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2016高考生物大一轮复习 第九单元 生物与环境32课件 新人教版
2016高考生物大一轮复习 第九单元 生物与环境32课件 新人教版
【注意】 (1)种群增长率与种群增长速率的比较: ①增长率是指单位数量的个体在单位时间内新增加的个体 数,其计算公式为:(这一次总数-上一次总数)/上一次总数 ×100%=增长率,即增长率=出生率-死亡率。 ②增长速率是指单位时间内增长的数量(即曲线斜率),其 计算公式为:(这一次总数-上一次总数)/时间。
(1)稳定型的种群数量在近期一定保持稳定。
()
(2)性别比例是通过影响种群的出生率和种群的死亡率间接
影响种群密度的。
()
(3)年龄大小、随机分布、种群密度均属于种群的数量特征。
()
(4)气候、食物、天敌、传染病等都是影响种群数量变化的
外界因素。
()
(5)种群数量的变化包括种群数量的增长和波动。 ( )
的虫卵、活动能力弱的蚯蚓、蝗虫的幼虫、跳蝻及蚜虫等都 可采用该方法。
【例4】 下列有关生物种群数量调查的方法中,正确的是
() A.调查蝗虫幼虫跳蝻,用标志重捕法 B.调查马尾松,小样方划分为1 m2左右 C.调查蒲公英,只计数小样方内的个体数 D.调查趋光性农业害虫,可用定位设置灯光诱捕,定时计 数法
D.重捕方法不当使捕获的鱼部分死亡
【解析】 在利用标志重捕法进行该鲫鱼种群密度调查时, 要注意在调查时研究对象没有迁入和迁出、出生和死亡,标 志物不能脱落、不能影响到标志对象的正常活动,标志物不 能过于醒目,做到随机捕鱼,只有这样才能减小估算值与实 际值的误差,使调查结果准确,具有代表性。
【答案】 C
【答案】 D
【例5】 在某池塘中,第一次捕获鲫鱼106条,做上标记
后放回,第二次捕获鲫鱼91条,其中有标记的25条。由此可
以估算出该池塘中鲫鱼的密度。后来发现这次估算的结果与
实际结果误差较大,分析其原因不正确的是
()
A.捕鱼用的渔网网眼太大
B.被标记的鱼放回后有一小部分死亡
C.两次捕获的鲫鱼数量较小
假设某一种群的数量在某一单位时间t(如一年内),由初数 量N0增长到末数量Nt,则这一单位时间内种群的增长率和增 长速率分别为:
增长率=(末数-初数)/初数×100%=(Nt-N0)/N0×100%(无单 位);
增长速率=(末数-初数)/单位时间=(Nt-N0)/t(有单位,如个/ 年)。
(2)对“λ”的理解: Nt=N0λt,λ代表种群数量增长倍数,不是增长率。λ>1时, 种群密度增大;λ=1时,种群密度保持稳定;λ<1时,种群密 度减小。
联系
2.种群增长曲线的应用 (1)K值的应用: ①野生生物资源保护:保护野生生物生活的环境,减小环 境阻力,增大K值。 ②有害生物的防治:增大环境阻力(如为防鼠害而封锁粮 食、清除生活垃圾、保护鼠的天敌等),降低K值。
(2)K/2值的应用: ①资源开发与利用:种群数量达环境容纳量的一半时种群 增长速率最大,再生能力最强——把握K/2值处黄金开发点, 维持被开发资源的种群数量在K/2值处,可实现“既有较大收 获量又可保持种群高速增长”,从而不影响种群再生,符合 可持续发展的原则。 ②有害生物防治:务必及时控制种群数量,严防达K/2值 处(若达K/2值处,可导致该有害生物成灾)。
(2)标志重捕法: ①适用范围:________、活动范围大的动物。 ②计算公式:________(N为种群数量,M为标记个体数, 捕捉数量为n,被捕捉个体中被标记个体数为m)。
2.年龄组成
①写出图中各年龄组成的类型。 A:________,B:________,C:________。
②根据上图分析各年龄组成类型的特点以及种群密度变化 的趋势。
【答案】 D
【例2】 (2013·浙江)下列关于出生率的叙述,正确的是
() A.若某种群年初时的个体数为100,年末时为110,其中新 生个体数为20,死亡个体数为10,则该种群的年出生率为
10% B.若某动物的婚配制为一雌一雄,生殖期个体的雌雄比越
接近1∶1,则出生率越高 C.若通过调控环境条件,使诱杀害虫会影响③ B.种群密度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 C.预测种群数量变化的主要依据是④ D.春运期间,广州人口数量变化主要取决于图中的①、②
【解析】 本题考查种群的数量特征。解题时,要抓住图 示中①、②决定种群密度这一信息。由于利用性引诱剂诱杀 害虫会影响性别比例,可以推知种群特征的概念图中的①、 ②、③、④分别是指死亡率、出生率、性别比例和年龄组成。 春运期间,广州人口数量变化主要取决于迁入率和迁出率。
(3)最大捕捞量≠最大日捕获量,如K/2时捕捞可持续获得最 大捕捞量,但不能获得最大日捕获量——最大日捕获量应处 于种群密度最大时。
3.K值变动的示意图 (1)同一种生物的K值不是固定不变的,会受到环境的影响。 在环境不遭受破坏的情况下,种群数量会在平均值附近上下 波动;当种群数量偏离平均值的时候,会通过负反馈调节机 制使种群密度回到一定范围内。
出生率和死亡 率情况
> = <
种群数量变 化趋势 增加 波动 降低
所属类型
增长型 稳定型 衰退型
【注意】 年龄组成为稳定型的种群,种群数量不一定保 持稳定。因为出生率和死亡率不完全取决于年龄组成,还与 气候、食物、天敌等有关,譬如遇到剧烈的气候变化,可使 种群数量急剧减少。此外,种群数量还与迁入率、迁出率直 接相关。
种年龄结构类型的种群,同时受出生率和死亡率影响,故稳 定型的出生率不一定最高,D项错误。
【答案】 B
【例3】 (2012·新课标全国)某岛屿上生活着一种动物,
其种群数量多年维持相对稳定。该动物个体从出生到性成熟
需要6个月。下图为某年该动物种群在不同月份的年龄组成
(每月最后一天统计种群各年龄组的个体数)。关于该种群的
类型 A B C
各年龄分布 幼年个体多、老年个体少 各年龄个体比例适中 幼年个体少、老年个体多
种群密度变化趋势 ________ 基本不变 ________
3.空间特征 常 ①均匀分布型:如稻田中水稻的空间分布。 见 ②________型:如田野中某种杂草的空间分布。 类 ③集群分布型:如瓢虫的空间分布。 型
考点三 种群的数量变化 1.种群数量增长的“J”型曲线和“S”型曲线
项目
“J”型曲线
“S”型曲线
增长模型
前提条件
理想状态:资源无限、空间 现实状态:资源有限、空 无限、不受其他生物制约 间有限、受其他生物制约
种群增 长速率
K值有无 无K值
有K值
两种增长曲线的差异主要是因环境阻力大小不同,对种群 增长的影响不同
2.决定因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影响因素 (1)自然因素:气候、食物、被捕食、传染病。 (2)人为因素:________的种群数量不断增加,野生动植 物________不断减少。
✓自我校对 一、1.(1)活动范围小的动物 随机性 等距取样法 (2)①活动
增加。
()
(11)用标志重捕法调查某动物的种群密度时,由于被标记
动物经过一次捕捉,被再次重捕的概率减小,由此将会导致
被调查的种群的数量较实际值偏小。
()
(12)在种群的“S”型增长曲线中,达到K/2值时种群的增
长速率最快,达到K值时种群的增长速率为0。
()
(13)培养液中酵母菌的种群数量在培养早期呈“J”型增长。
率会更高 D.若比较三种年龄结构类型的种群,则稳定型的出生率最
高
【解析】 种群年初个体数为100,一年新生个体数为20, 出生率为20%,死亡个体数为10,死亡率为10%,种群年增 长率为10%,A项错误;婚配制为一雌一雄的动物,当雌雄 比例越接近1∶1时,参与生殖的个体数越多,此时的出生率 就越高,B项正确;调控环境条件,使动物性成熟推迟,动 物的繁殖期推迟,会导致年平均出生率更低,C项错误;三
【解析】 调查蝗虫幼虫跳蝻的种群密度,用样方法,A 项错误。一般而言,北温带地区每个样方的大小,乔木为 100 m2,灌木为16 m2,草本为1 m2,所以调查马尾松,小 样方划分为100 m2左右,B项错误。调查蒲公英,除计数小 样方内的个体数外,还要把样方两个相邻的边及顶角处的个 体统计在内,其他边缘不作统计,C项错误。
【答案】 D
考点二 种群密度调查
方法 样方法
标志重捕法
调查 对象
植物或活动范围小的动物
活动范围大的动物
调查 程序
注 ①随机取样
①调查时没有迁入和迁出、出生和死
意 ②样方大小适中
亡
事 ③样方数量不宜太少 ②标志物不能过于醒目,不能影响标
项 ④宜选用双子叶植物 志对象正常的生命活动
•精要点拨 适合用样方法进行种群密度调查的并不是只有植物,动物
()
(14)可用样方法调查玻璃容器中酵母菌数量的变化。( )
【答案】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考点突破 考点一 种群数量特征的分析
1.种群数量特征之间的关系
(1)种群密度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 (2)出生率、死亡率和迁入率、迁出率是决定种群密度变化 的直接因素。 (3)年龄组成和性别比例不直接决定种群密度,年龄组成在 一定程度上能预测种群数量变化趋势,性别比例能够间接影 响种群个体数量变动:
(2)曲线图: ①图解:
②析图: 图甲幼年个体多,老年个体少,出生率>死亡率,种群数 量增加,属增长型;而图乙相反,应为衰退型。 (3)柱形图: ①图解:
②析图:
图A中幼年个体少,老年个体多,为衰退型。 图B中幼年个体多,老年个体少,为增长型。 图C中各年龄段比例适中,应为稳定型。
【例1】 下列结合种群特征的概念图所做的分析,错误的
二、种群数量的变化 1.种群数量增长的两种类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