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发性大动脉炎PPT课件
成假性动脉瘤或夹层动脉瘤
青年女性多见,多发于40岁以下的年轻女性 发病缓慢,病程较长,多数呈慢性进行性发展 早期有低热、乏力、关节痛、肌肉痛、食欲下
降、体重减轻等非特异性表现 持续数周或数月后,出现大动脉炎及其分支管
腔狭窄或闭塞的特征性临床表现 其他脏器损害:心脏、肾脏、脑、肺 上肢无脉症最多见 下肢无脉症和肾动脉受累引起的肾血管性高血
动脉完全闭塞时,测不到动脉频谱
主要累及主动脉的大中分支,主动脉弓及 邻近的分支如无名动脉、锁骨下动脉、颈 总动脉为病变好发部位。正常动脉管壁三 层结构消失,动脉内膜呈节段性不规则增 厚。
病变动脉彩色血流束变细,甚至消失
频谱多普勒可探及动脉狭窄的血流频谱
有时由于病变部位的位置较深,在近端动 脉病变时检测很困难,可从其远端动脉的 彩色血流信号和频谱多普勒特点来间接判 断近端动脉有无病变
血管中至重度狭窄时,彩色血流束可明显 变细,呈细线状为多彩镶嵌的血流,远端 动脉内血流黯淡。
病变严重或管腔内血栓形成时,管腔可完 全闭塞,无彩色血流显示。
病程长者,可见病变动脉附近有侧支循环
在动脉狭窄处,其频谱为单相、频宽增加、 频窗充填、收缩期峰速明显增高的湍流样 改变
在病变动脉远端表现为单相、频宽增加、 频窗充填、波峰圆顿的低速低阻的阻塞样 频谱
女,43岁,以右侧肢体无力伴言语不清3小 时就诊,右上肢血压120/80mmHg,左上肢血 压0mmHg,急诊以“急性脑梗死”收入院。
双侧颈总动脉左锁骨下动脉管壁对称性增厚,符 合大动脉炎改变
左侧颈总动脉血栓性闭塞,并侧支循环形成(左 侧颈外动脉逆行供血)
右侧颈总动脉重度狭窄 右侧椎动脉血流速度加快(代偿性),左侧椎动
符合上述6项中的3项者可诊断本病。
病变处管壁正常结构消失,动脉壁全层弥 漫、不规则增厚,回声不均匀,管腔不同 程度狭窄。多数无钙化斑块形成
管壁呈向心性增厚,轮廓一般较规整。病 变处与非病变处分界清楚。
病变时间长者,可表现为血管壁明显增厚, 血管内、外径均变细。
病变动脉轻度狭窄时,狭窄处彩色血流束 可略变细。
超声(二维、彩色、频谱多普勒血流显像)
磁共振成像(MRI)及血管成像(MRA) CT及血管造影(CTA) 动脉血管造影检查:最具权威的检查方法,
是诊断多发性大动脉炎的“金标准”
1、发病年龄<等于40岁:40岁前出现症状和体征 2、肢体间歇性运动障碍:活动时一个或多个肢体逐
渐加重的乏力和肌肉不适,尤以上肢明显
颈内动脉、颈外动脉和椎动脉很少受累
可致其供血器官和组织如脑、眼和上肢不 同程度的缺血
当颈总动脉、无名动脉产生狭窄或闭塞时, 可导致脑部和眼部缺血症状,表现为耳鸣、 视物模糊、记忆力减退、嗜睡或失眠、多 梦、头昏、眩晕、一过性黑蒙、视力下降、 复试、白内障等
在无名动脉或锁骨下动脉近端受累时,还 可出现患侧肢体发凉、麻木、无力、无脉、 血压测不到。
3、肱动脉搏动减弱:一侧或双侧肱动脉搏动减弱 4、血压差>10mmHg:双侧上肢收缩压差>10mmHg 5、锁骨下动脉或主动脉杂音:一侧或双侧锁骨下动
脉或腹主动脉闻及杂音
6、血管造影异常:主动脉一级分支或上下肢近端的 大动脉狭窄或闭塞,病变常为局灶或节段性,且不 是由动脉硬化、纤维肌发育不良或类似原因引起。
脉血流速度减低
1、双侧颈总动脉、左侧锁骨下动脉内中膜弥漫性 增厚符合大动脉炎改变(头臂型)
下肢血压明显低于上肢,下肢 远端动脉搏动减弱或消失,有 的病例在腹部能听到杂音或触 到震颤
累及腹主动脉的双肾动脉开口处或起始部, 多为两侧同时受累,病变程度可不一致
肾动脉狭窄引起肾脏缺血性病变,出现肾 性高血压和肾功能衰竭的表现
常伴有腹主动脉的狭窄,可出现下肢动脉 缺血的症状
累及多部位的动脉受累,即同时存在上述 两种或两种以上类型的病变和相应的临床 症状
多发性大动脉炎是一种主要累及主动 脉及其重要分支的慢性非特异性炎症, 导致节段性动脉管腔狭窄以致闭塞。
本病主要累及主动脉及其主要分支, 因此可能使头部、上肢、下肢和内脏 器官的血液供应受到影响,发病原因 不明。
曾有多种命名:青年女性动脉炎 主动脉弓综合征
巨细胞性综合征 Martorell综合征
由于患侧椎动脉压力下降,可致血液从椎 动脉倒流,出现“锁骨下动脉窃血症”。
累及降主动脉和/或腹主动脉 及其主要分支
以双下肢动脉供血不足为主要 症状,下肢发凉、发白、麻木、 疼痛、并在运动后明显加重或 出现间歇性跛行,严重的有静 息痛;趾端变黑、坏死的病例 很少见
可伴有上半身血压升高、头胀、 心悸、气短等症状
压
临床上根据受累的动脉部位不同可分为四 型:
——头臂动脉型(I型) ——胸、腹主动脉型(II型) ——肾动脉型(III型) ——混合型(IV型)
多见,病变在主动脉弓及其大的动脉分支
单侧或双侧,一般左侧多于右侧
累及一或多支动脉,以左锁骨下动脉和颈 总动脉最为常见,头臂干动脉和右锁骨下 动脉次之
特发性动脉炎 大动脉炎症候群
缩窄性大动脉炎 泛大动脉炎症候群
无脉症
多发性大动脉炎
高安动脉炎(Takayasu’s arteritis)
首先由欧洲Savary和Kussmal于1856年描述
1902年日本眼科教授高安发现
1956年中国报道第一例
西医学名:多发性大动脉炎 英文名称: Takayasu’s arteritis 其他名称:无脉症 发病部位:大动脉管壁 主要症状:易疲劳,发热,食欲不振,恶心 主要病因:病因不明 多发群体:40岁以下的年轻女性 传染性:无传染性
病变多见于主动脉弓及其分支,其次为降主动脉、 腹主动脉和肾动脉。肺动脉、冠状动脉等主动脉的 二级分支也可受累。
病变从中膜与外膜开始累及内膜的全层性动脉炎, 血管内膜增厚,导致管腔狭窄或闭塞。
病变呈节段性,跳跃性,两处病变中间可见正常组 织
动脉狭窄与扩张性病变,以狭窄为主 常伴有血栓形成 有少数患者因炎症破坏血管壁而导致动脉扩张,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