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现代文学史第二章

现代文学史第二章



一、创作动机和书名来历
关于《呐喊》:
1、文学的启蒙 2、潜在的心理动机: 渲泄内心的苦闷。

《呐喊· 自序》是解读 鲁迅小说的一把钥匙。

从心理角度看,《呐喊 · 自序》清楚 地叙述了一次又一次的心灵创伤带来 的苦闷,以及一个又一个企图从“苦 闷”中挣扎出来的梦。
有研究者认为“鲁迅的小说将自己的 内在世界外化得最诚实,最深刻和最 丰富”(吴俊:《鲁迅个性心理研 究》)。

(3)行动方式:文化批评

通过各种途径,一针见血,不留情面。 批判国民性试图达到对国民精神的改造, 是鲁迅创作中一以贯之的主题。
2、虚无、绝望的生命意识
鲁迅的生命悲剧意识源于两个方面:

黑暗现实的压迫和个人境遇的坎坷

独特的生命体验,形而上的“悟”。
思想的矛盾性,如对社会批判、对启蒙的 作用,一方面热情倡导,内心深处却产 生根本怀疑。
经济解放对个性自由、婚姻家庭幸福和妇女解
放的制约,及个人奋斗的脆弱无力,对知识分 子具有警策作用。 B 既肯定知识分子的历史进步作用,也发掘与批
判了他们身上的种种危机,为知识分子的成长
进步指明了一条自我批判的道路。
C 中国知识分子的传统人格——依附 型人格

即:在思想上——依傍古人,拘泥 经典,不敢越雷池半步 在政治上——热衷仕途,委身皇权, 不敢有任何非分之想。

“看与被看”的结构模式在《彷徨》中有一篇
“即使阿Q成了革命政权的领导者,辛
亥革命依然毫无胜利的希望,他将以自
己为核心重新组织起一个新的未庄封建
等级制度”。

阿Q的革命悲剧在客观上暴露了辛亥革 命的弱点:无视农民的革命要求,革 命后局面依旧,革命成了换汤不换药 的政权形式的变更。

辛亥革命忽略了国民的精神改造,即 “人的现代化”问题 。
5、艺术特点
阿长与《山海经》、灯下漫笔、二丑艺
术、春末闲谈、女吊 等
第一节 鲁迅的精神历程
一、鲁迅的生平 (1881~1936)

原名周樟寿、字豫 山,后改为豫才。
二、鲁迅的思想
1.对国民的看法和对国民性的批判 (1)基本观点

中国群众永远是戏剧的看客和示众的材料。
(2)问题的形成及来源

鲁迅以自己的切身体验和严峻思考,审视传 统文化,对国民性的批判是其对民族更新改 造思考的切入点。
1、塑造了特殊的审美类型- 阿Q
2、吸收了中国话本小说的叙 述特点 3、深刻的杂感笔法

在叙述和描写中掺入了尖锐、幽默深 刻的议论,包括反语形式的运用。
4、语言精炼含蓄
第三节

《呐喊》和《彷徨》
《呐喊》是鲁迅的第一部小说集,收 入作家从1918年至1922年间创作的十 五篇小说,1923年8月出版。 第二部小说集《彷徨》收入作家1924 年到1925年间创作的小说11篇, 1926年8出版。

三、《呐喊》《彷徨》的艺术成就

鲁迅是现代小说的奠基人,他的小说实 现了小说形式向现代的转型。
1.提供了新的小说观念

鲁迅的取材和写法,借鉴了西方现代小说的体 式,以现实主义方法为主,实现了对传统写法 自觉、大胆的突破。
2、提供了新的人物、题材和新的思想主题
①新的人物:鲁迅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个真正写了 普通农民的小说家。 ②新的题材:中国现代小说两大基本题材(农民、 知识分子)都是由鲁迅开创的。 ③新的思想主题:观察与表现普通人命运的独特视 角,形成了独特的思想主题。
但精神上却愚昧麻木,构成物质与精神 之间的深刻矛盾,鲁迅以深刻的同情描 写其悲剧命运。
(2)中国传统妇女的悲剧形象

《明天》《祝福》《离婚》可以视 为描写中国传统妇女悲剧命运的三 部曲。 祥林嫂悲剧命运的意义就在于深刻 地揭示了封建伦理道德观念奴役国 民尤其是妇女的残酷性和荒谬性。

(3)下层旧知识分子形象
3.故事情节的弱化与灵魂揭示的强化

《呐喊》《彷徨》为了更深入地揭示人们灵魂
状态,对故事情节的曲折和完整并不倚重,
《狂人日记》、《故乡》、《伤逝》、《在酒 楼上》等大都是以人物的情绪感受作为小说的 整体框架,故事情节和生活画面被编织进人物 的情绪感受之中。
4.结构的两种基本模式与总体的封闭性
两种模式:一是“看/被看”; 一是“离去 — 归来 — 再离去”。
阿Q是一个落后的不觉悟的、带有精神病态的农民 形象,也是反省国民性弱点的一面镜子。

精神胜利法:
弱者在强者面前得不到物质上的胜利(得到的只是欺 侮与压迫),又不去以自强的行动争取胜利时而采用的以 一种虚妄、想象的精神安慰来缓解和冲淡心灵痛苦的方式, 是一种消极的自我麻醉,具有欺软怕硬、自欺欺人、自我 解嘲、自甘屈辱而又妄自尊大的特征。这是中国传统和同 时代人所具有的精神特征。

“读书应试梦”
“科学救国梦”
“文学启蒙梦”
双重“绝望”:既是对启蒙对象
──“国民”的绝望,更是对启蒙者 自身的“反省” ──“我决不是一个 振臂一呼应者云集的英雄”。
3、命名

把这一时期小说创作集 名为“呐喊”,是以此 为革命呼号、助威, “聊以慰藉那在寂寞里 奔驰的猛士,使他不惮
于前驱” 。当然,也隐

孔乙己、陈士成曾如醉如痴地追求功名
利禄,却终生未爬上统治者的显赫地位,
而他们所受的教育又不能支持其在社会
上生存下去,最后成为封建科举制度的
殉葬品

以孔乙己、陈士成的悲惨命运来暴露封
建等级观念吃人的罪恶。
4.觉醒者形象

鲁迅不仅颂扬先觉者的反抗精神,更从 悲剧现实出发,塑造了一批梦醒了无路
可走、倍感痛苦的知识者形象,如《在
(2)意义
A、阿 Q 形象具有巨大的概括性,是中 华民族长期以来沉重的苦难生活的生
动概括。
B、阿 Q 形象具有社会普遍性,既概括
了中国国民性的一般弱点,也概括了
人类的心理特点和思维方法。
C 以对“人”这一生存困境的
正视,揭示了人类精神现象 的一个重要侧面,具有超越 时代、民族的意义和价值。
3、封建桎梏下中国社会现实缩影——未庄
吃人的网络结构
:赵贵翁 ——古久
先生——狼子村· · · · · ·
3、吃人问题的反思——对人性黑暗的
批判(第11——13段)
《狂人日记》运用了两套文本

文言文代表现实世界的声 音,而白话文则代表了一 个狂人的内心世界的声音 这两个不同的文本,反映 了两种语言空间,也就是 新旧文化的对照。


第二章 鲁迅
中国现代文学的
奠基人
半个世纪以前,
发出了来自铁屋 的呐喊,开辟了 我国小说发展的 新时代。
【本章学习要点】
一、了解鲁迅及其创作系统 二、掌握对《呐喊》与《彷徨》的总体评价, 理解为什么说它是中国现代小说的开端与 成熟的标志。
1、试分析《呐喊》《彷徨》表现生活的视角与小说的 结构模式。
2.积极维护封建伦理道德的卫道 者形象。

《肥皂》里的四铭、《高老夫子》中的 高干亭等封建知识分子的代表人物属于 这一类。 四铭是典型的封建假道学,表面上道貌 岸然,高谈阔论,保存国粹,对新式教 育极为愤恨,哀叹世风日下,人心不古, 道德沦丧,但实际上卑下、虚伪 。

3.被侮辱与被损害者形象

鲁迅认为,各种形式的封建思想观念,

子君是一个勇敢纯真有个性的知识女性

涓生、子君爱情悲剧的主要原因: 社会的扼制 环境的逼迫 对爱情的理解不同
人生价值取向的不同
A 从社会层面来看——外在原因

生存的困境
B 从个体生命层面来看——内在原因

心造的幻象
(三)鲁迅知识分子题材小说的独创性
A 既表现了张扬个性的可贵,又揭示了社会解放、

虚无、绝望,不是终点,是起点。
3、 “中间物”意识

“在进化的链子上,一切都是中间物。” 即处在历史进程中的每个人不是起点, 也不是终点。

关于历史,鲁迅认为中国的历史是吃人 的历史,被吃、吃别人,人自食。
三、鲁迅的创作
小说创作
散文创作
杂文创作 学术著作
第二节
《狂人日记》、《阿Q正传》
(一)揭示封建思想的吃人本质
从三个方面体现了五四思想革命的要求

对封建制度和礼教的彻底揭露和批判
关于对辛亥革命经验教训的总结,对改造国民性
问题的关注

关于变革时期几代知识分子道路和命运的探讨
(二)人物形象
1.权势者形象

这是中国封建社会中一些有钱有权有势 的“阔人”,如《阿 Q 正传》中的赵太 爷、《祝福》中的鲁四老爷、《离婚》 中的七大人等。他们自觉地维护着封建 传统及其伦理道德规范,并体现了冷酷、 虚伪的精神特征。

2、突破传统手法,采用现实主义与象征主
义结合的创作方法,为中国小说打开了
一个前所未有、完全陌生的审美视界。

实写人物 —— 用的是现实主义 —— 构成
小说的骨架、血肉

虚写寓意 —— 用的是象征主义 —— 构成
小说的灵魂

二者相互结合,缺一不可
二、说不尽的阿Q
1、阿Q形象的特征及其精神胜利法

在精神上戕害着等级社会的下层人,侵
蚀着他们的灵魂,从而严格地控制着人
与人之间的等级关系,以维护封建秩序,
因而他在《呐喊》《彷徨》中塑造了较
多的不觉之中被吃掉的形象 。
(1)农民形象

在现代中国文学史上,鲁迅第一次把农
民的生活状况及其精神状态深刻地加以
艺术展现,提出了农民问题。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