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心理学知识整理(详细版)

心理学知识整理(详细版)

心理学第一章心理学概述第一节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和意义一、心理学的研究对象(一)心理学是研究心理现象及其发生发展规律的科学,心理现象又称心理活动。

(二)心理现象及其结构:人和动物心里现象的本质区别是人有意识,有自觉能动性。

心理现象从形式上可以归纳为心理过程和个性心理。

1、心理过程,是心理活动的一种动态过程,是人脑对客观现实的反映过程。

包括认知过程、情绪情感过程、意志过程。

(1)认知过程,包括感觉、知觉、记忆、想象、思维等。

感知和思维相互联系、互相制约,是认知过程不同水平的发展阶段。

(2)情绪情感过程,包括人的喜、怒、哀、乐等等(3)意志过程,与改造现实相联系的自觉地确定目的,根据目的有计划地调节支配行动,克服困难,最终实现目标的心理过程。

2、个性心理,是指表现在一个人身上比较稳定的心理特征的综合,是一个人总的精神面貌,反映了人与人之间稳定的差异的特征。

个性心理特征差异主要表现在个性心理倾向性和个性心理特征两个方面。

(1)个性心理倾向性,包括需要、动机、兴趣、爱好、信念、世界观等(2)个性心理特征,个性的气质、性格、能力等统称为个性心理特征。

二、心理学的意义(一)理论意义1、心理学研究成果为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和辩证法提供了科学依据2、心理学的研究对邻近的社会科学如文学、艺术等,也有一定的理论意义(二)实践意义1、有助于理解和解释学生的心理现象和行为,更好地完成教育工作。

2、有助于运用心理学原理,指导和开展当代教育改革3.有助于教师判断学生的心理健康,有效地开展学生心理异常的调适工作4、有助于教师依据心理学知识进行自我教育第二节心理的实质一、心理是脑的机能(1861年法国,布洛卡区与语言活动有关)(一)神经系统的结构神经系统是心理活动的主要物质基础1、神经元,是神经系统的结构和技能的单位。

一般分为细胞体、树突、轴突。

树突接受外来的刺激,经细胞体整合后再通过轴突将信息传出去。

神经元一般包括感觉神经元(传入)、运动神经元(传出)、联络神经元(神经中枢)。

2、神经系统(1)中枢神经系统,包括脑和脊髓。

高级中枢是大脑两半球,胼胝体联合,不对称。

脑是高级中枢。

3条沟裂,大脑分为四叶:额叶(坚定意图和动机)、顶叶(调节机体感觉)、枕叶(视觉)、颞叶(听觉)。

低级中枢是大脑皮层以下部分,脊髓是神经系统的最底部位,受高级中枢支配(2)周围神经系统,由12对脑神经、31对脊髓神经组成。

功能是将各感觉器官的冲动(信息)传给中枢,再传回,如“通讯网络”(二)神经系统的活动方式1、反射与反射弧脑的反射活动是人的心理活动的基础,人的行为是由反射组成的。

反射是神经系统活动的基本形式,是有机体通过神经系统对体内外刺激产生有规律的应答活动。

生理结构是反射弧。

反射弧由感受器、传入神经、中枢神经、传出神经、效应器五个部分组成。

反射分为无条件反射和条件反射。

巴普洛夫分法:用具体事物作为条件刺激而建立的条件反射系统叫做第一信号系统,如“望梅生津”,是人和动物共有的。

用词语作为条件刺激而建立的条件反射系统叫做第二信息系统,如“谈虎色变”,是人和动物的条件反射活动的根本区别。

2.神经活动的基本过程与规律神经活动主要是指大脑皮层活动。

他的基本过程是兴奋和抑制。

相互对立和相互转化的结果是机体的活动。

基本规律:(1)兴奋和抑制的扩散与集中。

(2)兴奋和抑制的相互诱导。

诱导是由兴奋过程引起或加强抑制过程,以及由抑制过程引起或加强兴奋过程。

前者是负诱导、后者是正诱导。

互相诱导可以是同时,也可以是相继的。

二、心理是客观现实的反映1、客观现实决定人的心理2、心理是对客观现实的主观映像第三节心理学的产生与发展一、心理学产生的历史背景亚里士多德的《论灵魂》是第一部论述各种心理现象的著作现代心理学历史渊源:近代哲学—理论基础;实验心理学1879年,冯特在德国莱比锡大学创建世界上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

二、西方主要的心理学流派(一)构造主义心理学(冯特是奠基人,铁钦纳发展严密)观点:心理学应该研究人们的直接经验即意识,并把人的经验分为感觉、意象、激情状态三种元素。

研究方法上,主张采用实验内省法分析意识的内容或构造。

(二)机能主义心理学(创始人詹姆斯,代表人物还有杜威、安吉尔)观点:主张研究意识,但是把意识看成一种持续不断的过程。

强调对意识作用和功能的研究,不赞成对心理结构进行分析。

(三)行为主义心理学(华生是创始人,西方心理学的第一势力)特点:1、反对研究意识,主张研究行为。

2、反对内省,主张采用实验方法进行客观的研究(四)格式塔心理学(韦特海默、苛勒、考夫卡)观点:1、反对把意识分析为元素,强调心理的整体性,完形心理学2、部分相加不等于全体;3、整体先于部分,并且制约着部分(五)精神分析心理学(弗洛伊德)重视对异常行为、无意识的研究,认为个体和社会的行为根源于心里深处的某种欲望或动机(六)人本主义心理学(马斯洛、罗杰斯,心理学的第三势力)观点:注重人格方面的研究,认为人的本质是好的,他们不是受无意识欲望驱使的野兽,人又自由意志。

有自我实现的需要(七)现代认知心理学(皮亚杰)1967年奈赛尔《认知心理学》为诞生标志观点:信息加工观点是其核心观点第二章认知过程第一节注意(一)注意的概念:是心理活动或意识对一定对象的指向和集中,它是心理过程的动力特征之一。

特点:指向性(表现出人的心理活动具有选择性)和集中性(二)注意的外部表现:侧耳倾听减少五官动作屏息(三)注意的功能:选择功能、保持功能、调节和监控功能(四)注意的分类:无意注意、有意注意、有意后注意1、无意注意:(1)即不随意注意,是没有预定目的、无需意志努力、不由自主的对一定事物所发生的注意。

(2)引起无意注意的条件:a、客观条件,即刺激物本身的特点。

包括强度、活动和变化、新异性。

b、主观条件,即人本身的状态,包括需要、情绪、兴趣等2、有意注意:(1)即随意注意,是有预先目的、必要时需要意志努力、主动地对一定事物所发生的注意。

(2)维持有意注意的条件:a、加深对目的任务的理解。

b、对兴趣的依从性c、合理组织活动d、排除内外因素的干扰(3)无意注意和有意注意的关系:两者都需要,,往往交替发生3、有意后注意:也称随意后注意,是注意的一种特殊形式,是指由自觉目的,但不需要意志努力的注意。

关键是发展对活动的兴趣二、注意的品质(一)注意的广度,也称注意的范围,是指在同一时间内,人们能够清楚地知觉出对象的数目。

影响因素:1、被知觉对象的特点;2、人们当时的知觉任务;3、主要取决于一个人已有的经验和知识(二)注意的稳定性,是指注意保持在某一对象或某一活动上的时间长短特性。

影响因素:1、注意对象的特点;2、有无坚定目的;3、个人的主观状态短时间内注意周期性地不随意跳跃现象称为注意的起伏(或注意的动摇),它是人的感受性不能长时间地保持固定的状态,而是间歇性地加强或减弱造成的。

注意的起伏周期一般为2、3秒至12秒注意不稳定表现为注意的分散,也叫分心。

(三)注意的分配,是指人在进行两种或多种活动时能把注意指向不同对象的现象。

分配的三种情况:1、同时进行的两种活动中,必须有一种活动已经熟练。

2.同时进行的几种活动都已熟练。

轮流注意3、几种不同的活动已成为一套统一的组织。

(四)注意的转移,是指根据新的任务,主动把注意从一个对象转移另一个对象或由一种活动转移到另一种活动的现象。

影响注意转移快慢和难易的条件:1、原来注意的强度。

2、新的注意对象的特点。

3、大脑皮层兴奋过程和抑制过程相互转换的灵活性。

4、各项活动的目的性或第二信息系统的调节作用。

三、中小学生注意的发展(一)在个体发展中,无意注意的发展先于有意注意中学生注意发展的类型:1、以无意注意占优势的情绪型;2、以有意注意占优势的意志型;3、以有意后注意占优势的智力型(二)注意品质的发展1、注意广度的发展:除了与注意对象的特点和性质有关外,主要取决于个人的知识经验。

随着年龄的增长,知识经验变得丰富,注意广度日益扩大,13岁儿童的注意广度已接近成人水平。

2、注意稳定性的发展。

小学阶段较快发展,中学阶段发展较慢3、注意分配的发展4、注意转移的发展。

小学二年级至初中二年级时迅速增长期,初中二年级至高中二年级是停滞期,高中二年级到大学二年级是缓慢增长期四、注意规律在教学中的运用(一)运用无意注意的规律组织教学(二)运用有意注意的规律组织教学(三)运用两种注意相互转换的规律组织教学。

(四)教师应该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有意后注意,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第二节感觉与知觉一、感觉:(一)概念: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的反映,它是一种最简单的心理现象,是认识的起点。

(二)感觉的分类:从感觉器官来分类:外部感觉和内部感觉。

外部感觉又分为视觉(视网膜)、听觉(内耳耳蜗)、味觉、嗅觉、肤觉。

内部感觉有有机体觉、平衡觉、运动觉(关节肌肉)。

(三)感受性与感觉阈限感受性是指对适宜刺激的感觉能力。

能够引起人们感觉的刺激范围叫感觉阈限。

感受性与感觉阈限在数值上上成反比关系,感受性高,则感觉阈限低。

两种感受有两种:1、绝对感受性与绝对感觉阈限刚刚能引起感觉的最小刺激量,叫绝对感觉阈限。

而人的感觉觉察这种微弱刺激的能力叫绝对感受性。

2、差别感受性与差别感觉阈限两个同类的刺激物,只有达到一定的差异强度,才能引起人们的差异感觉。

刚刚能引起差别感觉的刺激物间的最小差异量,叫差别阈限。

对这一最小差异量的感受能力叫差别感受性。

3、感受性的发展,依赖于人们的生活条件和实践活动。

有计划的训练可以提高感受性(四)感觉的相互作用1、同一感觉的相互作用(1)感觉适应。

由于刺激对感受器的持续作用而使感受性发生变化的现象,叫感觉适应。

视觉的适应可分为暗适应和明适应。

痛觉的适应很难发生,过于强烈的刺激,如强烈的气味、特别热的水等,都很难产生感觉适应。

(2)感觉对比。

感觉对比是同一感受器接受不同的刺激,而使感受性发生变化的现象。

感觉对比分为同时对比和继时对比。

(3)感觉后效。

在刺激作用停止后暂时保留感觉现象成为感觉后效,即感觉后像。

视觉的感觉后像最显著,又称视觉后像。

视觉后像分为正后像和负后像。

2、不同感觉的相互作用(1)不同感觉的相互影响。

对某一感受器的微弱刺激,能提高其他感受器的感受性,而强烈刺激则降低其他感受器的感受性。

(2)不同感觉的相互补偿。

感觉的补偿是指某种感觉系统的机能丧失后而由其他感觉系统的机能来弥补。

(3)联觉。

一种感觉建有另一种感觉的心理现象叫联觉。

二、知觉(一)知觉的概述1、概念:知觉是在感觉的基础上产生的,它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整体属性的反映。

2、知觉与感觉的关系。

联系:都是刺激物作用于感觉器官而产生的,都是对现实的感性反应,都是认识的初级阶段,反映的都是外部特征和外部联系。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