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第九单元 第32讲生物与环境

第九单元 第32讲生物与环境

第32讲 群落的结构与演替[考纲要求] 1.群落的结构特征(Ⅰ)。

2.群落的演替(B )。

一、群落的概念与物种组成 1. 群落(1)概念要点:①同一时间;②一定区域;③各种生物种群。

(2)特征:物种的丰富度、种间关系、空间结构、群落的演替等。

2. 群落的物种组成(1)群落的物种组成是区别不同群落的重要特征。

(2)丰富度①概念:群落中物种数目的多少。

②常用统计方法:记名计算法和目测估计法。

[判一判]1. 池塘中的全部鱼、植物和微生物构成群落( × )提示 群落包括该环境中的全部动物、植物和微生物,不只是全部鱼,还包括其他动物。

2. 物种丰富度从两极到赤道逐渐增大,而山上则随海拔高度的升高而降低 ( √ ) 二、种间关系 [连一连][解惑] (1)大鱼吃小鱼⎩⎪⎨⎪⎧⎭⎪⎬⎪⎫同种鱼——种内斗争不同种鱼——捕食均有利于种群的生存和繁衍。

(2)寄生和共生都是两种生物生活在一起,主要区别是看对一方有利对另一方有害(寄生)还是对双方都有利(共生)。

三、群落的空间结构垂直结构 水平结构 现象 分层现象镶嵌分布决定 因素植物分层:光照动物分层:栖息空间和食物地形变化、光照强度、土壤湿度、盐碱度的差异、生物自身生长特点不同以及人与动物的影响等[辨析]山上植被垂直分布的主要因素——温度;东西植被分布的主要因素——水分。

四、群落的演替1.演替的过程(1)群落演替: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个群落被另一个群落代替的过程。

(2)演替过程(以发生在裸岩上的演替为例):裸岩阶段→地衣阶段→苔藓阶段森林阶段←灌木阶段←草本植物阶段2.演替的类型(连一连)[判一判]1.如果时间允许,弃耕的农田总能形成森林(×) 提示森林形成必须有适宜的气候条件。

2.动物群落的演替与光照条件无关(×) 提示光影响动物的形态结构和生活习性。

3.西北干旱地区的典型草原最终能演替成森林(×) 4.冰川泥上和弃耕农田的演替都是次生演替(×) 提示冰川泥上的演替属于初生演替。

5.人类活动使群落演替按照不同于自然演替的速度和方向进行(√)考点一明析生物之间的关系类型数量坐标图能量关系图特点举例互利共生相互依赖,彼此有利。

如果彼此分开,则双方或者一方不能独立生存。

数量上两种生物同时增加,同时减少,呈现出“同生共死”的同步性变化地衣中的藻类和真菌;大豆与根瘤菌;人和大肠杆菌;白蚁与鞭毛虫等寄生略对宿主有害,对寄生生物有利,如果分开,则寄生生物难以单独生存,而宿主会生活得更好菟丝子与大豆;噬菌体与被侵染的细菌竞争数量上呈现出“你死我活”的同步性变化同一培养液中大小两种草履虫;牛与羊;水稻和稗草捕食一种生物以另一种生物为食,数量上呈现出“先增加者先减少,后增加者后减少”的不同步性变化羊和草;狼和羊易错警示几种难辨别的种间关系(1)要正确区别竞争和捕食的关系:①竞争是两种或两种以上生物为了争夺资源、空间等生活条件而发生斗争,并不以直接获得食物为目的。

②捕食则是一种生物以另一种生物为食,目的是获得食物与能量,用以维持自身的生存,以下情况不属于捕食:a.一种生物以非生物为食,如牛饮水;b.一种生物以同种的幼体为食,如鲈鱼以本种的幼鱼为食,这属于种内斗争。

(2)寄生与腐生的区别:寄生是从活的生物体内获得营养物质;腐生是从死的生物体内获得营养物质。

(3)种内斗争与竞争的区别:简记为:“同斗争”,“异竞争”。

“同斗争”:同种生物争夺资源和空间是种内斗争,如公羚羊争夺配偶。

“异竞争”:不同生物争夺资源和空间是竞争,如水稻和稗草争夺阳光。

1.如图所示为甲、乙、丙三种生物的种群密度随时间的变化关系,已知甲和丙之间没有能量传递,则甲和乙、乙和丙的种间关系分别是()A.竞争、竞争B.捕食、寄生C.寄生、竞争D.捕食、互利共生答案 D解析由图可知,乙和丙表现为“同生共死”的同步性变化,则乙与丙之间为互利共生关系;乙的种群密度随甲的变化为非同步性变化,故甲和乙之间为捕食关系。

2.某水池有浮游动物和藻类两个种群,其种群密度随时间变化的趋势如图所示。

若向水池中投放大量专食浮游动物的某种鱼(丙),一段时间后,该水池甲、乙、丙三个种群中仅剩一个种群。

下列关于该水池中上述三个种群间的关系及变化的叙述,正确的是()A.甲和丙既有竞争关系又有捕食关系,最终仅剩下甲种群B.甲和乙既有竞争关系又有捕食关系,最终仅剩下丙种群C.丙和乙既有竞争关系又有捕食关系,最终仅剩下甲种群D.丙和乙既有竞争关系又有捕食关系,最终仅剩下丙种群答案 C解析从曲线上可以看出,甲、乙应该为捕食关系,甲为藻类,乙为浮游动物,而丙为后期向水池中投放的大量专食浮游动物的某种鱼。

建立的食物链应该是:藻类→浮游动物→鱼。

投放某种鱼的初期,乙和丙因争夺生存空间而存在竞争关系。

由于鱼是大量的,短时间内它们的食物——浮游动物会急剧减少,而由于食物缺乏等生存斗争加剧,鱼类随之也会大量减少。

所以甲、乙、丙三个种群仅剩一个种群的话,该种群肯定是藻类,即甲种群。

技法提炼巧辨几种种间关系曲线1.互利共生曲线——同步性变化(同生共死);2.捕食曲线——不同步性变化的此消彼长(不会导致某种生物灭绝),在捕食数量关系图中,捕食者与被捕食者的判断:其一,依两条曲线的关系,捕食者随着被捕食者的变化而变化,如图中A先达到最多,B随后才达到最多,即曲线B随着曲线A的变化而变化,故B捕食A;其二,依最多个体数,被捕食者的个体数通常多于捕食者,故由图中A的最大个体数多于B的,也可推出B捕食A。

3.竞争曲线——看最终结果,一种数量增加,另一种下降甚至降为0,只要曲线中提示两种生物有共同的空间或食物,则必为竞争,竞争激烈程度取决于空间、食物的重叠范围。

考点二群落的结构与演替1.观察下列图示,完成群落的空间结构的相关问题(1)写出图中群落空间结构的类型:A图:垂直结构。

B图:水平结构。

(2)根据上图分析决定群落空间结构的主要因素:A图:①植物分层:光照;②动物分层:栖息空间和食物条件。

B图:地形变化、土壤湿度、盐碱度的差异、光照强度、生物自身生长特点的不同以及人与动物的影响等。

演替类型项目初生演替次生演替起点在一个从来没有被植物覆盖的地面,或者是原来存在过植被、但被彻底消灭了的地方在原有植被虽已不存在,但原有土壤条件基本保留,甚至还保留了植物的种子或其他繁殖体的地方时间经历时间漫长经历时间较短影响因素自然因素人类活动较为关键实例裸岩上的演替森林砍伐地、弃耕农田上的演替3.概括群落演替的特征(1)方向:一定的方向性。

(2)能量:群落有机物总量增加。

(3)结构:营养结构变得复杂,物种多样性增加。

易错警示群落演替的几个易错点:(1)演替过程中一些种群取代另一些种群,是一种“优势取代”而非“取而代之”,如形成森林后,乔木占据优势地位,但森林中仍有灌木、草本植物、苔藓等。

(2)群落是一个动态系统,它是不断发展变化的。

在群落演替的最终阶段,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高。

(3)决定群落演替的根本原因存在于群落内部。

群落之外的环境条件,诸如气候、地貌、土壤和火等,常可成为引起演替的重要条件。

3.如图表示某地云杉林的形成过程。

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双选) ()A.该群落的演替属于初生演替,群落结构越来越复杂B.在人为干扰下,可能发生⑤→①的动态变化,但不属于群落演替C.该群落演替是群落内部因素和外界环境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D.在⑤云杉林群落中有明显的垂直结构,同时也有水平结构答案CD解析由图示可以看出,该演替的起点是采伐后的土地,原有土壤条件还保存,应是次生演替,A错误。

⑤→①的动态变化也属于群落的演替,只是人为活动改变了演替的方向和速度,B错误。

⑤云杉林群落中有明显的垂直结构,同时也有水平结构,D正确。

4.南方某农田弃耕后,很快就会长满一年生的杂草,后来又出现灌木。

图中曲线b、c表示该群落中植物物种数或个体数的变化。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曲线a表示该群落所含能量的变化,曲线b表示植物物种数B.从草本阶段演替到灌木阶段,食物链基本不会发生变化C.在人为干扰情况下,将来不可能演替至森林阶段D.草本阶段最易遭受外来物种的入侵而使占优势的物种发生变化答案 D解析从草本阶段演替到灌木阶段,植物物种数(曲线c)及群落所含能量增多(曲线a),但个体数减少(曲线b)。

演替过程中植物种类发生变化,会使相应的食物链发生改变。

如果人为地植树造林,可能会加快群落的演替,更早地演替至森林阶段。

草本阶段抵抗力较弱,容易受到外来物种的入侵。

技法提炼1.区分初生演替和次生演替的方法(1)从起点上①原先从没有过植被或原有植被被彻底消灭的环境是初生演替。

②原有群落环境只是失去了原有植被是次生演替。

(2)从时间速度上①经历的时间长,速度缓慢是初生演替。

②经历的时间短,速度较快是次生演替。

2.全面理解影响群落的主要因素(1)群落内部因素,如群落中植物繁殖体的迁移。

(2)外界环境因素,如气候的变化和大规模的地壳运动。

(3)人类活动,人类活动通常是有意识、有目的地进行的,因此人类对群落演替的影响要远远超过其他所有的生态因子。

序号错因分析正确答案序号错因分析正确答案①不理解演替的类型次生演替②对样方法、标志重捕法、取样器取样法的适用范围区分不清样方③对竞争和种内斗争区分不清油松和刺槐④太粗心,由于漏字丢失不该丢的分数阳光题组一群落的结构特征1.判断正误(1)环境条件分布不均匀是形成群落水平结构的原因之一(2010·大纲全国Ⅱ,3B)()(2)草坪中的动物没有分层现象,而树林中的动物具有分层现象(2011·大纲全国,4D)()(3)演替过程中群落的物种组成不断变化(2011·海南,24B) ()答案(1)√(2)×(3)√2.(2012·大纲全国卷,4)下列关于森林群落垂直结构的叙述,错误的是() A.群落中的植物具有垂直分层现象B.群落中的动物具有垂直分层现象C.动物在群落中的垂直分层与植物的分层有关D.乔木层的疏密程度不会影响草本层的水平结构答案 D解析森林群落中的植物因受光照条件的影响,具有垂直分层现象,A项正确。

森林群落中的动物因受食物等因素影响,也具有垂直分层现象,B项正确。

动物在群落中的垂直分层与植物提供的栖息场所和食物有关,C项正确。

乔木层的疏密程度会影响树下光照的强弱,肯定会影响草本层的水平结构,D项错误。

3.(2012·福建卷,3)科技人员选取某地同一自然条件下三处不同类型的茶园,进行物种丰富度的调查,结果如下图。

据图判断正确的是()A.纯茶园物种数变化幅度最小,不易产生暴发性虫害B.杉茶间作园各物种的种群密度在10月份时最大C.梨茶间作园的营养结构在6月份时最为复杂D.人类生产活动不会改变茶园的群落结构答案 C解析纯茶园内的物种丰富度较小,该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在三种茶园中最低,容易产生暴发性虫害,A项错误。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