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我国汽车对外贸易问题分析

我国汽车对外贸易问题分析

理论广角 2013年7期(中)
274
我国汽车对外贸易问题分析
白韵冰
(渤海大学文理学院 辽宁 锦州 121000)
摘要:随着我国出口贸易的飞速发展,我国汽车出口的形势也越来越好。

当然其中也存在着一些危机。

汽车行业面临的挑战和问题非常多,如何发现和解决这些问题是重中之重,我国汽车出口已经发展到了一个重要的关口。

关键词:汽车贸易;技术;服务
一、我国汽车产品出口现状及特点 1.汽车产品出口速度加快
我国汽车产品出口始于1957年。

当时主要按国家间的协定,以无偿援外的形式出口。

80年代,开始了汽车产品贸易出口。

这一时期汽车产品的整体出口水平仍较低。

整车出口很少,汽车零部件出口的品种不多,数量不稳定,而且大多是提供给维修市场的低档产品。

主要市场是我国香港地区和东南亚国家。

90年代,我国汽车工业引进了大量先进技术和设备,改善了汽车工业产品构成,提高了产品质量,为扩大汽车产品出口奠定了基础。

这一时期我国汽车产品的出口发展较快,出口额从1990年到1999年增长约10倍,汽车零部件、载货汽车、摩托车、轿车和各种专用汽车都有出口。

现如今,汽车出口总额由1990年的1.28亿美元增加到2009年的368.12亿美元,增长286.59倍。

汽车对外贸易到了飞速反战阶段。

2.出口市场多元化态势
目前,我国共向世界172个国家出口汽车。

分布较广,遍布世界六大洲。

主品牌汽车已成为我国汽车出口的主力军。

其中出口量最大的是奇瑞汽车,第二是吉利汽车。

第三是夏利。

不少自主品牌的汽车厂家已经制定了出口计划。

作为传统市场,向亚洲和非洲出口的汽车增长比较平稳。

其中,向亚洲出口汽车按金额排序列第一,达27.2亿美元,占出口总金额的37.1%;对欧洲出口数量19.6万辆,占出口总量的31.9%,排序第二。

向非洲出口的金额和数量占比为20%左右,出口金额和数量增长在100%左右,排序第三。

二、当前我国汽车对外贸易面临的问题
1.服务与管理落后
当前,我国汽车的销售处于最快的发展时期,诸多的国际企业在我国进行投资并且设厂,同时通过在各地设立服务点与当地维修厂合办售后服务店的方式来对汽车的售后负责,国内也出现了许多的新兴汽车品牌,例如:众泰、川汽等等国产品牌,由于其市场规模小,定位尤其细分化,这就使得其售后网络难以大规模铺开,这种现象在外国则更加普遍,售后不单负责汽车的售后维修,同时,企业兼顾找出汽车潜在缺点并且上报公司改善的责任,而在国外,售后服务点则更稀少,更谈不上调差分析产品的缺陷与提升服务品质这个更深层的问题。

2.进出口极不平衡
中国的汽车产业已经将自身的发展空间框定在了国内,主要是追赶合资车企业,尽量去取代进口车贸易的发展,提升企业在本国的销售空间,其实这种行为是正确的,
但是由于发展空间的限定,这导致了企业不能与国际企业参与最直接竞争,而只是目的性的发展国内空间,国内空间实际上只是国际企业行业的尾部行业处在行业最低端,因此,这就导致了我国进出口贸易及其不平衡,低端车买国产的,而好一些的车则必须购买进口的,因为国产车的技术不足,同时,其定位也只是中低档市场。

3.技术开发水平落后
就当前的现实情况来讲,中国的汽车方面的生产研发方面上,均落后于国际水平,无论是企业材料的生产还是企业核心的发动机,电子系统设备,也包括最重要的汽车生产设备的技术上,即使是质量水平较好的合资汽车厂商,其所用的技术与生产线也是国外已经成熟并且使用过后的,所以目前来说,我国汽车方面最重要的问题就是汽车的质量与技术含量,虽然出口贸易中的汽车为了降低售价,增加利润水平的行为会少一些,但是难免会与国际上的其他企业有所区别,这就使得我国汽车的出口贸易过程中汽车的整体竞争力差,不是通过企业的技术、安全、舒适等高附加值的项目来取得利润,而是或得了最基本的加工生产的利润,其仅为其他项目的10%,因此,提升生产技术与自主研发是出口贸易几代解决的问题。

4.技术认证壁垒
首先,我国汽车出口面临着车辆的行驶认证问题。

中国的测试标准是独有的,不管是进口车还是中国国内生产的汽车,都要经过中国的认证程序,但是国外不认可这套测试体系,在中国经过测试的汽车,出口到国外要重来一遍。

同样,在欧洲经过行驶认证的车辆,到中国也要重新测试一遍,这必然造成时间和费用的消耗。

这个问题对于中国和外国汽车制造商来说都很麻烦。

其次,目前国际上的认证标准繁多,不同的国家执行不同的标准,使中国的汽车出口受到极大阻碍。

技术、油耗、排放标准壁垒森严。

国内汽车出口,还要面对国外市场严格的技术、油耗、排放等诸多标准的考验,而一些标准又往往和知识产权保护一起,成为发达国家阻挡发展中国家后发优势的天然屏障。

据介绍,仅美国市场,中国汽车要通过的美国汽车检验标准就多达400多项。

一旦检测不合格就可能难以靠岸或面临召回。

三、建议及对策
1.加强技术的自主开发,提高汽车产业
的核心竞争力。

第一,当前中国汽车产业走的是以引进为主和以组装为主的产业依附型发展道路。

在短期内选择此条路线还行,但是,从长远
看,中国不能永远走引进—落后—再引进之路,也不能永远是世界汽车巨头的装配车间,中国应该走引进—消化—开发—自主创新的产业主导型发展道路。

政府应该采取优惠政策,激励汽车生产企业提高研发能力和技术创新能力。

积极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和品牌。

第二,大力培养创新人才的培养和引进。

人才是我国汽车产业施行自主创新的重要方面之一,是提高汽车产业自主创新能力的捷径,一方面要增加人力资源开发的投资力度,另一方面要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和合理的用人机制,促使创新人才脱颖而出。

第三,增强自主研发能力。

增强自主研发的可以通过以下途径:一是加大对研发基金的投入;二是走产学研相结合之路,将研究所、高校的科研成果迅速转化为生产力,并加大与国际汽车研究设计机构的合作开发,为自己积累下丰富的设计与开发经验;三是企业要深挖自己技术与人才的潜力。

2.升级产业结构。

在全球经济一体化不断加剧、国际汽车产业竞争日趋激烈的形势下,要尽可能地借助跨国汽车公司的力量,运用市场的力量,充分发挥自身的优势,积极融入汽车产业的国际分工,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汽车工业核心竞争力。

3.扩大对外贸易规模,大力调整进出口商品结构,努力提高产品质量。

加大汽车产品的进口,从而带动汽车产业技术水平的提高,也能使本国的汽车企业更好地利用国外资源,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

扩大对外贸易,使我国汽车企业更好地实现资本积累,有助于我国汽车产业实现规模经济的发展。

升级汽车产业结构,提高整体竞争力。

汽车产业发展的基本都是走集团化、大批量生产道路。

针对中国企业目前情况,我们应该有目的性地推进汽车产业结构的调整和重组,整合发展,扩大企业规模效益,提高竞争力。

资源合理配置,避免重复建设,企业可以采取纵向一体化战略,建立相关后备支持产业部门,也可以加强与零部件企业间的合作,形成技术联盟,降低企业的生产成本。

参考文献:
[1]秦朗,中国汽车产业产品内分工分析[J],现代商贸工业,2009(24)。

[2]程振彪:WTO 与中国汽车工业发展对策研究。

作者简介:白韵冰(1991—),女,辽宁沈阳,本科,国际经济与贸易,研究方向:国际经济与贸易。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