沾昆二线上部作业指导书编制说明:本指导书是根据铁二院设计文件及各种施工安装图、《铁路电力牵引供电施工规范》TB10208-98、电化局颁施工工艺制定,包括软横跨、腕臂安装、接触线悬挂调整、吊弦安装、接地跳线、地线的安装、拉线安装、电连接安装等作业内容,作业中的安全保证措施执行《铁路工程施工安全技术规程(上、下)》TB10401.1-2003中有关规定及安质部制定的上部作业安全措施;作业质量保证措施遵循《铁路电力牵引供电工程施工质量验收标准》TB10421-2000及内控要求。
为确保工程质量各级施工及技术人员认真执行,如有疑问与工程部联系。
一、拉线安装(1)钢柱全补偿下锚时,承力索承锚角钢应向线路侧偏,接触线承锚角钢向田野侧偏,两角钢中心应有30mm以上的距离,且螺栓密贴支柱,顶丝紧固。
(2)拉线角钢应水平并与支柱密贴,拉线绷紧。
两条拉线受力应均衡,拉线回头长度宜为500mm、绑扎100mm。
(3)UT型楔形线夹螺扣外露长度应为:拉线受力后不小于20mm,且不得大于60mm。
(4)UT型楔形线夹拉线线夹的受力面应安装于线路侧(鼓肚朝田野),销钉应钉帽向上。
二、支柱装配(1)腕臂底座安装高度:导高为6000mm时,安装高度为5510mm;导高为6450mm时,安装高度为5960mm。
腕臂上下底座间距一般为1800 mm。
特出情况,跨线桥两端及隧道依设计根据设计确定。
(2)棒式绝缘子安装时,压板在上、泻水孔在下。
(3)定位环缺口向下,承力索座距套管双耳300 mm。
平腕臂外露距承力索座不大于300 mm(隧道除外)。
(4)各种底座、肩架应与支柱密贴、平整,型号符合设计要求。
(5)腕臂及定位器无偏移时温度为250C,腕臂及定位器的偏移量应根据温度调整。
(6)腕臂安装后应满足悬挂位置及结构高度的要求,以保证承力索架设后悬挂点高度的要求,其偏差为±50mm;悬挂点水平位置要求:因全线均采用全补偿简单直链形悬挂,直线时位于导线正上方允许施工偏差±50mm,位于曲线地段承力索与接触线之间的连线应垂直于轨面连线允许向曲线内侧偏差不超过50mm,不允许偏向曲线外侧。
(7)腕臂上各部件应同腕臂在同一断面内,腕臂底座螺栓的螺母在副角钢侧,腕臂底座要求水平且平行线路,定位管支撑与定位管夹角以60°为宜,误差不大于5°,腕臂支撑平腕臂端侧在距绝缘子根部约150mm位置(根据实际情况可稍移动),斜腕臂的一端垂直于斜腕臂。
(8)定位器长度根据已发安装图进行选用,正线当线路曲线半径R≤1800m 时定位器选用1200 mm型。
当线路曲线半径R>1800m时定位器选用1000 mm 型。
(9)定位管斜拉线回头应用手工制作成均匀的“8”字型,“8”字长度为400mm,两端圆圈用1寸半管威成。
(10)、定位器应保证温度变化时能使接触线自由伸缩移动。
安装时应考虑其在安装时的水平偏移,但其水平偏角不能超过18°。
(11)正线定位器安装夹角(接触线顶面至定位管下底面的距离)。
直线上:260 mm。
曲线上(1600 m≤R≤12000m)时:280 mm。
曲线上(600 m≤R≤1500m)时:310 mm。
(12)、承力索在承力索固定座的双沟槽内放置原则是:(既让螺栓受力)a、中心锚结柱处----线路侧沟槽内。
b、曲内中间柱----线路侧沟槽内。
c、曲外中间柱----田野侧沟槽内。
d、直线中间柱----线路侧沟槽内。
(13)定位管卡子装在规定位置。
一般正定位定位管卡子距定位管端头约100毫米;反定位定位管卡子距定位环150毫米左右。
三、软(硬)横跨的安装(1)、软(硬)横跨固定角钢安装高度应符合设计要求,固定角钢安装水平,距轨面高度符合要求误差为±20 mm,软横跨调整完毕后均应横平竖直。
(2)、楔型线夹中回头长度为500 mm,回头与本线用ф1.6mm镀锌铁线绑扎100 mm,施工偏差为±10 mm,外露20mm,绑扎密实整齐。
(3)、软横跨各直、斜吊线用两股ф4.0 mm镀锌铁线制做,上端做永久性固定,下端做可调性“8”固定,“8”的高度为300 mm。
“8”两端圆圈用一寸半管煨制,“8”字上端顺线路方向可见圆圈。
(4)、横向承力索和上、下部定位索的电分段绝缘子在同一垂直面,上、下部定位索的绝缘子串靠线路侧的第一个瓷瓶裙边与站台边沿在同一铅垂面内,股道中间电分段绝缘子位于股道中间允许误差为±50 mm。
(5)、受载后的软横跨,其上、下部定位索应呈水平状态,可略有负弛度,但负弛度不得大于60 mm。
(6)、调整完毕后,钢柱横向承力索和上、下部定位索施工完毕后杵头杆在螺帽处外露20~80mm,混凝土支柱调整螺拴螺杆的外露长度为20mm至螺纹全长的1/2。
(7)、软横跨直吊线无论直线还是曲线区段与接触线拉出值在一平面内。
(8)、软横跨内各股道吊弦安装调整完毕后垂直线路方向以正线吊弦为准,均应对齐,吊弦在任何温度下均应垂直安装。
(9)、软横跨上的定位器只能受拉不能受压,如果受压应根据实际情况调整到另一侧,横向承力索至上部定位索最短吊弦处距离为400~600mm。
(10)悬挂6支及6支以上接触悬挂时,均采用双横承力索,双横承受力后两根承力索应平行,并且受力均匀,连接件顺直与横承方向一致。
(11)所有双耳楔型线夹销钉帽均应朝上,双耳连接器销钉帽向上,螺拴应水平连接。
(12)硬横跨钢梁与支柱连接应牢固可靠,硬横跨钢梁应呈水平状态,硬横跨安装高度应符合设计要求,误差为±100mm。
(13)时速120KM/h以上区段软横跨用悬吊滑轮悬挂承力索处要增加防护条,(小哨、杨林车站)上、下部定位绳增加弹簧补偿器,弹簧补偿器安装在软横跨上、下部定位绳受力小的一侧(昆明东站、金马村站不加弹簧补偿器及承力索悬吊滑轮处不加防护条)。
(14)软横跨内定位器夹角:当采用A3定位器时:车站侧线定位器夹角为300~350mm。
当采用限位定位器时:车站正线定位器夹角为360mm。
四、接触悬挂架设(1)各种线材型号应符合设计要求,并应有产品合格证书。
(2)铰线不得有交叉、松散、硬弯、折叠等现象。
(3)补偿坠砣应完好无损,排列整齐。
每块坠砣的缺口应相互错开180度,坠砣升降不应有卡滞现象。
补偿滑轮应转动灵活,补偿绳不得有卡磨现象。
(4)架线以前应编制详细的架线计划,以确保架线工作的顺利进行。
(5)交叉架设的接触网,正线及重要线路承力索不一定在下方(应根据位置具体确定),但正线导线一定架设于其它侧线的下方。
(6)架设线索的过程中,车挡、跨越非电化股道、站台等处下锚可暂不安装绝缘子。
待调整完毕后,再在其准确位置安装绝缘子(新线施工时)。
(7)承力索、导线配盘使用,施工中应确认盘号、线型、长度等与所架设锚段相符。
(8)承力索和接触线中心锚结绳均采用LXGJ79镀铝锌钢绞线,隧道内采用本线。
(9)接触网所有调整均从中锚处开始。
(10)补偿落锚、中锚、硬锚只要附近有回流线或架空地线,落锚处均需加设接地跳线固定板。
与回流线及架空地线距离较远的去掉接地跳线固定板,采用四个瓶子直接落锚。
五、悬挂调整(1)承力索中心锚结安装:承力索中锚的驰度应小于或等于该跨承力索的驰度,安装符合设计要求。
(2)接触线中心锚结安装:应在吊弦、定位器安装前进行,并安装在指定跨距内的中心位置上,两端受力应均等,中心锚结线夹应安装牢固、端正、不得打弓,中心锚结线夹应比相邻吊弦点抬高2~6厘米。
(3)正线承力索、接触线在一个锚段内不允许接头,站线承力索、接触线在一个锚段内允许分别最多有一个接头。
(4)在桥、涵、隧道、明洞等出口处接触网承力索上加装绝缘套管。
(5)中心锚结范围内的悬挂不得有接头、锚结绳内不得安装吊弦。
(6)吊弦的布置应根据实测跨距和设计要求均匀布置,吊弦位置施工偏差为:±100mm。
第1根吊弦距悬挂点的距离为4m,吊弦的布置及安装如下:跨距<35m时,吊弦为4根;35m≤跨距<45m时,吊弦为5根;45m≤跨距<55m时,吊弦为6根;55m≤跨距<65m时,吊弦为7根;65m≤跨距时,吊弦为8根。
(7)吊弦线夹的安装应端正、牢固、不打弓,因本线承导均采用同种材质安装吊弦时应垂直安装。
(8)站场软横跨内的吊弦安装一般以正线为准,所有股道吊弦与正线吊弦横向布置在一条直线上,力求整齐、美观。
昆明东站下行场因不区分上下行接触线载流环面向昆明站侧,承力索与接触线载流环方向相反,其余地段采用载流型可调式整体吊弦时,承力索处载流环面向来车方向,接触线处载流环背离来车方向。
导线载流环处线鼻子与导线夹角≥600,吊弦线夹螺帽侧在线鼻子侧,承、导吊弦线夹穿向相反。
曲线部分导线吊弦线夹螺母在曲线内侧。
吊弦可调部分最后盘成直径为50mm的圈并用φ1.6镀锌铁线绑牢。
(9)软横跨中吊线的“8”字回头长度为300mm、“8字” 上、下圈各为100mm,上、下圈均垂直线路,两线受力均匀并顺直,斜拉线“8字”长度为400mm。
(10)正定位的定位管一般情况下应保持水平,允许抬头,但坡度不得大于150 mm/m。
反定位的定位管一般情况下应保持水平,允许低头,但坡度不得大于150 mm/m。
各种定位管的斜拉线保持顺直;定位管外露尺寸应满足200-400mm的要求,具体数据查安装图总说明。
定位管在支持器外露长度应为50~80mm,定位管应带管帽;关节处非支定位管可略有坡度、但坡度不能太大,转换柱处,接触线非工作支和工作支定位器、管之间的间隙不应小于50mm。
(11)软定位器上定位环安装于下端长度约1/3处,既自末端始至中心为60mm。
(12)电分段、电分相绝缘器的安装应符合技术设计要求,各连接螺栓应紧固密贴、安装后与导线连接部分应平滑不打弓,分段、分相绝缘器整体应与轨面平行。
(13)接触线高度应符合设计要求(本线接触线高度一般为6450mm),允许误差±30mm,全线不考虑预留弛度。
(14)接触线的拉出值应符合设计要求,允许偏差应不大于±30mm。
在任何情况下其导线偏移值正线(相对于受电弓中心)不得大于400mm,站线不大于450 mm。
(15)接触线在改变方向时:正线接触线的转角一般不大于4度,困难时不大于6度。
站线接触线的转角一般不大于6度,困难时不大于10度。
(16)定位器夹角应符合规定,保证导线工作面正常,不偏磨、不打弓。
(17)三跨非绝缘关节时,在两转换柱之间的跨距内接触线前2/3范围内按设计高度调整,后1/3跨距范围直到下锚柱,为非工作支,调整为平滑升高。
(在两转换柱中部1/3跨范围内两支接触等高。
)在转换柱处非工作支接触线比工作支接触线高300mm±20mm,两支接触线在转换柱处,水平间距200mm±20m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