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文学的定义
第二次转变:从“艺术”到“本 位”。
“童心说”
1956年,陈伯吹提出。 “一个有成就的作家,愿意和儿童站在一起,善于
从儿童的角度出发,以儿童的眼睛去看,以儿童的耳朵 去听,特别以儿童的心灵去体会,就必然会写出儿童能 看得懂、喜欢看的作品。”
“儿童文学的特殊性是在于具有教育的方向性,首 先是照顾儿童年龄的特征。说明白些,是要求了解儿童 的心理状态,他们的好奇、求知、思想、感情、意志、 行动、注意力和兴趣等等的成长过程。”
儿童文学的定义
儿童文学的基本含义:
儿童文学是为儿童创作的各类文学作品 的总称。 儿童文学是具有独特艺术个性和审美价 值的语言艺术。 儿童文学是适合于儿童接受并未他们所 喜闻乐见的文学作品。 儿童文学对儿童具有审美、认识、娱乐、 教育等多种功能和价值。
十八世纪末到十九世纪末
儿童文学是对儿童进行教育和训导的文学。
郑振铎
“儿童文学是儿童的——便是以儿童 为本位,儿童所喜看所能看的文学。”
“儿童本位说”
一九四七年中华书局出版的《辞 海》,上面说“儿童文学”是:“以儿 童为本位而组织之文学也……儿歌、民 歌、神话、童话、动植物故事、寓言、 谜语皆属之。”
中国当代儿童文学观的两次转变
第一次转变:从“教育”到“艺 术”。
郭沫若《儿童文学的管见》
“儿童与成人,在生理上与心理上的状态,相 差甚远。儿童身体决不是成人的缩影,成人心理 也决不是儿童之放大。创作儿童文学者,必先体 会儿童心理,犹之绘画雕塑家必先研究美术的解 剖学。”
“儿童文学,无论采用何种形式(童话、童谣、 剧曲),是用儿童本位的文字,由儿童的感官以 直塑于其精神堂奥,准依儿童心理的创造性的想 象与感情之艺术。”
20世纪后半期世界儿童文学作家达成的共识
所谓为儿童写作并不是把成人的思想、信条 强加给儿童。 其内容必须让儿童能够理解、能够领会。 其内容和结构应符合并激发儿童的情趣。 必须要了解到儿童读者的身心发展阶段。 作家在具有文学才能的同时还应持有与儿童 共鸣的思想和心境。
“教育说”
蒋风的《儿童文学概论》认为:“儿童文 学是根据教育儿童的需要,专为广大少年儿童创 作或改编,适合他们阅读,能为少年儿童所理解 和接受的作品。”
浦漫汀主编的《儿童文学教程》认为“儿童 文学,即适合于各年龄阶段儿童的心理特点、审 美要求以及接受能力,有助于他们健康成长的文 学。”
儿童文学与儿童教育之间的确存在着紧密的 联系,但是,儿童文学的本质的是文学而不是教 育;它的根本目的是给儿童带来审美愉悦,具体 而言,它可以是体验生活、超越现实、达到愿望 世界的心灵愉悦和满足,其余所得(包括对儿童 成长有益的思想、品德、知识等)都是副产品。
所谓“本位”的儿童文学,其涵义 主要有以下几层:一是特别强调贴近儿 童心灵,二是特别强调艺术品格,三是 特别强调有益于儿童生理和心理的成长。 这三层涵义彼此渗透,缺一不可。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朱自强的《儿童文学的本质》
何为儿童本位的?儿童观不是把儿童看成未完成品, 然后按照成人自己的人生预设去教训儿童(如历史上的 教训主义的儿童观),也不是仅从成人的精神需要出发 去利用儿童(如历史上童心主义的儿童观),而是从儿 童自身的原初生命欲求出发去解放和发展儿童,并且在 这解放和发展儿童的过程中,将自身融入其间,以保持 和丰富人性中的可贵品质,我将这种形态的儿童观称为 儿童本位的儿童观。儿童文学作家在这种儿童观的关照 下创作的儿童文学就是儿童本位的文学。
周作人率先推出了“儿童本位”的现代儿童 观,为中国儿童文学理论建立了坚实的思想基础。
因为儿童生活上有文学的需要,我们供给他,便利 用这机会去得一种效果,——于儿童将来生活上有益的 一种思想或习性,当作副产品,并不因为要得这效果, 便不管儿童得需要如何,供给一种食料,强迫他吞下去。 所以小学校里得文学得教材与教授,第一须注意于“儿 童的”这一点,其次才是效果,如读书的趣味,智情与 想象的修养等。
孙建江的《二十世纪中国儿童文学导论》
毫无疑问,“儿童本位论”对 中国儿童文学,特别是本世纪(指 二十世纪)初五四时期的中国儿童 文学的积极意义是十分明显的。 “儿童本位论”强调儿童文学须注 重儿童的兴趣和爱好,须符合儿童 的接受能力和认识水平,至今仍具 有现实意义。“儿童本位论”作为 一个口号虽说已经结束,但“儿童 本位”思想的合理内核却是我们时 时 须 记 取 的 。 …… 儿 童 文 学 舍 弃 “儿童本位”这个根本前提,那么 儿童文学便也不存在了。
周作人
“我觉得最有趣地是有那无意思之意思的 作品” ,“实在只因他那非教训的无意思, 空灵的幻想与快活的嬉笑,比那些老成的文字 更与儿童的世界接近了。我说无意思之意思, 因为这无意思原自有他的作用,儿童空想正旺 盛的时候,能够得到他们的要求,让他们愉快 的活动,这便是最大的实益,至于其余观察记 忆,言语练习等好处即使不说也罢。
儿童文学应该强化儿童的道德,给予儿童有益 的知识,使之成为符合成人理想、具有人类公 认美德的模范儿童,是一直占据主导地位的儿 童文学观。虽然19世纪儿童文学在故事、娱乐、 游戏和想象力方面较18世纪有明显的进展,但 在根本意义上,这些被定义为艺术元素的成分, 还是服务于教育的目的,使教育更为卓有成效 而已。
——《儿童的书》
那个房间里没有点灯,但是仍然很亮,因为月
光射进窗子,正照在地板的中央。房间里亮得差不 多像白天一样。所有的风信子和番红花排成两行在 地板上站着。窗槛上现在一朵花儿也没有了,只有 一些空空的花盆。各种花儿在地板上团团地舞起来, 它们是那么娇美。它们形成一条整齐的、长长的舞 链;它们把绿色的长叶子连结起来,扭动着腰肢; 钢琴旁边坐着一朵高大的黄百合花。无疑地,小意 达在夏天看到过它一次,因为她记得很清楚,那个 学生曾经说过:“这朵花儿多么像莉妮小姐啊!” 那时大家都笑他。不过现在小意达的确觉得这朵高 大的黄花像那位小姐。她弹钢琴的样子跟她一模一 样——把她那鹅蛋形的黄脸庞一忽儿偏向这边,一 忽儿又偏向那边,同时还不时点点头,合着这美妙 音乐打拍子!
儿童本位的文学 教育儿童的文学 适应儿童的心理和趣味的文学
儿童本位说认为,儿童文学是成人为满 足儿童对文学的需要而专门为儿童创作的适 合儿童阅读欣赏的文学。成人不是高高在上 地教训儿童,而是平等地看待儿童,承认儿 童作为完全的独立的人的资格,这是最重要 的儿童文学的现代性标准。在中国儿童文学 理论诞生期的五四时代,为建立这种现代的 儿童观,周作人、鲁迅、郑振铎、郭沫若等 人做出了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