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第七章 圈闭和油气藏的类型

第七章 圈闭和油气藏的类型

b.逆断层或逆掩断层遮挡油气藏: 叠瓦状断层油气藏
3、断层油气藏特点:
a.沿断层附近储层物性变好:K大,→丰富 b.断层油气藏中油、气、水分布复杂。 c.油气富集带多在断层近油源一侧。
三、岩体刺穿油气藏
地下岩体(包括盐岩、膏岩、软泥以及各种侵入岩浆岩)侵 入上方沉积岩层→储集层发生变形或变位→背斜圈闭和断 层圈闭。
低渗砂岩中高渗透带透镜体油藏:
阿巴拉契亚盆地下石炭统的“百呎砂岩”油藏剖面图
第六章 圈闭和油气藏的类型
第一节 第二节 第三节 第四节 第五节 第六节
概述 构造油气藏 地层油气藏 岩性油气藏 水动力油气藏 复合油气藏
第五节 水动力油气藏
由水动力,或和非渗透性岩层联合封闭,使静水条 件下不存在圈闭的地方形成聚油气圈闭——水动力圈 闭;
第七章 圈闭和油气藏的类型
第一节 第二节 第三节 第四节 第五节 第六节
概述 构造油气藏 地层油气藏 岩性油气藏 水动力油气藏 复合油气藏
第一节 概述
• 根据流体性质分: 油藏、气藏、油气藏
• 根据地层压力与油气藏饱和压力的差异分: 高饱和油气藏、低饱和油气藏
• 根据油气藏中储层形态分: 层状、块状、不规则状
老君庙背斜油藏综合图
◆ L层油 气藏:不对 称背斜圈闭, 南翼倾角 20 - 30° , 北 翼 60-80°, 被逆断层及 横断层所切 割。
四川盆地卧龙河气田平面及剖面图
——长轴背斜,由多条逆断层切割。两翼不对称,西翼陡40~ 50°,东翼缓20~25°,构造轴线由浅向深向缓翼偏移。 ——该气田由多个背斜气藏组成
层状 层状
块状 不规则状
• 圈闭成因分类
第二节 构造油气藏
由于地壳运动,使地层发生变形或者变位而 形成的圈闭,称构造圈闭,在构造圈闭中油气的 聚集,称构造油气藏。
一.背斜油气藏
世界十个特大型背斜型圈闭油田概况
世界十个特大背斜气田概况
1、 挤压背斜油气藏(与褶皱作用有关)
褶皱区的山前、山间坳陷内,侧向挤压应力作用所致。特 点:翼陡,一般不对称,H闭大、S闭小,常伴有逆断层, 常成排出带出现
4、披覆背斜油气藏
与地下古凸起(潜山、基石)和差异压实作用有关,继承古 凸起或者沿沉积基底的隆起形态而发育成。
北美地台二叠盆地溪莫尔油田恒剖面图
5、逆牵引背斜油气藏(与同生断层有关)
同生断层:边沉积边断裂,同沉积断层、生长性正断层。 常伴逆牵引(又称:滚动背斜)。
二、断层油气藏
储集层沿上倾方 向受断层遮挡所形 成的圈闭中的油气 聚集。
2、基底升降背斜油气藏(与基底活动有关)
稳定地台区, 盆地内部基底活动, 差异升降,使沉积 盖层发生变形,形 成宽缓背斜。
3、 塑性拱张背斜油气藏——与地下柔性物质活动有关
盐、膏、欠压实泥岩,密度倒置又受到不均衡压力作用所致
江汉盆地王场构造平面及剖面图
该构造由东营穹隆背斜和 辛镇长轴背斜组成,呈东 西向展布,轴部发育的堑 式断裂系统将其切割成堑 式背斜,油气藏的分布受 背斜构造宏观控制,但单 个油气藏多数为断层遮挡 油气藏。
石油沟气田构 造图及剖面图
四川盆地东南部石油沟气田: 为轴向近南-北的不对称长轴背斜。 主要产层:三叠系嘉陵江统石灰岩和白
云岩,上部硬石膏层为盖层;据岩芯分析, 平均孔隙度仅2%,渗透率小于1m2; 但试井结果,渗透率达几十到几万 m2,平均值高达3000m2以上。 次生裂缝造成良好渗透性。轴部附近为裂 缝发育带的主体,形成气藏的高产区。 翼 部裂缝发育程度低,含气差。
其中聚集了商业规模的油气后,称为水动力油气藏。
背斜型: 在水动力作用下平缓背斜内油气分布情况示意图
得克萨斯州韦特油田构造图和横剖面图
单斜型 图: 油气等势面因储层物性变差而变陡
图:美国圣胡安 盆地梅萨维达水 封向斜型气藏
第六节 复合油气藏
构造、地层、水动力等因素,2种或2种以上同时 起作用。
② 断块油气藏: •弧形断层断块油气藏
坨庄-胜利村油田某一段层油气藏构 造图(a)及剖面图(b)
•交叉断层断块油气藏
柴达木盆地冷湖油田某断层油藏构 造图(a)及剖面图(b)
•多断层复杂断块油气藏
东辛油田营13 断块区油藏平 面及剖面图
(2)按断层性质分: a.正断层遮挡油气藏: 地垒、正常式层脊断块(阶梯状) 反向屋脊断块(掀斜断块)
二、地层超覆油气藏
——储集层超 覆在基岩、盆缘、 不整合面上
委内瑞拉东部夸 仑夸尔油田平面
及横剖面图
东得克萨斯油田乌得宾(白垩系) 产油顶部构造图及横剖面图
单家寺下第三系地层超覆油藏顶 部构造图及横剖面图
2.生物礁油气藏 良好储集条件的生物礁上覆不渗透岩层→聚集油气
黄金巷埃尔-阿布拉礁剖面图
得克萨斯州西部斯库瑞斯奈德 生物礁区北斯奈德油藏剖面图
本来为一完整的背斜油藏,后因垂直构造轴线发生一条大断距的断 层,将东侧油层抬高暴露于地面,油藏则全部遭到破坏。西侧油层 下降,被断层封闭仍保留了商业性油藏。
2、断层油气藏类型:
(1)按断层与储层平面组合关系分类: ① 断鼻油气藏 断层与鼻状构 造组成的油气藏。
永安镇油田永12 断鼻构造及油藏剖面图
第三节 地层油气藏
因储集层纵向上沉积连续性中断而形成的圈 闭,即与不整合有关的圈闭——地层圈闭
其中聚集了油气——地层油气藏
三类:
地层不整合遮挡油气藏: 储层位于不整合面之下,二者直接接触。
地层超覆不整合油气藏: 储层超覆在基岩、盆缘、不整合面之上。
生物礁块油气藏
一、地层 不整合遮挡油气藏
潜伏剥蚀 突起圈闭
金家油田构造及油藏剖面图
上世纪70年代发现, 高产大油田,潜伏剥 蚀突起油气藏。其剥 蚀突起主要由中、上 元古界雾迷山组硅质 白云岩组成,围翼为 寒武系、奥陶系的碳 酸盐岩地层。下第三 系巨厚的泥质沉积为 良好的盖层和烃源层。
任丘油田平面图及剖面示意图:古潜山油藏
潜伏剥蚀构造油气藏。 产油层为寒武系砂岩, 深约3300m,油田含 油面积1300km2,油 藏高度270m。石油 地质储量34.78T, 单井平均日产量为 800T左右,全油田日 产油量为52000T以 上,是特大高产油田。
墨西哥的岩浆盐体刺穿油田横剖面图
四、裂缝性油气藏
油气储集空间和渗滤通道主要为(构造)裂缝。 灰岩、 泥灰岩、泥岩等(致密、性脆)
☆裂缝性油气藏的特点
a.油气藏常呈状; b.钻井过程中经常发生钻具放空、泥浆漏失、井喷; c.储集层岩芯孔隙度、渗透率较低,但试井渗透率较高; d.同一油气藏不同井间产量相差悬殊。
柴达木盆地中央平缓背斜带油泉子油田中新统裂缝性油藏: 不对称的似箱形背斜,北翼陡,南翼平缓。 储集层:裂缝性泥岩夹薄层石灰岩、泥灰岩和砂岩透镜体。 石油主要聚集在一定深度范围的泥岩的垂直裂缝和水平裂缝带
内,与层位没有明显关系。单井产量相差悬殊,在裂缝发育带,形 成油气富集带,产量也高。
油泉子油田剖面图
北非阿尔及利亚哈西-迈萨乌德油田平面及剖面图
美国阿拉斯加的普鲁德霍湾油田中生界 底部附近反射层的构造解释图及剖面
潜伏剥蚀单斜构造油 气藏。世界上最北的 油田,在北极圈以北 425km,面积约 2000km2,北美最 大的油田,世界第七 特大油田,其石油可 采储量为 13.12T,天然 气2612ft3。主要 储集层为二叠系、三 叠系和侏罗系砂岩。
1、断层在油气藏形成中的作用
(1)封闭作用 A、纵向上:断层带具有的封闭性取决于: ①断层性质:——压性、压扭性:封闭好,张性差
②断面产状:——缓:封闭性强;陡:开启性大。 ③断开地层岩性:——软地层(泥等)多时:封闭;
脆性地层多:开启。 ④断层带内流体活动:——流体中溶解物沉淀→封闭;沿断
层带运移油气被氧化、沥青化→封闭。
潜伏剥蚀背 斜构造圈闭
潜伏剥蚀单 斜构造圈闭
储集层为盆地基底古老地层时,通常称“潜山油气藏”。 ——新生古储 ——潜山油气藏是地层不整合遮挡油气藏的主体。
潜伏剥蚀单斜构 造油气藏。馆陶 组底部发育1050m厚的泥岩, 与鼻状构造背景 配合,形成了一 系列的地层不整 合油气藏。由于 油气藏埋藏较 浅,800-1200m, 原油遭生物降解 及氧化而变稠。
断层封闭的 大小与断距 及断层两侧 岩层接触情 况的关系
D、断层圈闭的闭合高度及闭合面积,决定于 断距的大小及其与盖层、储集层厚度的关系。
1、断层在油气藏形成中的作用
(2)通道和破坏作用 •断层活动期: ——开启,可作运移通道,也可破坏原生油气藏 •间歇期:——封闭 •多期活动性断层: ——早期的利于油气聚集,后期的则不利。
阿斯马利灰岩与 萨尔维克灰岩之 间虽然隔有 600m厚的抱球 虫灰岩,但二者 是通过裂缝沟通 的,具有统一的 压力系统,形成 统一的油气藏。 法尔斯组的膏盐 层为良好盖层, 厚700m以上, 封闭条件极佳, 油气藏高度2100 多米。
加奇萨兰油田:闭合面积600km2; 闭合高度3000m,油藏高度2100m
保加利亚气连气田 J1砂岩顶面构造图及气藏分布 1-构造等高线,2-断层,3-气水界限,4-J1砂岩尖灭线
济阳坳陷梁 家楼三段油 藏平面及剖 面图
★若上侵岩体刺穿上覆沉积岩层→储集层连续性遭到破坏, 上倾方向被侵入岩体封闭→形成岩体刺穿(接触)圈闭。其 中的油气聚集→岩体刺穿油气藏。
☆基本特点:油气在上倾方向一侧被刺穿岩体所限,其下倾方向油 (气)水边界仍与规则等高线保持平行。
① 泥火山刺穿接触油气藏
由于泥火山刺穿上 覆沉积岩层,直接遮 挡储集层上倾方向形 成圈闭,其中聚集油 气而形成。
地层油气藏 中之高渗透带
图:各类砂岩体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性油气藏
1-Ⅰ-Ⅳ油组含油范围 2-Ⅴ-Ⅵ油组含油范围 3-Ⅶ-Ⅸ油组含油范围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