏹2)、因惧针或其它原因导致未能坚持三个疗程者;
⏹3)、严重肝肾功能不全者,或合并其他各系统严重疾病者;
⏹4)、妊娠或哺乳期妇女;
⏹5)、不愿合作者。
⏹3.病例剔除和脱落
⏹(1)纳入后发现不符合纳入标准,或未按实验方案规定治疗的病例,予以剔除。
⏹(2)未能完成疗程中途要求退出的受试者。
⏹(3)未能严格按照治疗方案执行的受试者。
⏹(4)临床研究过程中出现严重的并发症或病情变化不能继续接受治疗的受者。
(四)研究方法
本课题按入院先后顺序将60例(大概)病人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针刺背俞穴加药物治疗(简称A组);对照组:单纯药物治疗(简称B组)。
(五)治疗方案
治疗组采用针刺治疗加口服艾司唑仑片2 mg,每晚1次。
针具选用贵州安迪药械有限公司生产的安迪牌的长度为40mm、直径为0.35mm的针灸针。
穴位参照普通高等教育中医药类规划教材《针灸学》选取心俞、肝俞、脾俞、肺俞、肾俞,每次治疗均取双侧穴位。
让患者采用俯卧位,皮肤常规消毒后,针刺上述相关穴位。
针刺时针尖向下平刺0.5到1寸,使患者产生酸麻沉胀的针感即可,不宜刺入过深,行平补平泻手法。
每次针刺得气后,留针30 min,行针1次/15 min。
10 d为1个疗程,疗程间间隔2d,连续治疗3个疗程。
对照组口服艾司唑仑片2 mg,每晚1次。
10 d为1个疗程,疗程间间隔2 d。
连续治疗3个疗程。
(六)疗效判定标准
按照1993年国家卫生部颁发的《中
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失眠标准。
临床痊愈:睡眠时间在6 h以上,睡眠深沉,醒后精力充沛;显效:
睡眠明显好转,睡眠时间增加3 h以上,睡眠深度增加;有效:症状减轻,但睡眠时间较治疗前增加不足3 h以上;无效:治疗后失眠无明显改善或反加重。
四、统计方法
计量资料各组自身前后比较用配对t检验,两组计量资料比较用t检验,等级资料用Ridit分析和秩和检验。
五、预期结果
针刺五脏背俞穴对于治疗失
眠症状有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