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触网施工线路测量作业指导书1适用范围适用于新建铁路广深港客运专线香港段接触网支柱定位测量及放样、隧道吊柱定位测量及放样、轨面标高测量及放样。
2 作业准备 2.1内业技术准备作业指导书编制后,应在开工前组织技术人员认真学习实时性施工组织设计,阅读、审核施工图纸,澄清有关技术问题,熟悉规范和技术标准。
制定施工安全保证措施,提出应急预案。
对施工人员进行技术交底,对参加施工人员进行上岗前技术培训,考核合格后持证上岗。
土建单位提供CP Ⅱ交桩资料。
2.1.1路肩高程计算 H =Hd+L*i (m ) 式中:H :支柱点路肩高程; Hd :变坡点高程; L :支柱点至变坡点距离; i :坡度(‰); 2.1.2竖曲线计算公式:)(22m RL y =)(2000m i RT ∆=T=7.5△i式中y :竖曲线支距; T :切线长;L :支柱点到竖曲线始、终点距离;R :15000m △i :相邻坡段坡度代数差的绝对值i2-1i i =Δ; 2.1.3 曲线偏角计算 2.1.3.1圆曲线夹角计算公式T=R*tg(a/2) L=R*a*π/180 C=2* R* SIN(r/2) 由三角关系可得 r=2* ββ=L*90/R*π 此即为圆曲线上任一点处弦线与切线的夹角公式 其中 T :切线长 L :曲线长 R :圆半径 C :弦长 r :圆心角2.1.3.2 缓和曲线夹角计算公式弦长计算公式C=L-L3/(90*R2)+L5/(3888*R4) β=L2*180/(6*R*L0*π) Z YY ZRJDβarCT图1H且图中夹角关系为:β2 : β1 : β=3 : 2 : 1其中L:缓和曲线上任一点与ZH点的弧长L0:缓和曲线长R:圆曲线半径C: 缓和曲线上任一点与ZH点的弦长2.1.4坐标计算由于使用全站仪进行坐标放样测量,所以必须先将各点坐标计算完成才能进行放样测量。
2.1.4.1方位角计算及平面座标计算如图3:已知A、B两点在坐标系统中的坐标,则可求得其方位角a;tga=△y/ △x=(y2-y1)/(x2-x1) 则AB延长线上一点C点,其坐标为:Xc= cosa*L+XA Yc= sina*L+YA由此可得直线AB上任一点P的坐标计算公式为:Xp= cosa*Lp+XA Yp= sina*Lp+YA其中:a为这条直线在极坐标系统中的偏角,L为点P到点A的距离图3X C2.1.4.2 缓和曲线坐标计算由已知条件,依据起点坐标、交点坐标采用坐标反算求得切线方位角。
根据已知条件及求得的方位角计算出ZH 点坐标。
利用缓和曲线的偏角公式 β=L2*180/(6*R*L0*π)计算出此段弧长的偏角。
计算出此段弧长所对弦长 C=L-L3/(90*R2)+L5/(3888*R4)计算弦长的方位角,曲线为右转时等于曲线切线的方位角加偏角β。
(曲线左转时等于曲线切 线的方位角减偏角β)由已知条件以ZH 点为起点,方位角已知,弦长已知,则可以根据(公式一)算出HY 点坐标。
2.1.4.3圆曲线坐标计算进入圆曲线时原理同缓和曲线计算中所述。
起点应该从HY 点开始。
应先求出HY 点的切线方位角 &=3*β+该曲线的切线方位角(即ZH 点处切线的方位角)求出HY 点至圆曲线上一点C 点的弧长的偏角 β3= L*90/R*π(L :为此段HZ弧长 R :圆半径)求出该段弧长所对的圆心角 r =2* β3计算出该段弦长 C1=2*R*SIN (r/2) 则弦长的方位角= & + β3已知HY 点坐标、弦长方位角及弦长可通过(公式一)算出点C 坐标,同理可求得圆曲线上任意一点坐标值从HY 点起可以计算到YH 点终。
YH —HZ 段的缓和曲线坐标的计算方法同前所述,就是有一处变化,原弦长的方位角是曲线切线方位角加缓和曲线的偏角,YH —HZ 段弦长的方位角等于曲线切线方位角减缓和曲线的偏角。
2.2外业技术准备修建或租赁生活及办公房屋,配齐生活、办公设施,满足主要管理、技术人员进场生活、办公需要。
H3技术要求(1)定位测量,依据站前单位提供的CPⅢ为依据,利用全站仪测量;(2)在使用全站仪测量前,务必检查并确认该仪器各项功能运行正常,不要将仪器浸入水中;(3)当架设仪器时,尽可能用木质三脚架,因为金属三脚架可能会产生震动,从而影响测量精度;(4)经常检查基座上的校正螺丝,确保基座上的固定钮所好,基座上的中心固定螺栓旋紧;(5)在一般运输中,应尽可能减轻震动,剧烈震动可能导致测量功能受损;(6)搬动仪器时,必须握住提手;(7)长时间将仪器放置在高温环境,可能对仪器的使用产生不良影响;(8)仪器和棱镜任何形式的温度突变,都可能导致测程的缩短。
要使仪器逐渐适应周围的温度后方可使用;(9)在作业之前,检查电池电压是否满足要求;在电源打开期间,不要将电池取出;(10)仪器从仪器箱取出或装入仪器箱时,应握住仪器提手和底座,不要握住显示单元的下部。
4施工程序与工艺流程4.1施工程序施工测量一般包含地面站场、区间路基段。
施工程序为:施工准备→资料交接→内业计算→中线测量及水准测量→放样打桩→内业资料整理→进行下一处测量。
4.2工艺流程工艺流程图5 施工要求 5.1施工准备在取得正式线路设计图纸后,开工前,须组织有监理和站前施工单位共同参加的资料交接,到现场共同办理线路基桩以及其它资料的交接手续。
交桩内容包括:直线(ZD )和曲线(ZH 、HY 、QZ 、YH 和HZ );永久性水准基点和增设的临时性水准基点;中桩里程表,统一里程表,统一里程与施工里程对照表,坡度表与水准点表,设计提供的导线点桩坐标及其位置分布表,相关的设计变更内容。
交桩完毕后双方互相确认签字。
5.2 施工工艺5.2.1中线测量(坐标放样法)沿左线线路中心丈量,右线支桩与左线互相对应。
1#3#5#7#9#48454750下行线路中心线测量放样示意图2#4#6#8#10#48454750上行线路中心线5.2.1.1坐标计算根据站前交付的线路资料,采用前面介绍的坐标计算方法算出接触网支柱处的坐标值及支柱处线路中心桩的坐标值。
5.2.1.2 坐标放样计算完成后可以到现场用全站仪进行杆位和中心桩的放样操作。
(1) 全站仪置镜于导线点A ,反射棱镜置于点B ,各自对中调平;在全站仪中输入置镜点A 的坐标值,后视B 点,输入B 点坐标,对准棱镜中心,点观测按纽发射激光,从目镜观察激光反射情况确定已经对准棱镜中心,最后再按确定按纽,完成坐标系统的建立。
(2) 建立了坐标系统后,可以通过全站仪对所有目测外围内的点进行坐标放样;在全站仪主菜单选择坐标放样,输入C 点放样坐标值,则屏幕上自动显示目镜与C 点处的水平夹角β,按提示转动目镜直至屏幕显示夹角为 0。
,将棱镜置于AC 线上,用目镜观测棱镜进行粗测,则屏幕上显示棱镜位置与C 点的距离差,通过不断调整棱镜位置使屏幕显示距离差为0,则定位棱镜进行调平,最后再将目镜对准棱镜中心进行精测复核,从而完成对C 点的坐标放样;在C 点处用木桩和铁钉做好标记,同时在C 点1米的顺横线路各打两个辅桩,A ′、B ′、C ′、D ′见附图,并且做好数据记录。
1#5#7#9#48454750下行线路中心线AB ’路基(3) 下一个点D 的位置同理可以确定。
超出目测范围需转镜时,必须按照①中步骤重新建立坐 标系统,然后再开始放样。
(4) 曲线坐标放样时,与以上步骤相同,放样过程中数据输入要准确,要注意经常复核,转点时尤其要注意重新建立坐标系统各步骤的先后顺序,确保最后放样结果的准确无误。
(5) 测量要求的确定:接触网杆位所对线路中桩位置和接触网杆位中心位置,都可以通过以上步骤确定。
5.2.2 水准测量(可分别采用水准仪和全站仪) 5.2.2.1用水准仪测量采用水准闭合测量法,即从一个已知高程的水准点开始,沿路基测出支柱处各桩橛的高程,并连续测至另一已知高程的水准点,进行闭合检查。
(1) 将测站设于几个跨距之中心,近仪器支柱点为中视点,远仪器支柱点为前、后视点;(2) 支柱点处竖好塔尺,仪器调整,对中读取塔尺的读数,并做好记录;现场测量图(3) 现场计算仪器高程=后视点高程+后视读数 中视高程=仪器高程-中视读数 转点高程=仪器高程-前视读数 实测高差h 测 = ∑a - ∑b 原有高差h 原 = ∑B - ∑A 闭合差 = h 测 - h 原(4) 调整行进方12345678BBD当闭合差在允许闭合差范围时,则认为测量精度合格。
此时,闭合差应在各点高程进行调整。
调整的方法,反其符号,按距离的长短或比例进行调整;(5) 记录:填写水准测量记录表5.2.2.2用全站仪测量在用全站仪进行中线测量时,当用目镜对准棱镜中心时,屏幕上除了显示放样点坐标外还有棱镜所处位置的高程,所以可以把水准测量和中线测量揉合在一起,与中线测量的区别只是在起测点的选择有所不同。
(1) 如下图:选择起测点A 、B 时应该靠近水准点,在建立坐标系统之前首先置镜A 点,后视水准点得到A 点的高程,然后再建立坐标系统,则以A 点为中线和水准测量的起测点,当全站仪确定每个杆位时,仪器自动显示出该处的高程。
(2) 转点时同理也应先得出新坐标系统起测点的准确高程,测量过程中遇到水准点须经常复核,以确保测量准确无误。
(3) 根据复核结果,对各处高程进行适当调整,并且做好记录,填写水准测量记录表 。
6 劳动组织 6.1劳动力组织方式 采用测量组组织模式。
6.2 人员配置表每个测量组人员配置表如下:7材料要求8设备机具配置每个测量组机械设备配置表9质量控制及检验9.1质量控制9.1.1现场交桩①交接桩以管界外第一个转点桩开始或终止;②按图表直接逐点点交,均应作好详细记录;③交接桩手续要完善,各种数据要反复核准;④各种桩橛标志要明显,标桩书写要工整并符合规定;9.1.2纵向测量支柱纵向测量时,每个中桩既是起测点,又是终点。
9.1.3中线测量①全站仪的对中、调平、保养须执行有关的程序和规程;②所用全站仪须经过年度检修;③仪器必须稳定,脚架踩入土中,拧紧脚架上固定螺旋及仪器连接螺旋;④围绕仪器走动脚步要轻,切忌用手扶压仪器及脚架,操作各部螺旋,要手轻、心细,动作平稳,观测时不要骑跨脚架;⑤目标必须竖直,瞄准时尽量照准其下部,用十字丝交点分目标,并注意消除视差;⑥看镜人读出读数,记录人要马上复诵,读数记录要准确;9.1.4水准测量①测量前,仪器须检验校正;②测量中,尽可能使前、后视距相等,视线长度以50-100m为宜;③为减少大气折光的影响,视线应离开地面0.3m以上,中午前后应避免观测;④仪器和尺垫应安置在坚实地面,并踏实脚架和尺垫;⑤观测时应精心对光,消除视差影响;⑥读数时应精心对光,消除视差影响;⑦观测时,须撑伞保护仪器,防止日光照射以免仪器结构局部温度的升高而影响视线的水平,测量精度;⑧水准尺必须扶直,转站时,前视点的尺垫不应移动,可将尺子放在尺垫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