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区域生态环境建设练习

区域生态环境建设练习

第二章区域生态环境建设练习班级座号姓名一、选择题(每小题只有-个正确或最佳答案)中国现有荒漠化土地267.4万平方千米,其中风蚀荒漠化187.3万平方千米,土壤盐渍化17.3万平方千米冻融荒漠化36.3万平方千米。

荒漠化土地主要分布在图3一2一1所示的9个省区(占全国荒漠化土地总面积的99%),据此回答1—3题。

1.荒漠化土地面积由天到小排列正确的是()A.内蒙古、甘、藏、青B.新、内蒙古、藏、青C.青、藏、内蒙古、新D.新、藏、甘、青2.荒漠化的防治要因地制宜,一在塔里木盆地防治荒漠化的有效措施是()。

A.大面积植树造林B.建立以绿洲为中心的灌溉农业C.扩大绿洲农业的种植面积D.退耕还草3.我国荒漠化防治的最高整治目标是()。

A.预防具有潜在荒漠化危险的土地B.扭转正在发展中的荒漠化土地的退化C.恢复已经发生荒漠化的土地的生产力D.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协调统一图3—2—2是我国西北地区土地荒漠化扩大的人为因素示意图,读图完成4~7题。

4.内蒙古一些草原地区昔日“风吹草低见年羊”的风光,如今变为“老鼠跑过露脊梁”的景象,深刻地反映了( )。

A.过度放牧,草场资源退化B.鼠害猖獗C.草场的季节变化D.草场载畜量可继续增加5.导致西北荒漠化扩大的因素中比重最大的是( )。

A.过度樵采B.过度放牧C.过度开垦D.水资源利用不当6.防治土地荒漠化的措施主要有( )。

①人口大量外迁,以减轻人口对土地的压力②合理分配利用水资源,发展节水农业③因地制宜开发利用太阳能、风能、水能和生物能④开发深层地下水,扩大农田灌溉面积⑤调整土地利用结构,合理放牧,积极营造防护林网⑥扩大植被覆盖率,设置沙障,封育固沙,构筑防护体系A.①③⑤B.②④⑥C.③④⑤D.②③⑤⑥7.关于西北地区生态环境脆弱形成的自然原因,叙述正确的是( )。

A.人口激增对生态环境的压力B.气候干旱,地表水丰富,河流发育良好C.大风日数多,地表沙质沉积物多,为风沙活动创造了有利条件D.这里的高山地区冰川作用显著,河流的侵蚀作用强烈土地荒漠化是指风沙侵蚀和水土流失的发展,最终导致土地生产力长期丧失,形成如同荒漠般的景观。

图3—2—3是我国内陆某地区图,读图完成8~9题。

8.形成图中地区荒漠化最主要的自然原因是( )。

A.位于内陆,气候干旱B.地球变暖,气候异常C.地球运动,地形上升D.过度开发,水土流失9.20世纪50年代以来,该地区荒漠化加剧的主要原因是( )。

A.农业灌溉B.人口压力和人类活动不当C.矿产资源开发D.气候异常在GIS和遥感技术支持下,有关部门对1973年至2005年新疆塔里木河干流区土地利用变化过程进行了定量分析。

读图3—2—4,完成10~12题。

10.20世纪70年代以来,该地区在农业发展过程出现了河流下游断流加剧现象,最主要原因是( )。

A.过度樵采B.过度放牧C.过度开垦D.水资源利用不当11.民谣说:“一年开草场,二年打点粮,三年五年变沙梁。

”下列行为或现象容易导致土地荒漠化及沙尘暴频发的是( )。

①以粮为纲,大力垦荒②积极退耕,还林还草③增加人口,加快发展④引水灌溉,挖掘土地潜力A.①②③B.①②④C.②③④D.①③④12.为了实现生态的可持续发展,该地区的农业发展方向应是( )。

A.大力发展瓜果、花卉等创汇农业B.加大科技投入,发展优质长绒棉和彩色棉C.扩大草原面积,大力发展畜牧业D.推广节水农业,促进生态环境良性发展图3—2—5是怒江大峡谷示意图,读图结合有关地理知识完成13~15题。

13.图示地区地理环境比较脆弱,人们面临最严重的生态问题是( )。

A.荒漠化B.水土流失C.泥石流D.地震14.最可能直接导致大峡谷生态破坏的常见原因是( )。

A.人类开发B.气候变暖C.季风强弱D.构造运动15.兼顾怒江大峡谷的开发与保护,正确的做法是( )。

A.边采伐边造林,使青山永在B.只采伐森林,不开发矿产C.设立自然保护区,适当开发旅游观光D.封山育林,建设大型水电站图3—2—6是亚马孙开发计划示意图,读图完成16~17题。

16.关于亚马孙雨林开发计划及其影响的说法,正确的是( )。

A.人类的开发是导致雨林被毁的直接原因B.雨林破坏的背景是当地人口素质低下C.迁移农业是亚马孙地区破坏雨林的唯一方式D.亚马孙公路从大西洋沿岸贯通太平洋沿岸17.如果亚马孙雨林被毁,将可能造成的影响有( )。

①大气中CO2含量增多,全球气候变暖②全球水循环和水量平衡将受到重大影响③当地生态环境将可能恶化④雨林地区物种灭绝速率将大大加快A.①②③④B.①②③C.②③④D.①③④18.在无林地区20cm厚的土层,只需40年就可以冲刷殆尽,而有林地区则需75年以上,这说明了森林具有的作用是( )。

A.净化空气B.保持水土C.调节大气成分D.含蓄水源湿地包括沼泽。

河湖、沿海滩涂等,与森林、海洋并称为全球三大生态系统,其在防洪、抗旱、调节气候、控制污染等方面具有其他生态系统所不可替代的功能和效益,被誉为“地球之肾”。

据此完成19~20题。

19.下列地区中单位面积湿地比重最大的是( )。

A.长江中下游、东北地区B.青藏地区、西北地区C.长江中下游、西北地区D.华北地区、西南地区20.针对湿地的生态功能和效益,正确的利用方式是( )。

A.变“北大荒”为“北大仓”,建商品粮基地B.“围湖造田",发展果蔬、花卉生产C.进行大批量“耕海牧渔”,迅速扩大水产养殖面积D.“退田还湖”,发展旅游二、非选择题21.某省地处黄土高原,是全国荒漠化监测与防治地区之一,土地荒漠化比较严重,耕地减少、质量下降,草地退化,影响着全省农业和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

读下图完成下列问题。

(1)从成因上说出该省荒漠化的类型。

(2)说明该地区荒漠化的主要表现和危害。

(3)结合所学的知识,分析可能导致该地区荒漠化的主要原因,指出因地制宜的防治对策。

22.博斯腾湖是新疆面积最大的湖泊,也是中国最大的内陆淡水吞吐湖,有“瀚海明珠”之称。

图3—2—9为博斯腾湖不同时期各湿地类型与耕地变化对比情况,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说出1975年以来博斯腾湖地区湿地变化的特点,分析产生这种变化主要的人为原因。

(2)分析该区域湿地等开发利用存在的问题,说明其可能带来的危害。

(3)说明湿地的生态环境效益,指出该地当务之急的治理保护措施。

23.图3-2-10是我国的西北地区荒漠化示意图,图3-2-11是荒漠化发展与结果示意图,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我国西北地区最为显著的自然特征是。

随距海里程的增加,本区自东向西降水,干早程度。

(2)说明导致西北地区成为我国生态环境最为脆弱地区的主要因素。

(3)西北荒漠化的人为因素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24.读下列材料,回答有关问题。

材料一“北大荒”指20世纪50年代在松嫩平原和三江平原中尚未开发的区域。

20世纪60年代,随着大庆油田的开发,国家加大了对“北大荒”荒地资源的开发力度。

经过10~20年的草甸开垦和沼泽治理,“北大荒”变成了“北大仓”。

材料二图3—2—11是东北地区土壤分布示意图,图3—2—12是东北地区土境垂直剖面示意图。

(1)分析“北大荒”沼泽地形成的原因。

(2)近年来,“北大仓”土地质量下降,有人说“北大仓”又将会变成“北大荒”,简要分析其原因。

(3)说说该地区沼泽的生态功能。

25.下面是某校地理兴趣小组利用模拟土坡设计的简便易行的实验,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列问题。

实验一:在模拟土坡上,堆放5~10厘米厚且粗细不均的砂土,再在坡面上方浇注水流。

实验二:用玻璃制成箱体(留一风口),在风口附近堆放大小不均的砂粒,用电动吹风机从风口处向里吹风。

(1)写出实验一观察到的现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实验二中风力不同所吹扬起的砂粒有何不同?当停止吹风时,沉积物分布有何规律?(3)这两个实验证明了自然界的何种现象?该现象在自然界的不断发展将导致的环境问题是什么?第二章区域生态环境建设1.B 2.D 3.D 4.A 5.A 6.D 7.C 8.A 9.B 10.C,11.D 12.D 13.B 14.A 15.C 16., A 17.A 18.B 19.A 20.D21.(1)该地土地荒漠化类型多样,主要有风蚀荒漠化、水蚀荒漠化和盐渍化三种类型,其中以风蚀荒漠化为主。

(2)该地区荒漠化的主要表现为耕地退化、林地退化、草场退化,以耕地退化最为严重。

由于土地退化,土地生产力逐渐丧失,耕地的农作物单位产量降低,林地的植物生长量减少,草地的载畜能力下降,从而使人类失去赖以生存的土地。

(3)该地区荒漠化的主要原因有自然、人为两方面:自然方面,本地区气候干早,风蚀作用加强,风蚀荒漠化加剧;地处黄土高原,地表破碎,起伏大,土质疏松,夏季多暴雨,容易引发水土流失,产生水蚀荒漠化。

人为方面,一方面本地区人口增长对生态环境压力大,过度开垦、过度放牧、过度樵采等造成土地资源和水资源的过度使用和不合理利用,引起耕地、林地和草场等土地化,产生荒漠化;另一方面不当的人类活动,如农田灌溉不当容易引起盐渍化。

该地区荒漠化的治对策:调节农、林、牧用地之间的关系,因地制宜,宜农则农,宜林则林,宜牧则牧,停止盲目开垦,对已经造成荒漠化的地方退耕还林,退耕还牧。

22.(1) 1975年以来,湿地面积呈缩小趋势。

产生这种变化的原因主要是大量的湿地被开垦为耕地。

(2)湿地的退化、消亡,导致生态环境的改变。

通过湿地开发新增耕地,一方面侵占了部分湿地资源,另一方面加大了当地的用水需求,改变了水资源空间分布特征,使得人湖水量和湖泊面积缩减,沼泽湿地与河流湿地严重萎缩和退化,湿地资源遭到严重破坏,易导致盐碱质荒漠化。

(3)湿地的生态环境效益显著,是处于陆生生态系统和水生生态系统之间的自然过渡体,是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的重要场所,具有调节气候、净化环境、维一持生物多样性、缓解早涝等诸多功能,被誉为“自然之肾”。

当前该地区湿地面临最大的威胁是“开湿造地”,当务之急是停止耕地开发,有条件的区域开展退田还“湿”,控制区域的水资源耗费,节约用水,提高水资源利用率,重视对湿地的保护。

23.(1)干早递减增强(2)气候干早。

气候干早,地表水贫乏,物理风化和风力作用显著,形成大片戈壁和沙漠;气候干早,植被稀少,土壤发育差,平地多疏松的砂质沉积物,加上每年冬春干早季节大风日数多,为风沙活动创造了有利条件。

(3)过度樵采、过度放牧、过度开垦。

(4)土地生产力土地24.(1)气温较低,蒸发微弱,降水量大于蒸发量;地势低平,排水不畅;季节性冻土融化;下层为永久冻土层,水分不易下渗,造成积水。

(2)随着人们对“北大荒”的不断开发,黑土将大量流失,土壤有机质减少,生产能力逐渐降低乃至丧失。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