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导学案教师版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导学案教师版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导学案三维学习目标:1、疏通字词,了解文意,积累文言词句。

2、把握孔子的思想。

3、训练翻译浅近文言文的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 :分析文意,把握文中的人物形象,更好地理解孔子“礼治”的思想。

一、导言:1998年,诺贝尔奖获得者共同作过一个宣言:“如果人类要在21世纪继续生存下去,必须回头两千五百多年,去吸取孔子的智慧。

”现在让我们一起来了解孔子以及有关的文学常识,积累孔子的智慧。

二、完成预习:1、填空:孔子,名_____,字_____,_____家学派创始人,被尊称为_____,思想核心是_____,政治上主张_____,鼓励人们_____,即“出来做事”。

《论语》是__________体散文,是__________记录的__________的言行的,它和、、合称“四书”,。

(参考答案:丘、仲尼、儒、圣人、仁、礼治、入仕;语录、孔子门人及再传弟子、孔子及其弟子。

《孟子》、《大学》、《中庸)2、搜集孔子的名言,理解你积累的名言的内容:(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译文:孔子说:“学习并且不断温习,不是很愉快的事吗?有朋友从远方来,不是很高兴吗?人家不了解我,我也不怨恨,这样的人不是君子吗?”(2)、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其不能也。

”译文:孔子说:“不怕别人不了解自己,只怕自己没有能力。

”(3)、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译文:孔子说:“三个人一起走路,其中一定有值得我为师学习的人;我选择其中好的并且向他学习,看到其中不好的就改正过来。

”(4)、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译文:孔子说:“只读书而不深入思考就会茫然无所知;只是空想而不读书就会产生疑惑。

”(5)、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译文:孔子说:“对于任何事情了解它的人不如喜爱它的人,喜爱它的人不如以它为乐的人。

”(6)、子曰:“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译文】孔子说:“把所学的东西默默地记下来,不断学习而不厌烦,教导别人而不感到疲倦,这些我做得怎么样呢?”(7)、子曰:“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

”【译文】孔子说:“君子胸怀宽广坦荡,小人永远局促忧愁。

”(8)、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译文】孔子在河边感叹说:“时光的流逝就像这河水一样啊!日夜不停地流淌。

”(9)、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译文】孔子说:“统治者自己要行得正,不用命令百姓也能照着做,自己身行不正,虽然发号施令,百姓也不会听从。

(10)、子曰:“人无远虑,必有近忧。

”【译文】孔子说:“一个人如果没有长远打算,一定会有眼前的忧患。

”(11)、子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译文】孔子说:“自己所不喜欢的,不要强加给别人。

”(12)、子曰:“道不同,不相为谋。

”【译文】孔子说:“主张不同,不能在一起相互谋事。

”3、解释下面的词句:不吾知也——即“不知吾也”,不了解我们。

如或知尔——如果有人了解你们。

则何以哉——那么(你们打算)做点什么呢?加之以师旅——“(别国)以师旅加之”。

有别国军队来侵略它。

唯求则非邦也与?——(难道)求(所言之事)就不是国家(政事)吗?赤也为之小,孰能为之大?——(如果)赤(只能)做小事,谁能做大事呢?三、自读思考:1、自由朗读全文,并翻译全文,整体把握文意并划分层次:第一部分(第1段):孔子问志第二部分(“子路率尔”——“吾与点也”):学生应答第三部分(“三子者出”——文末):孔子点评2、结合书后练习一,分析课文:(1)、用原文说说四个弟子的“志”,即政治理想有何不同?子路——为“千乘之国”,“可使有勇,且知方也”。

冉有——为“方六七十,如五六十”,“可使足民”,“如其礼乐,以俟君子”。

公西华——“宗庙之事,如会同”,“愿为小相”。

曾皙——“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

”(2)、概括孔子的不同评价并分析四个弟子的性格特征。

子路:直率、卤莽——哂之冉有:谦虚公西华:更谦虚曾皙:洒脱——与之(3)、讨论:孔子为什么要“与点”呢?首先结合孔子的思想来分析。

孔子政治上主张“礼治”,即以礼治理国家。

针对子路“率尔”作答,孔子“哂之”理由就是“为国以礼,其言不让”;针对冉有“如其礼乐,以俟君子”的回答,孔子当时不语,在回答曾皙的询问时,反问“唯求则非邦也与?安见方六七十,如五六十而非邦也者?”“方六七十,如五六十”也是国家,既然如此,礼乐教化之事,怎能非要等到君子去做呢?针对公西华“愿为小相”的观点,孔子的惋惜之情溢于言表“赤也为之小,孰能为之大?”只有曾皙真正了解老师的意图,结合“国情”,既陈述了自己的具体治国措施,又灵活地将老师的“礼治”思想体现出来:何谓“舞雩”?鲁国的祈雨台!王充在《论衡》中解释曾点的所述是一种祭祀仪式,即舞雩的仪式。

《礼记》中也有解释:“舞雩,祭水旱也。

”由此可以基本得出结论,曾点讲的就是,在春天干旱时,率领人们行祈雨礼,以求得丰年,从而进一步实现他的治国理想。

四、课堂检测练习:(一)基础知识题部分:1、读准下列加下划线字的读音。

①千乘之国②愿为小相焉③舍瑟而作2、为下列各组句子中的加点字选择正确的解释(1).居①坐②处于③住④住处⑤处在某种地位或某地方⑥占,占据⑦积蓄,储存⑧平日,平时⑨用于“有顷”“久之”“顷之”等前面,表示相隔一段时间,意义较虚,相当于“过了……”A、居则曰,“不吾知也!”(⑧)B、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⑤)C,年且九十,面山而居(③)D、居十日,扁鹊复见(⑨)E、船头坐三人,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佛印居左,鲁直居右(①)F、囤积居奇(⑦)(2)、异①不同②奇特,与众不同③奇怪,惊奇a.异乎三子者之撰(①)b..渔人甚异之(③)c.永州之野产异蛇(②)d.览物这情,得无异乎(①)e.父异焉(③)f.异曲同工(①)(3).安①安稳,安定,安全②安逸,安乐,安全③安心④安抚抚慰⑤安置,安放⑥什么,什么地方⑦怎么a.安见方六七十如五六十而非邦也者(⑦)b.然后知生于忧患,死于安乐(②)c.竟不得半亩方塘为安身立命之地(⑤)d.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⑦)(4).知①知道②知觉,感觉③见解,知识④了解⑤交好,交往⑥主持⑦zhì通“智”。

a.居则曰:“不吾知也。

”(④)b.吾与之共知越国之政(⑥)c.不知木兰是女郎(①)d.君子博学而日参省首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⑦)e.人不知而不愠(④)f.孰为汝多知乎(③)(二)课内语段阅读题阅读文段,完成文后问题子路、曾晳、冉有、公西华侍坐。

子曰:“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也。

居则曰:‘不吾却也。

’如或知尔,则何以哉?”子路率尔而对曰:“千乘之国,摄乎大国之间,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馑;由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有勇,且知方也。

”夫子哂之。

1.给下列词语注音:①子路率尔而对曰②千乘之国,摄乎大国之间③比及三年,可使有勇2.下列四句中有关加下划线字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D )A.子路、曾晳、冉有、公西华侍坐侍奉B.居则曰闲居C.如或知尔了解D.以吾一日长乎尔成长3.下列各组句子中,加下划线字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是( B )A.以吾一日长乎尔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B.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也C.如或知尔如其不才,君可自取D.如或知尔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4.翻译句子①千乘之国,摄乎大国之间,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馑。

译文:有一千辆兵车的诸侯国,夹在大国之间,有别国军队来侵略它,接连下来,又有饥饿。

②居则曰:“不吾知也。

”如或知尔,则何以哉?译文:平日里说:“没有人了解我。

”如果有人了解你,那你打算做什么事情呢?(三)课外语段阅读题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1-8题。

陈思王植字子建。

年十岁余,诵读诗、论及辞赋数十万言,善属文。

太祖尝视其文,谓植曰:“汝倩人邪?”植跪曰:“言出为论,下笔成章,顾当面试,奈何倩人?”时邺铜爵台新成,太祖悉将诸子登台,使各为赋。

植援笔立成,可观,太祖甚异之。

性简易,不治威仪,舆马服饰,不尚华丽。

每进见难问,应声而对,特见宠爱。

太祖征孙权,使植留守邺,戒之曰:“吾昔为顿邱令,年二十三。

思此时所行,无悔于今。

今汝年亦二十三矣,可不勉与!”植既以才见异,而丁仪、丁廙、杨修等为之羽翼。

太祖狐疑,几为太子者数矣。

而植任性而行,不自雕励,饮酒不节。

文帝御之以术,矫情自饰,宫人左右,并为之说,故遂定为嗣。

植尝乘车行驰道①中,开司马门②出。

太祖大怒,公车令坐死。

由是重诸侯科禁,而植宠日衰。

太祖既虑终始之变,以杨修颇有才策,而又袁氏之甥也,于是以罪诛修。

植益内不自安。

二十四年,曹仁为关羽所围。

太祖以植为南中郎将,行征虏将军,欲遣救仁,呼有所敕戒。

植醉不能受命,于是悔而罢之。

(节选自《三国志•陈思王曹植传》)注:①驰道:也称御道,专供天子行车之路。

②司马门:即宫门,每门有司马主管,故名。

1.下列两句中加点的字的正确意思与读音是( C )①每进见难问②公车令坐死2.对“文帝御之以术”和“并为之说”的“之”字所指代的对象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C )A.都指曹植 B.都指文帝C.曹植、文帝 D.文帝、曹植3.分别比较下列每组句子中加点的字的意思,判断正确的一项是(D )诵读诗论植既以才见异言出为论太祖既虑终始之变A.两个“论”字相同两个“既”字也相同B.两个“论”字相同两个“既”字不同C.两个“论”字不同两个“既”字也不同D.两个“论”字不同两个“既”字相同4.对“顾当面试,奈何倩人?”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B )A.就请你当面试试,我为什么要抄袭别人呢?B.就请你当面试试,我怎么会请人代笔呢?C.那我就当面试试,我为什么要抄袭别人呢?D.那我就当面试试,我怎么会请人代笔呢?5.对“由是重诸侯科禁,而植宠日衰”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 )A.从此加重对诸侯的法制禁令,而曹植也日渐失宠。

B.从此加重对诸侯的法制禁令,而曹植更受宠爱,身体日渐衰弱。

C.因此重视诸侯们的法制禁令,而曹植也日渐失宠。

D.因此重视诸侯们的法制禁令,而曹植更受宠爱,身体日渐衰弱。

6.对以下两个语句的理解,正确的一组是( D)①可不勉与?②悔而罢之A.①你能不努力吗?②曹植很后悔,未能去受命。

B.①我能不勉励你吗?②曹植很后悔,未能去受命。

C.①我能不勉励你吗?②太祖很懊悔,就把曹植罢免了。

D.①你能不努力吗?②太祖很懊悔,就把曹植罢免了。

7.对曹植未能被立为太子的主要原因,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B )A.曹植以丁仪、丁廙、杨修等为羽翼,使曹操心怀狐疑。

B.文帝暗用权术对付曹植,并刻意修饰自己。

C.宫女及太祖身边的人都说曹植的坏话。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