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预防为先导的健康照顾
的重要性
•建国初期(1950)制定的卫生工作四大原则: 面向工农兵,预防为主,团结中西医,卫生工作
与群众运动相结合。
•新时期卫生工作方针(1997): 以农村卫生为重点,预防为主,中西医并重,依
靠科技与教育,动员全社会参与,为人民健康服务, 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
18
预防医学的特点
• 预防医学与临床医学和基础医学相比,有如下特点: 1.预防医学的研究对象从个体、家庭到社会群体; 2.主要研究对象为健康者和无症状者(亚健康状态); 3.重点研究人群健康与环境中各种因素的关系;
4.研究的对策与临床医学相比,更具有社会效益;
5.研究的方法注重宏观与微观结合。
19
表现为孤独残忍,具有冲动冒险的 精神病史。 • 7.6%有家族精神病遗传史。
11
转变
• 群体公共卫生预防 个体与群体相结合; • 生物学预防 生物、心理、行为和社会预防; • 独立预防服务 预防、治疗、保健和康复一体化
综合性预防; • 主体:公共卫生人员 社会医疗工作者 • 预防疾病的责任:社会为主 社会、家庭和
现代预防医学发展史上的卫生革命
• 第一次卫生革命是以传染病、寄生虫病和地方病 为主要防治对象;
• 第二次卫生革命是以慢性非传染性疾病为主攻目 标,主要是心脑血管疾病、恶性肿瘤、意外伤害、 糖尿病和精神病等;
• 第三次卫生革命是以提高生活质量,促进人类健 康长寿,实现人人享有卫生保健。
6
第一次卫生革命
个体的责任相结合 • 个体被动接受预防 主动参与预防
12
临床医学与预防医学
• 预防医学:人群,外环境,疾病分布—对策 • 临床医学:个体,内环境,器官系统—治疗
13
以预防为先导的原则
在社区卫生服务中,全科医生要不断的强化预 防医学概念,在卫生服务中坚持以预防为主的原 则,采取公共卫生和临床预防医学相结合的方法 和策略,走群体预防与个体预防相结合的路线, 才能提供以预防为先导的、连续性、协调性和综 合性的卫生服务。
以 预 防 为 先 导的 健康照顾
全科医学的主旨
强调以人为中心、以家庭为单位、以整 体健康的维护与促进为方向的长期负责式 照顾,并将预防、医疗、康复与健康促进 有机结合,将个体保健和群体(社区)保健 融为一体
2
影响健康的主要因素
1.环境因素: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因素; 2.行为生活方式:包括各种有害健康的行为因素,
• 时间: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 • 以传染病、寄生虫病和地方病为主要防治对象 • 标志成果:人类战胜天花、霍乱、鼠疫等烈性传染
病; 认识到群体预防的重要性; 掌握了系统的群体预防的措施; 将个人防病扩大到社会性预防。
• 措施与方法:免疫接种、隔离消毒、检疫监测, 消灭病媒动物、重视食品卫生和安全用水等。
7
第二次卫生革命
• 主要任务:控制慢性非传染性疾病。 • 严峻形势:人口老龄化、疾病谱的改变,慢性非
传染性疾病病因复杂,难以有效的根治, 成为当前 危害人类健康的主要疾病; • 主要措施: ① 强调健康促进、健康教育等一级预防措施,转向 以社会医疗卫生为主,重视临床预防; ② 转向以社会、家庭、个体的责任相结合为主的预 防。
800
其他
损伤和中毒
700
600
500
400
300
慢性非传染性疾病
200
100 传染、妇幼疾病 0 1954 1957 1963 1975
1980
1985
1990
1995
1998
资料来源:全国卫生统计年报资料
4
上医医未病之病, 中医医欲病之病, 下医医已病之病。
----孙思邈《千金要方》
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 ----《黄帝内经》
8
第三次卫生革命
• 以提高生活质量,促进全人类健康长寿和实现人人 享有卫生保健为目标
• 主要防治目标:文明病、社会病、富裕病 • 主要卫生措施:自我保健、家庭保健和发展社区卫
生服务
9
从社会病、富裕病看预防
文明病、富裕病、社会病威胁人类健康
• 高度的工业化和城市化减轻了人类的体力活动; • 紧张、拥挤、环境污染、人口老化、人际关系复
16
社区预防与保健
• 社区预防与保健以社区为范围,人群为服务对象,通过与 社区一起共同确定社区优先解决的健康(卫生)问题,共 同计划、制定、组织、实施干预措施并进行评估,不断改 善社区卫生和居民健康水平。
主要工作: 1. 进行社区诊断确定优先解决的卫生问题; 2. 协调各部门共同制定改善社区卫生问题的计划; 3. 组织各部门进行计划的实施; 4. 组织监督检查、评价完善。 全科医生的工作性质决定了他们是提供连续性、综合性、协 调性和个体化预防保健服务的最佳力量。
亚健康状态与社区预防
• 亚健康状态:指人的机体虽然无明显的疾病, 但呈现出活力降低,适应力呈不同程度减退的 一种生理状态,是由机体各系统的生理功能和 代谢过程低下所导致,是介于健康与疾病之间 的一种生理功能降低的状态,亦称“第三状态” 或“灰色状态”。
杂、竞争等引起普遍的情绪紧张、焦虑、易激怒 和慢性疲劳; • 饮食中的烟、酒,“三高”,进食不规律; • 楼房建筑中的隔离,老人和伤残者常感到抑郁和 孤独; • 酗酒、吸烟、吸毒和自杀和大量慢性疾病、精神 障碍成为威胁人类健康的主要因素
10
现代社会与心因性疾病
对157例违法犯罪青少年调查分析 • 12%表现为紧张、焦虑、暴怒、情绪不稳定。 • 11.5%对人冷漠,缺乏同情心,行为
如不合理的饮食习惯、风俗习惯、不良嗜好, 心理紧张和缺乏体育锻炼; 3.医疗卫生服务:卫生资源配置、医疗卫生服务 利用、卫生服务的制度等; 4.生物遗传因素:主要造成先天性缺陷和伤残, 一旦形成不可逆转。
3
我国死因构成的变化
1954-1998年中国城市各类死亡及构成变化趋势
死亡率(1/10万)
900
14
以预防为先导的健康照顾
- 疾病预防
- 常见病与多发病的诊治 - 医疗与伤残康复 - 健康教育 - 计划生育技术服务 - 特殊人群保健:妇女、儿童、老年人、
慢性病人、残疾人等
15
预防医学概念
• 预防医学(preventive medicine)是以环境—人 群—健康为模式,用预防为主的思想,针对人群 中健康与疾病的消长规律,应用卫生统计学和流 行病学的理论和方法,分析环境中的危险因素对 人群健康和疾病的作用规律,以制定防制对策, 并通过公共卫生措施的实施,达到促进健康、预 防疾病、防制伤残和夭折以及提高人群生活质量 的一门综合学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