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城市综合防灾专项规划

城市综合防灾专项规划


3、城市总体防灾空间规划
(1)城市总体防灾空间结构: 城市总体防灾空间结构,是指城市中各类各级防灾空间和防救灾设施布局的形态与结构形式。 主要由“点、线、面”构成。 “点”:指避难场所、防灾据点、重大基础设施、重大危险源、重大次生灾害源、防灾安全街区、 防灾公园绿地系统、开发空间系统等。 “线”:主要指防灾安全轴、避难道路与救灾通道、以及河岸、海岸等线状地区等。 “面”:主要指防灾分区、土地利用防灾计划、土地利用方式调整、各类防灾社区防灾性能的提
升,以及城市旧区的防灾计划等。
武汉市防灾分区划分图
(2)城市总体防灾分区: 根据用地适宜性、城市总体规划结构、城市道路交通体系、城市行政区设置、疏散场所布局、防 救灾资源配置、重大危险源等次生灾害影响,合理划分各等级防灾分区,利于城市防灾资源整合 和分配。 可分为一级、二级、三级防灾分区。
一级防灾分区:分区隔离带不低于50m,利用隔离带或天然屏障(如河流、山川)防止次生灾害,
5
10 10 1 1 5 1 1 5
10
10 10 5 5 10 1 1 5
5
1 1 10 10 1 10 10 1
162
159 159 145 145 134 105 105 84
2
3 3 5 5 7 8 8 10
灾害项目总分计算方式=灾害历史分数*2+医疗院所受创程度*5+最大威胁*10+灾害可能性*7
能源供给系统
信息情报系统 电力是生命线系统的核心,主电网应形成环路,还应备有自发电机及可移动式的柴油发动机系统。
1、人防规划
确定人防系统的组成 主要人防设施的布置 确定人防设施的标准
2、抗震规划
偏重于发生震灾后救灾及疏散工作 在规划方面采取一下对策 (1)城市布局时应考虑抗震因素 (2)采用组团式,组团之间绿地可以提供避震疏散之用。 (3)安排疏散路线及疏散空间,居住区可就近疏散至公园、运动场地等处。 (4)疏散通道要有足够的宽度,即使两旁建筑倒塌,也不至于阻断交通。 (5)医疗单位应重点防护 (6)烈度在8度以上城市,建筑密度宜低于20%,100万人口以上大城市,应有两条不经过市区的过境 道路。
市疏散避难空间体系规划,⑤城市公共设施与基础设施的防灾规划,⑥城市危险源布局规划。
1、现状分析 (1)城市灾害概况与特征分析: 收集地震、地质、火灾、洪涝、气象灾害、海洋灾害资料。 (2)城市现状用地的安全与适宜性评价: 分为适宜区、较适宜区、有条件适宜区和不适宜区。 (3)城市现状综合防灾能力评估: ①城市现状疏散通道系统综合防灾能力评估:评价因子为网络性、均衡性、安全性。评估对 象包括市内交通和对外交通两个部分。 ②城市现状避难场所系统综合防灾能力评估:包括可利用资源、布局均衡性、交通可达性、 安全性的评价。
(3)城市防灾轴规划:
在灾前,防灾轴能提供灾害防护空间和生态调节空间;在灾时,能提供多种应急空间,例如灾时
紧急避难场所、指挥中心、信息中心、应急医疗救护、物质储备、交通干道、救援通道、疏散通 道、外援中转空间等。 ①等级:可以分为防灾主轴和防灾次轴。
防灾主轴宽度在30m以上,连接区域性避难中心和区域性防灾据点,是城市、城际的主要交通联络
(4)制定区域救灾联动方案:包括人员与救灾设备的相互支援;灾害信息情报的互通有无;各行
政区联合制定与实施区域性防灾方案措施。
日本神户市区域防灾据点的配置
2、重点内容
(1)形成市域防灾交通网络: 以区域的空间结构为基础,规划区域交通轴,联系各防灾据点,保证防灾据点对外界多样化的交 通联系手段,以及通往受灾核心区域的灵活多样的交通手段。 (2)规划设置市域防灾轴: 在区域范围内形成高效的防灾轴线网络,划分规模较大的防灾单元区块。由区域性交通网络、区 域性绿带、河流等要素组成。 (3)规划设置市域防灾据点:
段,以前三项为主。 救灾干道是指在大灾、巨灾下需保障城市救灾安全通行的道路。主要用于城市对内对外的救援运 输。有效宽度不小于15m。
疏散主干道是指在大灾下保障城市救灾疏散安全通行的城市道路,主要用于城市内部运送救灾物
质、器材和人员的道路。有效宽度不小于7m。 疏散次干道是指在中灾下保障城市救灾疏散安全通行的城市道路,主要用于人员通往固定疏散场 所。有效宽度不小于4m。 街区疏散通道指用于居民通往紧急疏散场所的道路,有效宽度不小于4m。 ②规划要求: 每个二级防灾分区至少有一条救灾干道,绝大多数二级防灾分区至少有一条疏散主干道。每个防 灾分区在各个方向至少保证有2条防灾疏散通道。
台湾新光吴火狮纪念医院的风险评估表
风险评 估项目
灾害历史
医疗院所 受创程度
最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威胁
灾害可能 性
总分
排名
灾害项目
*2倍权重
*5倍权重
*10倍权重
*7倍权重
火灾
10
10
10
10
240
1
地震
化学危害 恐怖攻击 电力中断 水灾 辐射意外 暴力威胁 风灾 高传染性 疾病
1
1 1 10 10 1 10 10 1
(3)防灾专业设施系统:对应不同的实施主体。包括消防、防洪防涝、抗震防灾、防风防潮、人
防等专业设施。 (4)防灾生命线系统:支持组织指挥系统的实施,支持防灾专业设施效能的发挥,还是灾民生活 的必备生存物质。包括交通运输系统、水供应系统、能源供应系统和信息情报系统。
(5)防灾支持系统:在经济、社会、法律、教育等领域进行与综合防灾相关的建设。包括治安系
2、城市灾害风险评估与损失预测
(1)城市灾害风险评估: ①确定城市灾种:收集已发生的和潜在的灾害资料。 ②灾害评估因子:重大性、延续性、破坏性、影响区域、频率、可能性、易损性、社区优先性。 ③城市灾害等级划分:得出高、中、低风险程度的灾害类别。 (2)城市灾害风险图绘制:根据灾害预测、模拟、评估和空间栅格化赋值方法,绘制城市灾害风 险图。 (3)城市灾害的潜在损失预测:目前已有TELES地震危害模拟系统。
③城市现状应急指挥系统综合防灾能力评估:从均衡性、可达性、应急功能性、安全性进行评估。 ④城市现状应急医疗设施系统综合防灾能力评估:从规模容量、均衡性、可达性、安全性、服务
半径进行评估。
⑤城市现状消防系统综合防灾能力评估:从均衡性、便捷性、规模容量、安全性、服务范围进行 评估。 ⑥城市现状灾时治安系统综合防灾能力评估:从均衡性、规模容量、安全性进行评估。 ⑦城市现状应急物资保障系统综合防灾能力评估:从规模容量、均衡性、可达性、安全性进行评 估。 ⑧城市现状生命线系统综合防灾能力评估:主要从安全性进行评估。考虑直接损害、间接损害、 后续损害三类危害。 ⑨城市现状危险源及防灾能力评估:主要从安全性进行评估。考虑地质情况、与其他危险源距离、 设施本身的建筑或工程结构性能质量等因素。
3、放洪规划
(1)防洪标准 (2)防洪措施 (3)防洪对策 (4)防洪设施
4、消防规划
消防设施:消防调度设施、消防站、瞭望塔、消防栓 制定消防要求、消防规范、防火间距。 消防站的责任区面积宜为4到7km2 1.5到4万人城镇设一 处消防站
二、城市综合防灾规划
主要内容包括:①现状分析,②城市灾害风险评估与损失预测,③城市总体防灾空间规划,④城
指能够开展重要防救灾活动的市域性城市公园等场所。功能包括救灾物资的转运、分配;支援部
队的集结、宿营;器材储备;日常休憩等。一般在人口稠密的市区周边、交通枢纽地区布置。
神户市防灾绿地轴和 防灾据点构成
神户市震后重点整治的 防灾轴
二、城市综合防灾规划
总规层面的主要内容按预防灾害的主要四类灾害分为人防规划、抗震规划、防洪规划、消防规划。 生命线系统:在灾害发生时人民生命安全及生存环境的工程项目。 生命线系统四大网络:海陆空交通运输系统 水源供应系统
③规划原则:安全第一、就近避难、“平灾”结合、综合防灾、步行为主、利于救援。
④救灾备用地:在无法满足建设规模要求时,可以在非城市建设用地范围内布局规划。
北京中心城区已建地震及避难场所位置示意图
5、城市公共设施与基础设施的防灾规划
(1)城市公共设施的防灾规划对策:
针对应急指挥设施、应急医疗设施、应急消防设施、应急治安设施、应急保障物资系统的防灾规 划对策。 主要分为空间性措施和管理型措施。在空间上根据服务半径和服务规模,在空间上进行有效覆盖 布局。在管理上,强化功能、加强管理,有效应用。 (2)城市基础设施系统的综合防灾对策: 针对供水、供电、通讯、燃气设施的防灾规划对策。 重点在空间选址和布局上,强化提升设施的安全性。其次加强维护,强化配置,提升安全保障措 施。
城市综合防灾规划
第一章 总论
1、城市综合防灾体系的主要系统:
(1)防灾研究、监测与预警系统:国家级研究中心、研究机构为核心,联合大学团队与高科技企
业协同攻关,产学研一体化。包括城市灾害危险性评估及区划、综合防灾减灾规划、灾害应急预
案、各单灾种(如地震、洪水、台风、地质等)监测和预报系统、火灾监视与消防系统、交通安 全管理系统等。 (2)防灾组织指挥系统:对应不同政体与政府组织形式。包括领导机构、咨询机构和指挥设施。
统、储运系统、社会保障与福利系统、医疗救护系统、市政工程抢修系统、法律体系及宣传教育 系统等。
2、城市主要灾害源:
(1)建设部1997年公布的《城市建筑综合防灾技术政策纲要》中认定地震、火灾、风灾、洪水、 地质破坏为现代城市主要灾害源。 (2)其他致灾要素有:气象灾害(暴雨、冰雹、大雾、雪灾、沙尘暴、雷击、高温高湿等)、 爆炸、泄漏、公害致灾(环境污染)、高新技术事故、古建筑防灾、流行病灾、交通事故、工 程质量事故等。 (3)概括为“天(防空)、地(抗震和防止地质破坏)、水(防洪)、火(消防)”四大部分。
3、城市综合防灾规划编制目标及体系
分析城市综合防灾工作中的问题和不足,通过调整土地利用、空间和设施布局,形成良好的城市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