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间实验一界址点的测量
时间:第十周周一3、4节
地点:中苑
报告提交时间:第十四周,每人一份。
一、实验目的
掌握极坐标法、交会法(角度和距离)、分点法、直角坐标法测量界址点的野外操作和内业计算,比较分析极坐标法、角度和距离交会法、直角坐标法测量界址点的精度。
二、实验任务
1、分别用坐标法、交会法(角度和距离)、直角坐标法测量4个界址点坐标(1个界址点用4种不同方法),每种方法观测20次(5人一组,1人4次),采用分点法测量1个位于已知点连线上的界址点的坐标(观测20次)。
2、编写实验报告一份。
三、实验仪器设备
1、每个小组配备全站仪一套,经检验的钢尺一副。
2、每个小组记录板一块,水平角观测记录表一张,钢尺丈量记录表一张,界址点成果表一张。
3、控制点成果资料。
四、实验方法与步骤
本实验在室外进行,要求场地开阔,各小组之间尽可能不相互干扰。
利用原有的控制点(每组2个已知控制点),埋设好界址点,界址点的位置与控制点位置的关系要满足各种测量方法的图形条件。
实验小组由5或6人组成,轮流操作和记录。
1、利用全站仪直接测出界址点坐标。
2、极坐标法。
在一控制点上架设全站仪,测出已知方向和界址点之间的角度,用钢尺量测测站点与界址点之间的距离,来确定界址点的位置。
3、角度交会法。
分别在两个控制点上设站,在两个测站上测量两个角度进行交会以确定界址点的位置。
4、距离交会法。
在两个控制点上分别用钢尺量出至一个界址点的距离,从而确定界址点的位置。
5、内外分点法。
当界址点位于两个已知点的连线上时,分别量测出两个已知点至界址点的距离,从而确定出界址点的位置。
五、注意事项
1、极坐标法本次试验采用全站仪测角,用钢尺量距,其测站点为控制点;角度交会法一般用于测站上能看见界址点位置、但无法测量出测站点至界址点的距离的情况;内外分点法必须是界址点位于已知点的连线上。
2、当采用直角坐标法时,引垂足点时操作要精细,确保界址点坐标的精度。
3、用角度交会法时,交会角应在30°~150°的范围内。
用距离交会法时,交会角应在30°~150°的范围内,并且界址点在已知点连线的投影位置要在两已知点之间。
4、界址点相对于邻近控制点的点位中误差不超过10cm。
5、对界址点坐标计算,每个人必须单独完成,计算过程随其他资料一同上交。
6、报告包括各种方法详细的公式及其数据计算过程(用表格表示计算过程,包含观测的角度、距离等观测量),另外还必须列出不同方法测量精度的比较分析表(每种方法均方差的比较,1个表),画出各种方法的测量误差的正态分布图(5种方法,x、y两个方向,共10个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