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第二章第一节第一节:青少年认知发展的内涵及其理论

第二章第一节第一节:青少年认知发展的内涵及其理论

第一节:青少年认知发展的内涵及其理论情境引入:新学期开始,你打算购买一台新的MP3播放器,于是在一个星期天的下午,你来到了人来人往的商场。

商场里种类繁多的MP3播放器让你眼花缭乱,可是究竟哪一台才是你所喜欢的呢?你走到一个柜台前,看到一台蓝色的MP3播放器,你还在想似乎在广告中看到过这台MP3播放器。

营业员开始向你介绍这款机器的功能,可是你觉得这台并不适合你用,于是你又选中了其他型号的MP3播放器,因为你的同学使用过同样的,而且据说质量和音效都不错。

这时,新的问题又出现了,因为你这个月的生活费已经捉襟见肘了,但是觉得如果能将买衣服的钱省下来,还是足够生活的。

这样你就买到了这台你喜欢的MP3播放器。

在上面这段例子中,你都经历了哪些认知过程呢?我们就以这个例子简单说明认知究竟是什么。

这个例子包括了你获得并加工信息以及利用信息的所有阶段。

如果说的再具体一些,这些认知过程包括了注意,注意是从心理上关注一些刺激而忽略其他刺激,例如你从种类繁多的MP3播放器中看到那台蓝的;知觉,将感觉提供上来的刺激信息解释为有意义的资讯,即你能够将柜台上的商品解释为用来播放音乐的机器。

当然,你成功地将这些商品确认为MP3播放器,还需要使用记忆,也就是认知的信息存储和提取的过程。

接下来的认知操作主要集中在信息的提取和利用。

对信息的提取包括再认(你记得在广告上看过蓝色的播放器)和回忆(你试图确定你所购买的MP3播放器与你同学的是一样的。

这里当然还包括了其他的认知加工过程,你还可能运用不同的推理以及问题解决的策略和技巧,来帮助自己决定购买哪一台播放器,而且还不至于因花钱过多而饿肚子。

这一任务的成功或失败其实取决于你如何对已有的知识进行心理组织的效果——即你的知识表征。

为了和营业员进行交流,你还需要运用语言和其他非语言的线索和符号。

最后,你必须对你的行动加以决策,也就是购买或者不购买。

在我们日程生活中包含了大量的认知,而且这些日常生活中的认知活动还相当复杂,往往包含了多个认知加工过程。

在本章中,你将学习到青少年认知发展的特点以及相应的教育策略。

认知是一个涉及人对内外信息的接纳、知觉、记忆、想象、思维、注意等一组相关的心理过程;认知是具有完整结构的动态系统,在不同的年龄阶段具有不同的发展特点。

不同学派的心理学家从不同的角度对认知发展的本质进行深入探讨。

这有助于促进我们对青年认发展趋势、特点及影响因素的认识,并运用正确的方法进行认知能力的训练和开发智力。

一、认知发展的基本问题1.认知结构和功能认知系统是一个开放的复杂的动态系统。

它有完整的结构,包括感知、记忆、思维和想象等心理成分。

这些心理成分依一定的关系结合成一个有机的整体,发挥着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功能。

在人与环境相互作用的过程中,由低级到高级的自我完善过程,即由简单认知的单位到初级认知系统,再到完整的认知系统的过程。

认知能力在实践活动中发生发展。

人类共同的基本的实践活动形成人的一般认知能力(即智力),它包括观察力、记忆力、思维能力和想象能力等,它是人从事任何活动所不可缺少的,具有普遍性。

专门活动或专业活动形成人的特殊认知能力,如数学能力、音乐能力等属于特殊能力,是从事某种专门或专业活动所必需的。

只有一般能力和特殊能力协同发展,才能增强认知结构的适应力。

(附图:结合上述内容认知结构包括一般认知能力和特殊认知能力)2.认知的发展过程认知的发展是一个开放的系统。

主题与客体,个体与环境,不断进行物质、能量和信息的交换,促进认知结构向前发展。

外界环境的作用,是认知结构发展的外部条件,即外因。

认知发展的基本动力是内部矛盾,即客观环境的变化内化为主体的新的需要与原有认知结构的矛盾,是认知发展的内部动因。

内因和外因的辩证统一组成认知发展的完整的动力系统。

认知的发展主要变现为:认知结构复杂化、合理化;认知结构各要素间的关系相互协调;认知结构与情意个性等心理因素的相互促进、协调发展。

认知发展的基本规律是稳定性与可变性、阶段性与连续性、量变与质变的辩证统一。

发展过程中存在关键期。

二、青少年认知发展的内涵1.青少年的涵义与年龄界定“青年期”(adolescence),导源于拉丁文“adolescere”,愿意为“生长”或“达到成熟”之意。

青年心理学创始人、美国心理学家霍尔(G.S.Hall)提出,青年期是从12—25岁。

而在青年期的开始阶段,他称为“青春期”(puberty),这一术语在拉丁文里是“pubertas”,指的是“成熟年龄”和“具有生殖能力”之意。

青年期是指在一定的社会条件下,人的发展从不成熟走向成熟、从儿童走向成年的一个过渡时期。

这一时期,既是人的身体全面成熟,也是人的个性形成并渐趋完善的关键时期。

对于青年期的起迄时间,很难作出一个统一的规定。

这是由于不同青年群体所处社会条件、文化和时代的不同,学者们研究的目标不同,其划分标准也就不一致。

有的根据生理特点划分;有的根据心理变化划分;有的则根据社会、文化制度,特别是学校制度划分。

因而对青年期年龄划分的上限和下限存在一些差异。

我国对青年期的划分主要以学校制度为依据,如果考虑生理因素和心理因素,考虑我国青年心理研究的实际情况,在专门的青年心理学研究中,宜应将青年期下限适当提前。

即把青年期的全距定为12、13岁至27、28岁,整个青年期又可以分为青年早期(12、13岁至15、16岁)、青年中期(16、17岁至21、22岁)和青年晚期(22、23岁至27、28岁)(张进辅,1994)。

青年早期大致与青春发育期相对应,相当于我们所说的“青少年期”。

2.青少年认知发展的研究内容认知,有广义和狭义两种含义。

广义的认知和认识是同一概念,是人脑反映客观事物的特性和联系,并揭示事物对人的意义与作用的心理活动。

现代认知心理学强调认知的结构意义,认为在认识的过程中,新的感知同已形成的认知结构发上相互作用,从而影响对当前事物的认识。

认识是以个人已有的知识结构来接纳新知识,新知识为旧知识结构所吸收、所同化;旧知识结构又从中得到改造和发展。

狭义的认知是指记忆过程中的一个环节,又叫再认。

认知发展一般是指学生的认知能力随其年龄和经验的增长而发展变化的过程。

青少年的认知发展依赖于青少年原有的认知发展准备,即青少年从事新的学习或一定范围的智慧活动所具有的认知功能的发展水平。

它受到遗传因素、生活经验、环境及教育背景等因素的影响。

认知发展包括感知、注意、思维、想象等认知过程及其品质的发展,认知结构的发展及解决问题等能力的发展。

从信息加工的观点来看,认知发展就是人的信息加工系统不断改进的过程,着重研究知觉、注意、记忆、思维、想象等认知发展过程。

青少年的认知发展在其人生发展历程上处于上升和成熟的发展高峰期之一,是重要的发展阶段。

因此掌握青少年认知发展的年龄特点及影响因素,运用正确的方法,进行认知能力训练。

对帮助青少年认识自身的智力特点、开发智力潜能、设计人生发展方向具有重要作用。

三、青少年认知发展的理论研究者们从不同的角度对认知发展进行了理论探索和实证研究。

皮亚杰建构主义认知发展理论着重探讨认知发展的一般性特征和深层机制,强调生物和主体自身因素在认知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维果斯基的文化—历史发展理论,强调社会环境对认知发展的影响。

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则着眼于观察学习和自我调节在引发人的行为中的作用,重视人的行为和环境的相互作用。

另外,信号加工理论和多元智力理论等,都对认知发展的本质进行了深入探讨。

1.皮亚杰的心理发展观皮亚杰在《儿童心理学》(1969)等著作中,对于制约儿童发展的各种因素进行了分析,他认为影响心理发展的因素有四个:(1)成熟。

皮亚杰认为神经系统的成熟是智力发展的重要因素,特别是生命的头几年,但成熟不是智力发展的主要因素。

(2)经验。

个体在周围环境中练习和习的经验是智力发展的一个主要因素,这些经验包括物理经验和数理逻辑经验。

经验因素不是智发展起决定作用的因素。

( 3)环境。

主要指社会生活、文教、语言等社会环��。

社会环境因素决定了社会性相互作用和社会经验的传递。

该因素是智力发展的必要但非充分条件。

( 4)平衡。

平衡因素是智力发展的决定因素,指的是不断成熟的内部组织和外部环境相互作用的过程。

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有两个基本概念:图式(scheme)和适应(adaptation)。

图式是认知发展的基本结构,它最初来自先天遗传,以后在适应环境的过程中,图式不断地得到改变,不断地丰富起来。

适应又分同化(assimilation)和顺应(accommodation)两种形式,二者相互对立又相互联系。

个体通过同化扩展已有的图式,属于量的变化。

通过顺应修正已有的图式或创立新的图式,属于质上的变化。

在发展过程中,同化作用和顺应作用两种机能之间不断从某一水平的平衡向较高水平的平衡状态变化,就是整个心理的发展过程。

皮亚杰重视个体的逻辑思维过程,认为青年与儿童的思维在本质上是不相同的,儿童的思维并非仅是成人思维的较低层次,而且是和成人不同类型的思维,随着成熟,儿童的思维会依一序列的阶段发展,各个阶段之间有质的差异。

皮亚杰把儿童的心理和思维分为四个主要阶段:(1)感知运动(sensory-motor)阶段(0-2岁):该阶段是人智力发展的初期,儿童只有动作的智力而没有表象和运算的智慧,他们仅仅依靠感知动作图式探索周围世界的基本特征,也通过感知动作形成客体不依赖于主体知觉的永久性观念。

按照皮亚杰的理论,感知运动阶段的儿童在认知上有两大成就:主体与客体的分化和因果关系的形成。

最初的婴儿是分不清自我与客体,客体对儿童来说只是忽隐忽现的、不稳定的知觉图像,儿童不了解客体可以独立于自我而客观的存在。

儿童最初只认为自己看的见的东西才是存在的,而看不见也就不存在了。

而当客体在眼前消失,儿童依然认为它是存在的时,就是皮亚杰所称儿童建立了“客体永久性”,这标志着儿童已把主客体分化开来(年龄约在1周岁),即以自我为中心变为把自己看成是无数客体中的一个。

(2)前运算(preoperational) 阶段(2-7岁):在该阶段由于符号功能的出现,使儿童开始从具体的动作中解脱出来,凭借象征性的图式在脑中进行表象性思维。

但这个年龄阶段的儿童只能凭借静态的表象进行直观形象性思维。

该阶段的儿童思维缺乏可逆性,不能动态地考虑并协调好思维过程中连续性转换的每一步,不能从事物发展的来路返回到原来出发点进行逆向的思维。

具体来说,这一阶段儿童思维活动的特点是:①以表象思维为主。

事实上,在感知运动阶段的后期,表象思维已开始出现,但还没有占据统治地位。

进入这一阶段之后,在上一阶段感知运动智力活动的基础上,儿童能利用实际生活中获得的表象进行思维,且这种思维成为智力活动的主要方式。

依靠这种思维,儿童可以回忆他过去曾接触过的人和事物,并利用这种记忆表象进行各种象征性的活动,例如,用一根竹竿当马骑;还可以进行延迟模仿,如模仿以前看过的电影中某个人物的动作等等。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