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辛与干姜、五味子
干姜辛热,长于“去脏腑沉寒痼冷”和“发诸经之寒气”(《珍珠囊》)。
主入肺经,善能温肺散寒化饮,用于寒饮咳喘。
五味子“性温,五味俱全,酸咸为多,故专收敛肺气而滋肾水”而“宁嗽定喘”(《本草备要》),为治疗久咳虚喘之要药。
细辛辛散温通,外能发散风寒,内能温肺化饮,主要用于风寒咳喘证,或寒饮咳喘证。
三者为伍,各司其职,又相须相制。
“干姜以司肺之开,五味子以司肺之合,细辛以发动其开合活动之机”(陈修园语)。
干姜、细辛相须为用,外散风寒,内化痰饮;五味子酸温收敛,止咳平喘,可防干姜、细辛耗散肺气。
三药配伍,散中有收,开中有合,使风寒解,水饮去,宣降复,则喘咳自平。
(周祯祥:细辛配伍药对)
细辛配伍干姜、五味子细辛散寒解表而温肺化饮;干姜温中散寒, 亦温肺化饮.二者相伍, 有解表散寒、温肺化饮之功, 可治疗外有表寒, 内有痰饮之证.五味子敛肺气平喘咳而生津, 反佐细辛、干姜, 可防其发散太过而伤气耗津.于散寓敛, 祛邪而不伤正.三者伍用, 有散寒化饮、敛肺止咳之功效, 用于治疗肺寒留饮之喘咳气急、痰白清稀、苔白滑者.
药对名称: 干姜、细辛
性味: 干姜:辛、热。
细辛:辛、温。
归经: 干姜:归脾、胃、肺经。
细辛:归肺、肾经。
功效: 干姜:温中逐寒,回阳通脉。
细辛:祛风,散寒,行水,开窍。
主治: 咳嗽,痰喘,胸痹。
作用分类: 温里药
配伍机制: 二药均有温肺化饮、止痛作用。
干姜长于温肺散寒,守而不走。
细辛长于化饮、止痛,走窜解表。
二药配伍相须为用,温肺散寒,化饮止痛效力增强。
用法用量: 干姜:6-15g。
细辛:3-12g。
临床应用: 干姜:治心腹冷痛,吐泻,肢冷脉微,寒饮喘咳,风寒湿痹,阳虚吐、衄、下血。
细辛:治风冷头痛,鼻渊,齿痛,痰饮咳逆,风湿痹痛。
药对出处: 干姜配细辛,见于《伤寒论》小青龙汤。
各家论述: 《注解伤寒论》:“水停心下而不行,则肾气燥。
《内经》云,肾苦燥,急食辛以润之。
干姜、细辛、半夏之辛,以行水气而润肾。
”
药对名称: 五味子、细辛
性味: 五味子:酸、温。
细辛:辛、温。
归经: 五味子:归肺、肾经。
细辛:归肺、肾经。
功效: 五味子:敛肺止咳,固表敛汗,涩精止泻,生津止渴。
细辛:祛风,散寒,行水,开窍。
主治: 1.感冒风寒,咳吐白沫,或寒饮咳喘诸症。
2.素有宿饮,复感风寒之咳嗽喘急、痰多稀薄者。
作用分类: 祛痰止咳药
配伍机制: 五味子酸涩收敛,敛肺滋肾,生津敛汗,涩精止泻;细辛辛散温通,温肺化饮,发散风寒,祛风止痒。
肺主气,司呼吸,肺气宜宣;外感风寒,易致肺气郁闭,而治宜宣通肺气、温散寒邪为治;细辛辛散开肺,五味子酸收敛肺,二者一开一合,开无耗散肺气之弊,合无敛遏邪气之虞,为开合理肺之妙剂,止咳定喘之效尤为显著。
用法用量: 五味子:3-10g。
细辛:1-3g。
临床应用: 临证具体应用时,各自用量应灵活掌握,咳嗽初起,以开宣为主,多用细辛;久咳之后,以敛肺气为要,多用五味子。
即前人所谓:“新咳多用细辛,久咳多用五味子”。
其要旨即在于此。
五味子五味具备,独以酸、咸为胜,故能收敛肺气之耗散,益气生津,并能益肾气固摄真元。
其性温而不燥,不论肺肾阴虚阳虚都可使用。
适用于肺虚久咳,心衰气短,肾虚滑精,自汗盗汗,津枯口渴,久泻不止等症。
药对出处: 本药对源于《伤寒论》小青龙汤、《金匮要略》苓甘五味姜辛汤,前者主治外感风寒,内有寒饮之咳喘恶寒,吐痰清稀;后者主治寒饮咳嗽,痰稀胸满。
课本的
干姜、细辛配五味子
【出处】:小青龙汤、苓甘五味姜辛汤
【相关原文】:“伤寒表不解,心下有水气,干呕,发热而咳,或渴,或利,或噎,或小便不利,少腹满,或喘者,小青龙汤主之。
”(40);“伤寒心下有水气,咳而微喘,发热不渴。
服汤已渴者,此寒去欲解也。
小青龙汤主之。
”(41);《金匮要略·痰饮咳嗽病脉证并治第十二》“咳逆倚息不得卧,小青龙汤主之。
”(三十五);“冲气即低,而反更咳,胸满者,用桂苓五味甘草汤去桂加干姜、细辛,以治咳满。
”(三十七)
【伍用功能】:干姜辛散温通,温复脾肺之阳;细辛发散风寒,祛风止痛,温肺化饮;干姜、细辛温肺散寒蠲饮。
五味子收敛肺气。
姜细味三味配伍,有开有阖,有收有敛,化痰饮,平喘逆,止咳嗽,各善其长。
【临床应用】:治疗痰饮犯肺证,即肺寒咳嗽,痰白而稀,量多,状如白沫,常见于慢性支气管炎的患者。
干姜,细辛,五味子,是温化肺部水饮的要药,是仲景治痰饮咳喘的绝招,。
若无表证,而单纯水饮犯肺,可用《金匮要略》苓甘五味姜辛汤,即以姜,细,味为主的方剂。
从真武汤证方后加减亦可作佐证。
陈修园《医学三字经·咳嗽》:“金匮治痰饮咳嗽,不外小青龙汤加减。
方中诸味皆可去取,唯细辛,干姜,五味子,不肯轻去。
即面热如醉,加大黄以清胃热,及加石膏,杏仁之类。
总不去此三味,学者不可不深思其故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