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论语》(1)导学案

《论语》(1)导学案

第二单元第10课《论语》(一)导学案
编制:王亚平玄艳霞审核:审批:
班组号姓名:
【使用说明】
1.提前预习本课,借助工具书读准字音,识记字形。

2.读课文三遍,画出不理解的地方,准备上课讨论。

【学习目标】
1.了解孔子及论语,扎实掌握“论”“愠”“省”等重点实词的含义,能够熟练背诵并准确
默读课文。

2.在翻译中掌握每则语录的主要内容,体味其精神内涵。

3.感受《论语》恒久的魅力,继承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

课前准备案
【知识链接】
1.走进作者
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时鲁国陬邑(现山东省曲阜东南)人,他以“因材施教”和“有教无类的教学理念来教育学生。

后来被
尊称为“圣人”,是儒家代表人物之一,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

《论语》是记录孔子和他的弟子言行的书,是儒家经典著作之一。

他首创私
人讲学的风气,相传学生有三千人,其中最著名的七十二人。

孔子整理编订
了古代文化典籍《尚书》《诗经》《周易》,根据鲁国的史料,编撰了我国第
一部编年体史书《春秋》。

2.关于《四书五经》
《论语》共20篇,92章,是《四书》之一。

“四书五经”是中国儒家经典的书籍。

四书指的是《论语》《孟子》《大学.》和《中庸》,而五经指的是《诗经》《尚书》《礼记》《周易》《春秋》,简称为“诗、书、礼、易、春秋”。

《四书五经》是南宋以后儒学的基本书目,儒生学子的必读之书。

3.文体知识
我国先秦一部最能代表儒家思想的语录体散文集是《论语》。

散文有广义和狭义两种概念。

广义的散文,在古代指的是一切不押韵的文章。

但古代没有“散文”这一个名称,“散文”这个名称是“五四”时期才有的。

先秦散文包含诸子散文和历史散文。

诸子散文以论说为主,如《论语》《孟子》,历史散文如《左传》等。

【整体感知】
1.给加点的字注音
不亦说.乎()人不知而不愠.()三省.吾身()学而不思则罔.()
传.不习乎()思而不学则殆.()诲女
..知之乎()()是知.也()士不可以不弘.毅()
2.解释加点的字
(1)学而时.习之(2)不亦说.乎(3)人不知而不愠.
(4)吾日三省
...吾身 (5)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6)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7)诲女.知之乎
(8)是知.也(9)士不可以不弘毅
..
(10)死而后已.(11)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12)其.恕乎
课上探究案
1.本文中有许多至今仍然是使用频率较高的成语,你能找出来与大家分享吗?
2.请同学们给每一则做批注,并根据自己的理解概括每一则的内容大意。

落实延伸案
学习本文,默写你最感兴趣最有生活体验的一句话,并谈谈你对这句话对你生活的启迪作用。

我最感兴趣的一句话:
它对我生活的启迪作用:。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