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病理学:8_消化系统疾病

病理学:8_消化系统疾病

前后壁 并发症:胃溃疡可发生恶变/十二指肠极少
恶变
第四节 病毒性肝炎
(viral hepatitis)
是由肝炎病毒引起的,以肝实质变性坏 死为主要病变的一种传染病。
根据病毒种类不同,病毒性肝炎分为6种 类型: 甲型、乙型、丙型、丁型、戊型及 庚型病毒性肝炎。
慢性乙型肝炎的结果判读
乙肝两对半:表面抗原、表面抗体、e抗原、 e抗体、核心抗体。
胃底腺主细胞、壁细胞
一、病因与发病机制 急性胃炎:药物、乙醇、吸烟、中
毒、感染、应急、尿毒症 慢性胃炎:
HP感染 自身免疫 十二指肠反流
二、胃炎的病变类型: 急性胃炎(刺激性胃炎、出血性胃炎、腐蚀性
胃炎、感染性胃炎)
慢性胃炎 慢性浅表性胃炎 慢性萎缩性胃炎 肥厚性胃炎 其他类型胃炎
1、慢性浅表性胃炎
临床与病理联系
1.规律性上腹痛(本病特点) ①溃疡周围炎:神经感受器敏感性↑; ②胃肌痉挛; ③胃酸作用刺激病灶; ④溃疡部位神经末稍暴露、胃酸及食物
刺激。 2.胃酸分泌增高: 返酸、嗳气
胃溃疡与十二指肠溃疡的鉴别
病因:与胃酸分泌关系 临床表现:餐后上腹烧灼样痛/夜间空腹痛 好发部位:胃小弯近幽门处/十二指肠球部
基本病变
1.肝细胞变性、坏死、凋亡; 2.炎细胞浸润; 3.肝细胞再生; 4.间质反应性增生和小胆管增生。
1.肝细胞变性、坏死及凋亡
肝细胞变性、: (1)细胞水肿:胞浆疏松化和气球样变,
最常见的变化 (2)嗜酸性变:肝细胞胞浆浓缩,嗜酸
性染色,单个或几个细胞散在。 (3)脂肪变:丙型肝炎常发生
胃黏膜及腺体原有结构被小肠上皮替代,可 见吸收细胞,杯状细胞,及潘氏细胞等
临床病理联系
消化不良、胃纳差、上腹不适—腺体萎 缩导致胃酸分泌减少
贫血—壁细胞破坏,B12吸收障碍
癌变—不完全性大肠化生者多见
第三节 消化性溃疡
(peptic ulcer)
溃疡病多发生在胃及十二指肠,又称 胃、十二指肠溃疡。
c.桥接坏死
d.大片坏死:大范围肝细胞坏死
肝细胞凋亡
嗜酸性变→凋亡(嗜酸性坏死)。 肝细胞嗜酸性增强,胞浆浓缩,核消 失,形成圆形嗜酸性小体。
2.炎细胞浸润
坏死灶、汇管区内淋巴细胞、单核细 胞等浸润。
3. 肝细胞再生
肝细胞坏死时,由邻近肝细胞再生 修复。
再生的肝细胞体积较大,核大而染 色深,有时可见双核,胞浆略呈嗜 碱性。
(3)大小:直径0.5∽2cm (4)深度:较深 (5)底部: 比较平坦,非活动期坏死、出血
较轻。 (6)边缘:整齐,溃疡周围粘膜呈放射状
光镜
溃疡底部分四层结构 ①渗出层 ②坏死层 ③肉芽组织层 ④瘢痕层
慢性消化性溃疡
渗出层
坏死层
肉芽组织 疤痕组织
结局及并发症
1.愈合:渗出物及坏死物被吸收、清 除,肉芽组织增生修补缺损,上皮再 生而愈合。
肝细胞疏松化气球样变性
肝细胞脂肪变
肝细胞坏死:气球样变→溶解性坏死。 根据坏死范围分为: a.点状坏死: 几个细胞坏死;
b.碎片状坏死: 界板肝细胞的灶状坏死;
c.桥接坏死: 中央静脉和中央静脉之间、 中央静脉和汇管区之间出现相互连接的 坏死带。
d.大块坏死:见于重型肝炎
a.点状坏死
b.碎片状坏死
连(胰、肝),放射痛。
结局及并发症
4.幽门梗阻:常见于十二指肠球部溃疡及 幽门部溃疡 ①瘢痕收缩:溃疡愈合过程中瘢痕组织收 缩致使幽门狭窄,永久性梗阻。 ②幽门炎性水肿、痉挛
结局及并发症
5.癌变:胃溃疡癌变率1%,溃疡边缘上皮 再生,反复修复增生细胞癌变,溃疡扩大, 直径可达2.5cm以上。边缘隆起、变硬、可 触及包块。
结局及并发症
2.出血: 溃疡病最常见的并发症 ①少量出血(隐匿出血):毛细血管破坏,潜
血试验阳性,见于溃疡活动期病人。 ②大量出血:溃疡底部大血管破裂。日出血
量>60ml,表现:呕血、柏油样大便。
结局及并发症
3.穿孔:指溃疡病灶穿透浆膜层。 ①急性穿孔:幽门前壁及十二指肠球部
前壁溃疡,引起急性腹膜炎。 ②慢性穿孔:后壁溃疡,与附近器官粘
最常见类型 光镜: ⒈炎性病变限于胃粘膜层的上1/3; ⒉浸润炎细胞主要是淋巴细胞、浆细胞; ⒊粘膜浅层水肿、浅表上皮坏死脱落,
可见小出血
2、慢性萎缩性胃炎
分类 A型: 慢性胃炎+恶性贫血 病变位于胃体 抗壁细胞抗体及内因子抗体阳性 B型: 单纯萎缩性胃炎 多见于胃窦
病理变化 大体: (1)胃粘膜呈灰白色或灰黄色。 (2)病变呈局灶性,萎缩的胃粘膜变薄,
4.间质反应性增生及小胆管增生
(1)Kupffer细胞增生肥大
增生肥大的细胞突入肝窦,或脱落游走,胞 浆内常吞噬色素及细胞碎片。
(2)间叶细胞及纤维母细胞增生
•间叶细胞→组织细胞; •纤维母细胞→肝损伤后修复。
临床病理类型
病毒性肝炎
普通型
重型
急性
慢性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急性重型 亚急性重型
轻度
中度
重度
1.急性普通型肝炎
与周围正常胃粘膜界限清楚。 (3)粘膜下层血管清晰可见。
镜下观
(1)黏膜变薄,腺上皮萎缩,腺体数 目减少,腺体变小或呈囊性扩张。
(2)上皮化生:
假幽门腺化生:胃底型腺体被分泌粘液腺体取代
肠上皮化生:完全性肠化生 不完全性肠化生
(3)慢性炎症表现:固有层淋巴细胞浸润,黏膜
内纤维组织增生
胃黏膜固有层腺体减少,间质增宽, 间质有大量淋巴细胞浸润
临床主要表现为周期性、节律性上腹 痛、反酸、嗳气等。
病因与发病机理:
溃疡病的病因复杂,目前认为黏膜屏障 的破坏是导致溃疡的主要原因。
1.胃酸分泌过多 2. HP感染 3.胃排空延缓和胆汁返流 4.药物,环境和遗传等因素
病理变化
特点:胃、十二指肠形成溃疡性病灶 大体: (1)好发部位:
a.胃小弯幽门部 b.十二指肠球部前壁和后壁 (2)形状:圆形、椭圆形
消化系统疾病
消化系统疾病的教学内容
第二节 胃炎 第三节 慢性消化性溃疡 第四节 病毒性肝炎 第五节 肝硬化 第十二节 消化系统肿瘤 重点讲授内容:
慢性消化性溃疡、病毒性肝炎、肝硬化
第二节 胃炎(gastritis)
是一组常见的胃粘膜炎症性病变。 按病程: 急性胃炎
慢性胃炎
胃粘膜表面粘液细胞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