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国新闻网站收费存在问题与对策

中国新闻网站收费存在问题与对策

网络新闻收费的背景
网络新闻实行收费并非偶然。

网络等新媒体的出现与发展导致传媒格局的巨大变化,也带来了新闻传播领域的重大变革。

网络等新兴媒体具有传播多元化,全球化,选择的自由化,传受关系互动化,传授者身份的隐匿性等特点,显现了传统新闻媒体无法比拟的优越性。

新旧媒体的共存,必然产生不可避免的碰撞。

无论是国内还是国外,网络新闻实行收费既源于网络媒体自身成长发展的需要,也逃脱不了外界各种因素的影响和制约。

关于对网络新闻收费的争鸣
一、国外关于网络新闻收费的争论
1、收费派们认为内容是新闻的灵魂,有质量的新闻必须收费。

收费派们还认为,网络新闻如果不加制约,网络媒体就找不到前进的动力。

没有动力,网络新闻就不能摆脱吃纸媒免费午餐的恶习。

网络新闻没有卖点,也就无法一如既往的吸引需求不断增加的广大受众。

没有受众,网络媒体也就没有了生存空间。

2、在免费派看来,网络是个开放的平台,聚集来自各行各业、各个年龄、地域的人群,自然也借人气,吸引了许多广告商的注意,带来巨大的网络广告商机。

一旦对网络新闻收费势必会造成大量受众的流失,网站损失也将不可避免。

反对收费的《每日电讯报》科技新闻主任谢恩#理奇蒙德认为,网络新闻收费抓的是机会成本,新一代网民决不会受网络新闻收费的束缚,一旦收费他们必将探求新途径获取新闻信息。

免费派认为新闻是面向公众的,如果加以收费,便有违言论自由、新闻自由。

限制多了人们不能及时获知,就不能称其为新闻了。

我国关于网络新闻收费的争论
1、支持者认为网络新闻收费是内容供应商们自信的表现,有利于新闻质量的提高,促进网络媒体的发展,符合市场运行规律,能提升权威传统媒体经营新媒体的价值。

同时,便于维护网络新闻版权、改善盈利模式,为防止盗版侵权提供技术保证,是报业集团向供应商转型的有益尝试。

2、反对者们则认为我国的网络媒体跟国外有着本质的区别,从内容到体制都没有可比性,更不能群起而效之。

特别是《人民日报》的性质,属于是党报,是党和政府的喉舌。

为了有效发挥舆论导向作用,应当向公众开放阅读,最大限度的为读者提供便利,而不是一味的给读者设置障碍。

另外,还有反对者认为网民已习惯免费阅读,收费易造成受众流失,点击率和知名度下降。

收费模式不符合网络媒体经济的价值观,免费模式是网络媒体发展的潮流。

我国网络新闻收费的现实意义
网络新闻收费与免费的背后,关系到网媒与受众,免费网站与付费网站之间的利益纷争。

目前,我国网络新闻收费主要集中在传统报业的网络上。

虽然有人称,报纸网络版收费是报业在自掘坟墓自取灭亡,是不可能实现的任务。

更有人认为,网络新闻收费三十媒体利用技术保护版权、维护知识产权和劳动成果的举措,在一定程度上能防止盗宝侵权的发生;同时,可以体现新闻自身的传播价值并开创网媒新的盈利模式。

1、网络新闻收费有利于保护版权,防止盗版侵权的发生。

2、网络新闻收费有利于实现新闻自身的传播价值,开创网媒新的盈利模式
我国网络新闻收费问题分析
1、体制机制不完善带来网站功能定位偏颇
不同的网站有不同的功能定位。

在我国,由于受传媒体制机制限制,网络新闻收费的实时受到严重制约。

我国特殊的新闻体质决定了网络新闻收费势必会影响媒体舆论引导作用的发挥。

各报纸的内容虽然有差异,但是差异还没有大到受众愿意掏钱付费订阅的程度。

2、法律法规不健全带来版权意识的模糊
在我国,由于法律法规的不健全,导致很多人版权意识模糊。

网络新闻的传播手段同时涉及广播、电视、报纸的文字、图片。

视频等多种形式,具备了传统媒体所不具备的特性,给网络新闻的立法带来了难度。

3、受众阅读观念难改变,多数网民不愿买单
网络时代是一个信息爆炸的时代,受众极少依赖少数媒体来获取信息,加之网站数量众多,媒体垄断信息的难度也很大。

因此如果新闻信息没有独特的吸引力,让读者付费几乎不可能。

4、网络技术的落后导致网上支付的缺陷
对于网络新闻收费能否实施,技术问题起着关键作用。

就目前而言,受众在技术上的顾虑主要来自三个方面。

一是对网络支付安全性的顾虑二是目前网络新闻收费通用的支付方式很有限,而且支付程序繁杂三是网络新闻收费的基础技术建设不健全。

很多网站对读者收费后,还能够通过其他途径获取该网站的免费信息,有违网络新闻付费者的权益。

还有订阅支付方式的陈旧也不足以吸引受众付费。

当下网络媒体所采取的收费方式还是依存于传统媒体的按月按年单份报纸或杂志的订阅支付。

5、新闻内容缺少卖点,同质化问题严重,收费难找突破口。

新闻内容是吸引受众的关键点,内容没有买点必然会流失受众,没有受众也就谈不上掏受众的腰包了。

加强我国网络新闻收费管理的策略
1、完善体制机制,准确定位网站
2、健全法律法规,提高法律意识和职业道德建设
3、培养忠实的受众群,打造网站品牌。

4、提高网络技术,创新支付手段
5、回归新闻本位,提供高质量和差异化新闻
6、融合媒体、整合资源、发展多媒体经营。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