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方心裁(30)大黄附子汤
大黄附子汤
【原文】
胁下偏痛,发热,其脉紧弦,此寒也,以温药下之,宜大黄附子汤。
《金匮要略·腹满寒疝宿食病脉证治第十》
【组成与用法】
大黄三两附子三枚,炮细辛二两
上三味,以水五升,煮取二升,分温三服,若强人,煮取二升半,分温三服,服后如人行四、五里,进一服。
【功效】温阳散寒,泻结行滞。
【医案】
1.慢性盆腔炎
初诊:2005年5月30日。
刘某,35岁,下腹疼痛不能入睡已10余天,经静脉滴注先锋6加替硝唑连续7天无效,带下量多,色淡黄,无异味,伴恶心呕吐,纳呆,寐欠安,尿频,大便正常。
平素月经周期基本规则,经量正常,经色鲜红,无夹块,末次月经5月11日来潮。
生育史:1-0-3-1,放置宫内节育环。
B超检查无明显异常。
舌质红,苔白腻,脉细。
妇科检查:外阴无殊,阴道畅,宫颈轻度炎症,子宫后位,正常大小,质地中等,活动,压痛明显,两侧附件压痛明显。
西医诊断:(1)慢性子宫颈炎。
(2)慢性盆腔炎。
治法:温中导下,清热行气。
方剂:大黄附子汤合厚朴七物汤、金铃子散(《素问病机气宜保命集》)加减。
制大黄6g 细辛4g 桂枝5g 川朴10g 枳壳10g 甘草
5g 延胡索10g 川楝子10g 红藤15g 败酱草15g,3剂。
二诊:2005年6月2日。
下腹胀痛减轻,局限于左少腹,疼痛时间缩短,可以入睡,恶心呕吐消失,纳可,大便未变软。
舌淡红,苔薄白,根腻,脉细。
治法:清热温脾,通腑导滞。
方剂:薏苡附子败酱散合大黄牡丹汤、金铃子散(《素问病机气宜保命集》)加味。
薏苡仁30g 淡附片6g 败酱草20g 制大黄12g 丹皮10g 桃仁12g 冬瓜仁30g 玄明粉(冲)10g 红藤30g 延胡索10g 川楝子10g 枳壳10g,7剂。
三诊:2005年6月4日。
下腹疼痛基本消除,大便仍难。
舌淡红,苔腻渐退,脉细。
薏苡仁20g 淡附片5g 败酱草20g 制大黄12g 丹皮10g 桃仁10g 冬瓜仁30g 玄明粉(冲)10g 延胡索10g 菝葜20g 红藤30g 川朴10g,3剂。
四诊:2005年6月7日。
末次月经6月7日来潮,经量中等,无不适,纳可,大便稍结。
舌淡红,苔薄白,脉细。
治法:疏调气机,清理湿热。
方剂:四逆清带汤加味。
柴胡10g 枳壳10g 白芍10g 败酱草10g 红藤15g 椿根皮15g 半枝莲15g 土茯苓15g 蒲公英15g 大蓟15g 小蓟15g 萆薢15g 制大黄9g 菝葜20g 生甘草6g,6剂。
2.慢性盆腔炎
初诊:2006年5月27日。
黄某,42岁,腰部酸痛一年多,反复发作,每晚脐部以下至两腿烧灼难耐,不耐被褥已经一年,面色苍白少华,月经周期基本规则,经量不多,经色紫暗,经前乳房及小腹发胀,经期小腹隐痛,带下量多,寐不安,潮热出汗,纳可,小便正常,大便疏秘,甚至7天一行。
末次月经5月10日来潮。
生育史:2-0-3-2。
舌淡红,苔薄白,脉细。
妇科检查:外阴无殊,阴道通畅,宫颈中度炎症,子宫后位,偏大,质地中等,活动,压痛,两侧附件压痛,两侧子宫骶骨韧带触痛。
西医诊断:(1)慢性盆腔炎。
(2)慢性子宫颈炎。
治法:温清攻下。
方剂:大黄附子汤合大黄牡丹汤加味。
炙大黄9g 细辛5g 淡附片6g 丹皮9g 桃仁10g 冬瓜仁30g 玄明粉(冲)5g 红藤15g 蒲公英15g 野荞麦根20g,3剂。
二诊:2006年5月30日。
进药一剂,脐部以下至两脚烧灼
感消除,能和被而睡,服药期间大便已解2次,寐已安,腰痛减轻,舌脉如上。
中药守上方加金狗脊10g,4剂。
三诊:2006年6月7日。
月经5月31日来潮,经色先暗后红,经量不多,3天净,无腹痛,下腹及两脚烧灼感未再发生,寐安,腰痛,舌脉如上。
中药守上方加续断12g、生黄芪12g,7剂。
【按语】
大黄附子汤是方剂学中一张温下的代表方,张锡纯称此方为“开结良方”。
方中大黄与附子、细辛同用,存其泻下之功而消其寒性,故可治疗内寒而有积结者。
案1为慢性盆腔炎,下腹疼痛经治无效,这在慢性盆腔炎的治疗中是屡见不鲜的。
慢性盆腔炎常人总归之于湿热或细菌感染,长期使用清热解毒以及抗生素治疗,经常出现湿热折而未消,寒湿渐由内起的被动局面,若此时再一味使用清热解毒的方剂,或者抗生素治疗,非但疗效不佳,反使阳气一挫再挫,疾病越发缠绵难愈。
此刻当改弦易辙,变用温下的方剂治疗,常常疗效非同凡响。
此案表现如《素问·玉机真藏论》所云“少腹冤热而痛,出白”。
虽下腹疼痛,但大便正常,且带多色黄,恶心呕吐,苔白腻脉细,为湿热内结向寒湿内结转化,故当用温下寒湿为主,清化湿热为辅。
厚朴七物汤虽是一张治疗里有实热兼有气滞,表症未罢的方剂,
而大黄与桂枝相伍,其实也构成了一张温下行气的方剂。
大黄附子汤与厚朴七物汤组合,则更成温下行气之良方。
在厚朴七物汤中,桂枝原为解表药,与大黄、细辛并用,即具大黄附子汤意,这就是案中未再搬用附子的原因。
一诊之后,下腹疼痛减,呕恶消,纳增,苔转薄白,此为寒湿逐渐消融之象,再用清热温脾,通腑导滞的薏苡附子败酱散合大黄牡丹汤治疗,最后以疏调气机,清理湿热的四逆散加味收功。
案2同样为慢性盆腔炎。
《灵枢·百病始生》有邪“著于伏冲之脉(伏冲解释有二:《类经》认为“即冲脉之在脊者,以其最深,故曰伏冲。
”一说“伏”为“太”之古体字,故“伏冲”即“太冲”。
)者,揣之应手而动,发手则热气下于两股,如汤沃之状”。
该案病在冲脉,故症见腰痛及脐部以下至两脚烧灼感,均合两意。
由于患者病史已久,面色苍白,大便疏秘,舌淡红,苔薄白,脉细,证属积寒之沉疴,有久而化热之象,故以大黄附子汤温通陈积,以大黄牡丹汤加红藤、蒲公英、野荞麦根通下泻湿热。
一剂大便去而怪热蠲,夜寐安,三剂腰痛减轻。
野荞麦根味甘、涩、微苦,性凉,具有清热解毒、活血散瘀、祛风湿的作用。
《本草从新》称为“开金锁”,用它治疗“手足不遂,筋骨疼痛”,此药在温州又称为“花麦肾”,以其具有益肾作用命名,故方中用野荞麦根者,既可清热解毒,又可补虚益肾,以久病及肾也。
慢性盆腔炎是一个病程十分长且难以彻底根治的疾病,本书
所举的有关慢性盆腔炎的医案,大多是针对其特征性的腹痛、腹胀等临床症状来加以表述的,以症状的减轻或者消失,代表该病的减轻或者好转。
诚然,慢性盆腔炎绝非一方几剂能够治愈,但是经方对于该病某些主要症状的改善或消失,具有良好的作用,这是不能忽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