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游语文世界》教学设计王军英[活动设想]“口头为语,书面为文,生活即语文”,生活需要语文,语文调剂生活,生活中处处有语文。
语文不仅是一本教科书,更是形式多样的生活!可以通过学生的主动探究、团结合作、勇于创新的实践活动,给学生一个展示自己的个性和特长的广阔空间,使学生在自己感兴趣的语文调查活动中积累语言,全面提高语文素养。
1、通过本次活动,使学生充分认识到语文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2、通过讨论、探究,引导学生多角度地观察生活,发现语文世界丰富多彩的内容,提高学习兴趣。
3、通过收集生活中鲜活的语言现象,了解正确使用母语的重要性。
[活动目标]①通过此次活动,沟通课堂内外,引导学生注意生活中的语文现象。
使学生充分认识语文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
②引导学生搜集家庭、学校和社会生活中的最新鲜、最活泼的语言现象。
③通过写作练习,引导学生多角度观察生活,发现语文世界丰富多彩的表现形式,写出自己对社会生活中语文运用的独特感受和真切体验。
[活动重点]①搜集语言现象并归类整理。
②表达自己的独特感受。
[课前准备](1)学生按语文能力和素养的高中低进行搭配分组,每组10人,推选一个组长负责,带领本组人员合理分工,高质量地完成任务。
(2)把收集到的资料进行归纳整理,写出书面展示材料(可以是文字、图片等各种形式),确定展示方式(如资料展览、抢答等皆可),作好展示准备。
(3)时间2周。
[活动要求]1、成果积累与展示以小组合作的形式完成,小组成员共同参与,营造良好、热烈的学习氛围。
2、各组对搜集的内容要精挑细选,避免重复累述,每组展示时间控制在6分钟左右,整个活动控制在45分钟以内。
[活动评价]活动评价应着重于学生的探究精神和创新意识,尤其要尊重和保护学生学习语文的自主性和积极性,鼓励学生运用多种方法,从不同的角度进行多样化的探究。
活动评价以学生的自我评价和互相评价为主。
评价可包括以下几方面:1.调查的内容具体、属实,能真实地反映生活中处处有语文。
2.所搜集的资料是否具有新颖性、典型性。
3.发言是否具有自己的独到的见解和独特的感受,语言的表述是否流畅、清晰,声音是否洪亮,语调是否富有表现力和感染力。
4.小组成员参与意识强,合作融洽,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能及时补充,发挥群体作用。
[实施过程](一)活动前的准备1、围绕“生活中处处有语文”这个主题,把学生分为6个组:①错别字门诊组。
②精美广告语收集组。
③对联组、标语组。
④人名组。
⑤“精彩店名举隅”组。
⑥网络流行语、手机短信组。
2、要求:在准备工作开展的过程中,教师随时了解各组准备情况并适时进行指导点拨。
(二)课堂活动过程1、导语同学们,生活有多广阔,语文的天地就有多广阔。
让我们开动语文学习专列到生活中去漫游。
2、小组成果展示:请在小组里先交流,然后各组代表发言。
(三)总结评价1.学生自评:学生参与这次活动过程中,感受到了学习语文的快乐,语文是多么广阔,生活中处处是语文。
2.学生互评:在综合实践活动过程中,组内成员团结合作,相互之间及时恳切地提出改进意见,活动结束推选出优秀组员。
同学之间互相挖掘身上的优点,相互鼓励,增强自信。
3.评委根据活动的设计、组织,活动中的团结协作意识,主要评价学生在活动过程中所表现出的主动参与精神,收集整理信息的技巧,取得的成果和不足以及发生的情感变化,对进步较大的学生给予鼓励和表扬。
4.主持人宣布评比结果:对最佳活动小组和每组最突出的同学颁发奖品。
[活动总结]师:刚才我们谈了生活中的语文,生活有多广阔,语文就有多宽阔,漫游语文世界,我们真的有收获,愿我们在语文学习中创造更多的惊喜!如果把刚才所谈的用手中的笔记录下来,就会成为永久的回忆。
1、我在中学到了语文2、把收集的资料按类编成小册子,以“漫游语文世界”为主题办一期手抄报。
【活动反思】: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得到了落实。
不论是资料的搜集,还是整理,以及整个汇报展示的过程,全都是由学生自己动手,选择自己完成,还是合作完成,也让学生自己选择,虽然探究的层次还很低,但学生已经懂得怎么做,从哪个方面做,这也正是教学目的所在。
在本次活动中每组都有让老师感到出乎意料的地方,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得到了很好的锻炼,希望同学们在语文学习中创造出更多的惊喜!成长的烦恼──语文综合实践活动案例城关镇三中郭晓艳背景:刚刚步入少年旅途的中学生,随着年龄的增长,青春意识的萌发,幼稚与成熟的并存,烦恼与快乐共增。
这不仅会影响学习,影响情绪,天长日久还会影响心理和生理的健康。
一、来自学生的声音在上学期期末时,我在王一凡的成长档案中写道:“你是一个非常懂事、聪明的女孩,但老师发现你好象不愿与同学交往,希望你在下学期时,把你的智慧洒向同学们。
”在这学期收回的成长档案中学生的话这一栏里,我惊喜的发现这位同学写了满满的一张纸:“老师我曾经也是一个热情活泼有很多朋友的人,但由于当班干部得罪了同学,很多人都不愿与我交朋友了,到了中学,我又当上了班干部,我怕跟同学交往,怕说错话,怕……老师其实我很孤单,很寂寞,这样下去,我的成绩也会下降的。
老师,我该怎么办?帮帮我,老师!”看到一个如花的女孩如此辛酸迷惘的呼声,我惊呆了。
没想到她有如此沉重的心理负担,她说的对,如果不及时把她的心减负,她会疲惫、会苦闷、会痛苦不堪,我下决心一定要解决这个问题。
二、我的对策此后我非常留意王一人在教室外眺望远方。
作为班干部的她,也很少管理班级的事务。
我调查了她周围的同学,特别是女同学和她小学的同学。
同学们反映:有时他们叫她一起玩,她都不愿意。
可在王一凡的周记中却写到:同学都不愿意与我交往。
这是为什么呢?我苦思冥想了很久,我想他们之间是缺少沟通。
青少年由于身体和心理发展的不平衡会产生很多烦恼。
于是我准备结合七年级语文第一单元中的综合实际《成长的烦恼》在班会时间与同学们共同来倾听心声,来一次心与心的交流。
考虑到有些学生不大愿意讲出烦恼,所以课前我特地找了一些开朗的同学让他们打头炮,他们也欣然的答应了。
上课时,我先放几首理查德.克莱德曼的钢琴曲来舒缓他们的心情。
告诉他们其实每个人都有烦恼,以及讲出烦恼的好处。
接着,我也讲了自己的烦恼,这样一些大胆的同学也上来讲出了他们的烦恼。
随着时间的推移,气氛渐渐的轻松,一些胆小的同学也走上讲台,我很高兴的看到,王一凡也上来了她也讲出了她当班干部的苦恼,但她还是不愿意讲出她小学的一段往事,于是我鼓励她,同学们也鼓掌鼓励她,聚精会神的坐着眼光中充满期待。
她哭了,在哭声中她向同学们彻底的敞开了心扉。
她哭了,哭的更激动了。
我想她是为自己终于说出了烦恼,战胜了心魔而哭的。
台下响起了如雷的掌声。
还有一些唏嘘声——很多女同学哭了,她们被感动了。
我也一样,感到鼻子酸酸的。
听了之后,很多同学热情的站起来,为她出谋划策,还有同学表明自己愿意与她交往,还有一个平时比较调皮的同学说:“我以为当班干部是很威风的,原来他们有这么多的辛酸,其实班干部的管理都是为我们好,我以后再也不违纪了,凡,发现她上课讨论时,经常是自己一个人在边说边手舞足蹈,完全沉浸在自己的世界里。
下课时,常独自一个听班干部的话,在也不顶撞了。
”台下又响起了雷鸣的掌声。
上台的同学也更加多了。
短短的一节课已不能满足他们了,所以我把课作了延长。
经过这一节课,我发现还有一些同学没有上台,于是我提出希望,希望私下与他们沟通。
那天下午的这次班会后,接下来的一段时间,同学们上课认真了很多,积极了很多,自习课时一改以往的鸦雀无声。
我很高兴的看到他们的改变。
此后同学们经常写信说说他们的烦恼,我也以各种方式为他们解决,一段时间下来,班风大为改善,学习成绩也有所提高。
三、学生的体会在周记中很多同学把自己的体会都写了出来,这不是老师的要求,而是同学们发自内心的倾诉。
他们都说这很有意义,希望老师多展开这样的班会。
四、老师的反思看到学生的改变,我思绪万千,现在的孩子物质是丰富了,但他们的精神却贫乏了。
一颗颗稚嫩的而纯洁的心,竟承受了如此沉重的负荷,该是多么的忧虑。
如果这些烦恼憋在心里的不到排遣,那就更苦闷了,若这些苦闷的不到老师的理解,那就更痛苦不堪了。
一名优秀的教师应该同时又是一名出色的心理学家。
目前教育最缺乏的内容之一便是心理教育──虽然近几年许多学校在这方面已做了不少有益的尝试,但比起广大的心灵需求,还是远远不够的。
我又想到了“素质教育”。
既然教会学生学会做人,是素质教育的首要任务,那么优化学生的心理素质不也是素质教育应有的义务吗?因此我们应根据中学生心理、生理的特点,有针对性、有计划性地对他们进行心理卫生的保健、心理品质的培养,帮助学生健康地度过青春期,顺利地完成“人的第二次诞生”。
心理教育(也可简称“心育”)的途径与形式,应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创设和谐氛围:氛围的和谐有利于心灵的舒展、愉悦,而从某种意义上讲,学生具备了舒展、愉悦的心灵,教师的心育便成功了一半。
所谓和谐氛围,主要指师生之间的和谐关系与班级内部的和谐环境。
⑴建立师生和谐关系:青春期教育是心灵对心灵的启迪,精神对精神的感化,而离开了和谐的师生关系,“启迪”与“感化”便只是教育者的一相情愿。
相反,如果教师对学生具有了真诚的信任与尊重,学生就会感到一种人格的尊严,他们的自卑、自私、孤独、胆怯、抑郁等心理问题的发生率就会大大降低。
一旦学生对教师产生了朋友般的信赖,他们就会主动地向教师敞开心扉,诉说自己的喜怒哀乐,这就有利于教师随时了解学生的心灵,及时帮助他们解除心理烦恼。
因此,班主任对学生的心育要从与学生建立和谐的关系人手。
⑵造就班级和谐环境:心理学认为,人的情绪、情感或态度都是环境在个体身上的体现与反映。
一般说来,一种环境或一些人如果能满足或符合我们的需要、观点与习惯,我们便会产生好感或积极的情绪,反之就会引起相反的情感。
没有任何一种心理的内容不来源于外部现实,没有任何一种心理现象的产生不存在着客观的原因。
因此,一个和谐的环境无疑有助于学生保持心理健康,形成良好的心理品质,并且使可能出现的异常心理现象减少到最小程度。
2、进行个别谈话,个别谈话是心理辅导,与单纯的教育性谈心不同。
心理辅导的谈话具有两个特点:⑴倾听:所谓“倾听”,就是说这种谈话不只是教师一人的“苦口婆心”或“语重心长”,而应该是尽量让学生倾诉、宣泄,教师则先当听众。
心理学认为,一个人将悲伤、委屈、苦闷等情感通过向自己信任的人诉说而合理地发泄出来,可求得心理平衡,保持心理卫生。
因此,心理辅导的个别谈话应先让学生讲,诱导、鼓励学生滔滔不绝、一吐为快。
学生通过倾诉,把内心深处的困惑、焦虑、积郁、愤懑、悲伤等等表达出来,教师则以仔细聆听,并通过眼神和点头、蹙眉等体态语言告诉学生:“我是理解你的,你完全可以信任我,我愿意分担你的一切苦闷!”从而使学生无所顾忌地继续讲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