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第七章 界址点测量

第七章 界址点测量


YB XB
YA XA
B
P
β
X P X A S cos( AB )
A
YP YA S sin( AB )
二、交会法
1、角度交会法 已知坐标: A(XA、YA)、B(XB、YB) 观测数据:α、β
求P点坐标P( XP、YP) P点坐标可由前方交会公式计算
适用于在测站上能看见界址点的位置,但无法测量出测
±10.0
地价高地区、城镇 明显界址点
二 ±7.5
±15.0
±15.0
城镇隐蔽界址点、 村庄内界址点
三 ±10.0 ±20.0±20.0其源自地区第二节 界址点的测量方法
一、解析法
根据角度和距离测量结果按公式解算出界址点坐标 的方法,可采用极坐标法、交汇法等。
二、图解法
在地籍图上量取界址点坐标的方法。不实地测量界 址的坐标。
1、行政勘界定义
是指毗邻行政区的人民政府在上一级人民政府的指导下,
实地明确勘定毗邻行政区之间的政区界线,并采取一定的
技术措施,如树立界桩、进行测绘、标绘边界线、签定边
界线协议书等,运用法律手段将各级行政区域界线固定下
来,以达到 稳定边界且便于管理的目的。
2、勘界测绘定义
即勘定行政区域界线的测绘工作。 它是在确定界线实际
三、注意事项
界址点测量的作业方法和精度必须符合《地籍测量规 范》的规定。界址点坐标取位至0.01m。
第三节 界址点测量的外业实施
一、准备工作
1、界址点位资料的准备
收集本区的地籍调查表 地籍调查表中详细地记录了各宗地界址点实地位置情况、 界址边长、草编了宗地号、详细绘有宗地草图 2、界址点位置野外踏勘 根据地籍调查表进行外业踏勘,在适当比例尺地形工作 底图上草绘出各宗地,并标注各界址点号,用作地籍测量 的外业工作导图。 3、踏勘后的资料整理 主要是指草编界址点号和制作界址点观测及面积计算草图。
走向以后,在实地埋设界桩,测绘界桩点位,测绘边界地
形图,并在地形图上表述边界线走向工作。
• 3、勘界测绘特点
1)勘界测绘是政府行政行为,其测绘成果具有法律效力 2)勘界测绘以规定的地形图为工作底图,测量的主要对
象是界桩及边界线的位置和走向。 3)勘界测绘的最终成果是界桩成果表、边界位置及走向
说明、边界线地形图。 4)勘界测绘成果可靠性强,对施测结果有严格检核,界
日本地籍测量中界址点精度要求
精度等级
甲1 甲2 甲3 乙1 乙2 乙3
界址点位置限差(cm)
中误差
最大限差
2
6
7
20
15
45
25
75
50
150
100
300
我国界址点精度要求
级 界址点相对于邻近控 相邻界址点间 适用范围 别 制点的点位中误差/cm 的允许误差/cm
中误差 允许误差
一 ±5.0
±10.0
P′ P
P′
P
β
β
图A
图B
三、野外观测成果的内业整理
1、计算界址点坐标 2、反算界址边长 3、填写界址点误差表 4、计算宗地面积 5、整理资料
四、界址点误差检验
界址点坐标误差表
界址点 号
测量坐标 X/m Y/m
检测坐标
比较结果
X/m Y/m △x/cm △y/cm △s
界址间距误差表
界址边号 实量边长/m 反算边长/m 检测边长/m △1/cm △2/cm 备注
△1=反算边长-实量边长 △2=检测边长-实量边长
n
m
2i
i1
2n
2n
§7.4 实地测定界址点坐标计算公式
一、极坐标法
已知条件:两点坐标A(XA、YA)、B(XB、YB) 观测数据:β、S 求界址点P的坐标P(XP、YP) 最直接最常用的测定界址点坐标的方法 基本公式:
AB
arctg
《省级行政区域界线勘界测绘技术规定》 《行政区域界线勘界测绘技术规定》 (一)地形图补调
连续性、利用现有成果、精度要求 (二)界址点坐标的测定
测量方法、精度要求 (三)边界线标绘 (四)界桩方位物的选择与测定
方位物的要求、精度
界线与界桩
桩及边界线位置和走向施测的误差不允许超出限差。
二、勘界测绘的工作内容及流程
(一)勘界测绘内容 1、界桩的埋设和测定 2、边界线的标绘 3、边界协议书附图的绘制 4、边界走向和界桩位置说明 (二)勘界测绘的流程 1、准备阶段 2、野外测量和调绘 3、内业成果整理 4、各级检查验收 5、成果上交
三、勘界测绘的技术问题
1
S2
yA yB 外分时 1
S1 S2
四、直角坐标法(又称截距法)
通常量出界址点与导线边或其他控制线的投影距离以
及投影点沿导线边至某已知点的距离。
解求步骤:
1、求SAP
2、求β
P
3、求αAB 4、求αAP 5、求XP、YP
S S2
A
β
S1
B

第六节 勘界测绘
一、勘界测绘概述
1996年开始我国勘界测绘工作
S AB ( xB xA )2 ( yB yA )2
AB
tg 1 ( yB xB
yA ) xA
c os1 ( S12
S
2 AB
S
2 2
)
2S1S AB
AP AB
S2 B
P
γ S1
β A
三、 内外分点法
S2
B
A S1 P
A S1 P
B
S2
图a
图b
x
p
yP
xA xB 内分时 S1
站点至界址点间距离的情况。 交会角在300-1500之间
P γS
XP
XB
• ctg X A • ctg ctg ctg
YB
YA
α
β
YP
YB
• ctg
YA • ctg ctg ctg
X
B
X
A
B
A
2、距离交会法
已知条件: A(XA、YA)、B(XB、YB) 观测数据:S1、S2 求界址点P的坐标P(XP、YP) 基本公式:
第七章 界址测量
§7.1 概述
一、界址点坐标的定义
是在某一特定的坐标系中利用测量手段获取的一组数 据,即界址点地理位置的数学表达。
二、界址点坐标的意义
1、确定宗地地理位置的依据, 量算宗地面积 2、恢复界址点的法律依据 3、把界址点坐标输入计算机,可方便进行管理和用于规划
设计
三、界址点坐标精度
德国、荷兰、奥地利等国一般为±3--±5cm 日本分为6个等级
二、野外界址点测量的实施
角度观测:照准界址点的实际位置、一测回
距离观测:距离读数至少两次
注意事项:当反光棱镜无法立在界址点上时,应考虑目标偏心 横向偏心:如图A当棱镜与测站的距离、测站与界址点的
距离相等时,角度和距离可分开测记。 纵向偏心:如图B当棱镜、测站、界址点在同一方向上时,
且棱镜底部紧贴界址点,应加上棱镜厚度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