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动脉炎PPT课件
典型临床表现者诊断并不困难。40岁以下女性,具有下列表现一 项以上者,应怀疑本病。 (1) 单侧或双侧肢体出现缺血症状,表现 动脉搏动减弱或 消失,血压降低或测不出。 (2) 脑动脉缺血症状,表现为单侧或双侧颈动脉搏动减弱 或消失,以及颈部血管杂音。 (3) 近期出现的高血压或顽固性高血压,伴有上腹部二级 以上高调血管杂音。 (4) 不明原因低热,闻及背部脊柱两侧、或胸骨旁、脐旁 等部位或肾区的血管杂音,脉搏有异常改变者。 (5) 无脉及有眼底病变者。
由于缺血,下肢出现无力,酸痛、皮肤发凉和间歇性 跛行等症状,特别是髂动脉受累时症状最明显。肾动 脉受累出现高血压,可有头痛、头晕、心悸。合并肺 动脉狭窄者,则出现心悸、气短,少数患者发生心绞 痛或心肌梗死。高血压为本型的一项重要临床表现, 尤以舒张压升高明显,主要是肾动脉狭窄引起的肾血 管性高血压;此外胸降主动脉严重狭窄,使心排出血 液大部分流向上肢而可引起的节段性高血压;主动脉 瓣关闭不全所致的收缩期高血压等。
大动脉炎是一种以中膜损害为主的非特异性 全动脉炎。动脉全层呈弥漫性不规则增厚和 纤维化,增厚的内膜向腔内增生引起动脉的 狭窄和阻塞。是以引起主动脉及其主要分支 及肺动脉不同部位的狭窄或闭塞为主要表现 的慢性进行性非特区患病率有所不 同,亚洲地区比较常见,而西欧国家罕见, 多见于年轻女性,本病多发于年轻女性,男 女之比是1:8,(有资料为1:3.2)发病年 龄多为20-30岁。30岁以前发病约占90%,40 岁以后较少发病,国外资料患病率2.6/百万。
感染:可能致病菌有结核杆菌、链球菌、钩 端螺旋体,以及梅毒螺旋体和风湿等。感染 引起血管壁的变态反应或引发自身免疫反应。 有报道本病患者可同时有肺部或肺外结核病 灶,特别是动脉周围及主动脉旁有结核病灶, 48%的患者有结核病史,86%患者结核菌素 试验阳性??。在病理上有类似结核损害的 朗格汉斯细胞肉芽肿。
在单纯肾血管性高血压中,其下肢收缩压较 上肢高20~40mmHg。部分患者胸骨旁或背 部脊柱两侧可闻及收缩期血管杂音,其杂音 部位有助于判定主动脉狭窄的部位及范围, 如胸主动脉严重狭窄,于胸壁可见表浅动脉 搏动,血压上肢高于下肢。大约80%患者于上 腹部可闻及二级以上高调收缩期血管杂音。 如合并主动脉瓣关闭不全,于主动脉瓣区可 闻及舒张期吹风样杂音。此型约占34.8%。
遗传因素:日本研究资料表明,自1970年以 来,共发现10对近亲如姐妹、母女等患有此 病,且研究表明本病与HLA系统中BW40、 BE52位点、HLA-D有密切关系,属显性遗传。 因此,认为多发性大动脉炎有先天遗传因素。
病变的血管呈灰白色,管壁僵硬、钙化、萎 缩与周围粘连,血管内膜曾后导致管腔狭窄、 闭塞或血栓形成。本病主要侵犯大中动脉, 而肢体的中小动脉很少发生病变。病变常累 及动脉全层,中层变性坏死,伴结缔组织增 生和弹力纤维退行性变,外层损害使血管壁 薄弱而出现肉芽肿及囊性变或动脉瘤形成。
比较多见。具有上述二型改变的特点,病变 广泛,部位多发,病情一般较重。本型一般 先有一型的症状,随着病情发展逐渐演变为 混合型,约占31.6%-41.5%。
本病合并肺动脉受累并不少见,约占50%,上 述三种类型均可合并肺动脉受累,而在各类 型中伴有或不伴有肺动脉受累之间无明显差 别,单纯肺动脉受累者罕见。本型可出现肺 动脉高压综合征,大多为一种晚期并发症, 约占1/4,多为轻度或中度,重度则少见。临 床上出现心悸、气短较多。重者心功能衰竭, 肺动脉瓣区可闻及收缩期杂音和肺动脉瓣第 二音亢进。
全身症状:在局部症状或体征出现前数周,少数患 者可有全身不适、易疲劳、发热、食欲不振、恶心、 出汗、体重下降、肌痛、关节炎和结节红斑等症状, 可急性发作,也可隐匿起病。当局部症状或体征出现 后,全身症状可逐渐减轻或消失,部分患者则无上述 症状。 局部症状体征:按受累血管不同,有不同器官缺血 的症状与体征,如头痛、头晕、晕厥、卒中、视力减 退、四肢间歇性活动疲劳,肱动脉或股动脉搏动减弱 或消失,颈部、锁骨上下区、上腹部、肾区出现血管 杂音,两上肢收缩压差大于10mmHg。
主动脉炎:包括梅毒性主动脉炎、高安动脉 炎、风湿性主动脉炎及类风湿性主动脉炎, 其原因有所不同,但其病理变化,无论肉眼 观或组织学变化,均非特异性,且都颇为相 似,因此不能简单地从肉眼变化及组织学来 确定病因。
根据病变部位可分为四型: 头臂动脉型(主动脉弓综合征); 主、肾动脉型(胸、腹主动脉型); 混合型(广泛型); 肺动脉型。
病变主要累及主动脉及其分支。由于颈动脉或椎动脉狭窄或闭塞 而引起不同程度的脑缺血,可有头昏,眩晕,头痛,视力障碍, 当起立行走时视物模糊或视力丧失,也可复视,黑点,白内障。 严重者引起抽搐、失语、偏瘫或昏迷。由于头面部缺血可致鼻中 隔穿孔,上颌或耳壳溃疡,牙齿脱落,咀嚼无力和面部萎缩,单 侧或双侧动脉搏动减弱或消失。上肢血压明显降低或测不出而下 肢血压正常或增高。于狭窄的相应部位可听到血管杂音,尤以颈 部或锁骨上及胸锁乳头肌外三角区血管杂音最响伴有震颤。眼底 检查可见患侧视乳头苍白,视网膜动静脉扩张,相互吻合,环绕 于视乳头周围呈花环状,称高安眼底,本型因为有丰富的侧动循 环建立,肢端很少发生坏疽。此型约占23%-33.3%。
自身免疫反应:在本病的早期和活动期,常 有四肢关节、肌肉痛,低热等类似风湿病的 表现,血沉增快(病情稳定血沉恢复正常), 血液中的丙种球蛋白值和抗主动脉抗体效价 增高,抗链“O”滴度升高,应用肾上腺皮质 激素治疗有效。因此大多数学者认为本病是 一种自身免疫性疾病。
雌性激素:本病多发于青年女性,因为青年女性正处 于分泌各类激素的高峰期,有实验证明,该病病人月 经周期中雌激素分泌的双峰模式消失,卵泡期雌激素 总量明显高于正常女性,而雌激素能明显降低动脉壁 糖原分解的活动力,使动脉壁受损。这可能与雌激素 引起动脉平滑肌萎缩有关,导致血管炎症反应,使受 累血管出现内膜的成纤维组织增厚,中膜增厚或变薄, 纤维变性,纤维组织和弹性纤维断裂、重叠或消失。 也有认为雌激素引起动脉中膜某些酶活性的降低,是 动脉壁炎症性改变的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