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经济学”课程教学大纲
教研室主任:梁军执笔人:王蒙
一、课程基本信息
开课单位:经济学院
课程名称:区域经济学
课程编号:204008
英文名称:Regional Economics
课程类型:专业任选课
总学时:36理论学时:36 实验学时:0
学分:2
开设专业:经济学
先修课程:微观经济学(201007)
二、课程任务目标
(一)课程任务
区域经济学是经济学的重要分支,是从经济学与经济地理学中脱胎出来的一门新兴应用学科。
区域经济学阐述了区域经济活动组织自身的活动规律和区际间的经济联系,以及区域布局与决策等基本经济理论。
本课程是经济类专业的基础课。
本课程要求学生通过学习树立正确的区位观,掌握区域经济研究的理论以及分析现实区域经济问题的思路和方法,提高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为今后能胜任解决我国区域经济发展问题的实践工作奠定理论基础。
(二)课程目标
通过本课程的教学,让学生较全面地了解、掌握区域经济学的基本知识与理论,熟悉区域经济学的基本原理、方法和技能,了解中国区域经济发展的轨迹、格局和态势,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培养学生运用理论分析与解决中国区域经济发展中的新情况、新问题的能力,通过案例分析,达到能进行区域经济发展的初步分析和研究的目标。
三、教学内容和要求
(一)理论教学的内容及要求
第一章导论
教学目的及要求:
1、了解:区域经济学的产生与发展历程
2、理解:区域经济学的基本概念
3、掌握:区域、区域经济和区域经济学的含义以及经济区域的划分。
教学重点及难点:
1、区域经济学的基本概念
2、经济区域的划分
3、中国区域经济学的特殊历史使命
4、现代区域经济学及其主要流派
教学内容:
一、区域经济学基本概念
1、区域
2、区域经济
3、区域经济学
二、区域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和内容
1、区域经济学的研究对象
2、区域经济学的研究内容
3、中国区域经济学的特殊历史使命
三、区域经济学的发展历程
1、地理学对于区域的认识
2、区位理论与区域经济学的形成
3、现代区域经济学的产生
四、现代区域经济学及其主要流派
1、新经济地理学派
2、新制度学派
3、区域管理学派
五、中国区域经济学界目前研究的主要问题
1、区域经济学的理论体系
2、区域经济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
第二章区域经济增长
教学目的及要求:
1、了解:经济增长与经济发展的含义、区域经济开发模式
2、理解:区域经济增长与经济发展的关系
3、掌握:区域经济增长与发展的一般理论、中国区域经济发展的一般特征教学重点及难点:
1、区域经济增长的基本理论
2、中国区域经济发展的一般特征
教学内容:
一、区域经济增长的基本理论
(二)区域经济增长的影响因素
(三)区域经济增长的机制
(四)均衡增长理论
1、低水平均衡的描述理论
2、打破低水平循环的增长理论
(五)非均衡增长理论
1、非均衡增长的概念
2、连锁效应
二、区域经济开发模式
(一) 区域经济开发概论
(二)区域经济开发模式
(三)区域开发中产业部门更替模式
(四)区域开发中部门空间转移的规律
(五)目前国际产业转移的动向
三、中国区域经济发展的一般特征
第三章区域经济发展阶段与区域产业结构
教学目的及要求:
1、了解:中国落后地区的产业结构
2、理解:区域经济发展阶段理论、区域产业结构相关理论
3、掌握:区域产业结构优化的途径、地区主导产业的选择教学重点及难点:
1.区域经济发展阶段理论
2.区域产业结构优化的途径
3.地区主导产业的选择与发展
教学内容:
一、区域经济发展阶段理论
1、钱纳里区域经济发展阶段论
2、罗斯托区域经济发展阶段论
二、区域三次产业结构的演变
1、克拉克对三次产业的划分
2、中国对三次产业的划分
3、三次产业的演化规律
三、制造业内部结构的演变规律
四、地区主导产业的选择与发展
1、地区生产专业化
3、区域内产业结构优化的途径
第四章区域产业布局
教学目的及要求:
1.掌握产业布局的区位选择的标准和主要影响因素,地域合理规模的构成、类型及其评价标准,产2. 业集群形成的条件和途径以及高新技术产业布局;
3.理解区域产业布局指向的内涵、类型,产业集群的定义、特征及种类,产业集群的理论基础。
了解产业布局指向的新变化,新产业区的内涵、类型及其形成条件。
教学重点及难点:
1、产业布局的区位选择
2、产业布局的指向
3、地域合理规模
4、产业集群
5、高新技术产业布局
教学内容:
一、产业布局的区位选择
1、区位选择的标准
2、区位选择的基本要素
二、产业布局的指向
1、产业布局指向的内涵
2、产业布局指向的类
3、产业布局指向的新变化
三、地域合理规模
1、地域合理规模的构成
2、地域合理规模的类型
3、地域合理规模的评价标准
四、产业集群
1、产业集群理论概述
2、产业集群的内涵和外延
3、产业集群的形成
4、产业集群与区域经济发展
五、新产业区布局
1、技术要素及其区域流动
2、新产业区
3、高新技术产业布局
第五章区际分工与生产要素流动
1.掌握区间差异的内涵、分类及影响因素,区际分工与合作的客观基础及其表现形式,区域分工理论及生产要素流动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
2、理解区域分工合作的形成机制
3、了解区际分工的特点和模式
教学重点及难点:
1、区间差异的内涵、分类及影响因素
2、区际分工与合作的客观基础及其表现形式
3、区域分工合作的形成机制
4、区域分工理论
5、生产要素流动
教学内容:
一、区间差异与区域分工
(一)区间差异的内涵、分类及影响因素
(二)区际分工与合作的客观基础
(三)区际分工的特点和模式
(四)区际合作的原则
(五)区际合作的形式
(六)区域分工合作的形成机制
二、区域分工理论
(一)亚当-斯密的绝对利益原则
(二)大卫.李嘉图的比较利益学说
(三)赫克歇尔——奥(俄)林理论(要素禀赋论)
(四)要素替代理论
(五)技术差距理论
(六)产品生命周期理论
三、生产要素流动
(一)区际要素流动的方式
(二)资本流动和区域经济发展
(三)技术流动与区域经济发展
(四)劳动力流动与区域经济发展
第六章区域规划
教学目的及要求:
1.掌握区域规划的概念、性质及任务,区域经济发展战略的制定
2.理解区域规划的类型及其之间的关系;
3.了解区域类型、区域规划的作用
1.区域规划的概念与性质
2.区域规划的任务
3.区域规划的类型
4.区域经济发展战略
教学内容:
一、区域规划的概念与性质
(一)区域规划的概念
(二)区域规划的性质
(三)区域规划的任务
二、区域规划的主要类型
(一)区域类型
(二)区域规划的作用
(三)区域规划的类型
1、区域发展战略规划
2、区域开发规划
3、区域空间规划
4、各类规划之间的关系
三、区域经济发展战略的制定
(一)制定区域经济发展战略的指导思想
(二)进行区域定位
(三)提出区域经济发展的战略目标
(四)制定区域经济发展的主要任务
(五)制定区域政策
第七章区域政策
教学目的及要求:
1.掌握:区域经济政策的概念、目标和手段2.了解:区域经济政策的类型
教学重点及难点:
1.区域政策的内涵
2.区域政策的目标和手段
教学内容:
第一节区域政策概述
一、区域政策的内涵
二、区域政策的必要性
三、区域政策的经济学基础
第二节区域政策目标
一、制定区域政策的基本动机
第三节区域政策的类型
一、区域财政金融政策
二、区域产业与投资政策
三、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政策
四、区域创新政策
(二)实践教学的内容及要求
无实践教学
四、学时分配
五、考核说明
本课程采取开卷考试和撰写课程论文的考核方法,总成绩评定中期末考试占比为80%,平时成绩占比为20%。
六、主要教材及教学参考书目
(一)主要教材
1.孙久文等著《区域经济学教程》,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年。
(二)主要参考书目
1.巍后凯著《现代区域经济学》,经济出版社,2006年。
3.高洪深著《区域经济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年。
4.陈秀山等著《区域经济理论》,商务印书馆,2003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