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试题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试题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检测试题一、选择题(共60分,每小题2分)1、“孔子象征着什么?一种文化,一种精神,一种观念,还是一种财富?”在中国,如果有人用这样一个问题去问市民,那么,他得到的回答可能会千差万别,因为,无论从哪个角度来说,答案都可能成立。

下列表述属于孔子思想精华内容的是①以德治民,反对苛政②己所不欲,勿施于人③“民贵君轻,社稷次之”④维护周礼,贵贱有序A.①②B.②③④C.①③④D.①②③④2.古代思想家孟子认为:使百姓有“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

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

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

对孟子的上述言论理解正确的是①这是对孔子的思想体系核心部分的继承和发展②他的这一主张有利于当时社会生产的发展,具有进步意义③客观反映了战争频繁年代人民对安居乐业的渴望④站在平民的立场上提出了分给农民田宅的思想A.①②③④B.②③C.①②③D.①③3.英国学者李约瑟在《中国科学技术史》中指出:“儒家思想基本上是重理性的,(它)反对任何迷信以至超自然的宗教。

”对这句话中的“理性”的理解最贴切的是A.儒家关注人事人伦而敬远鬼神B.儒家崇尚理性而讲求民主民权C.儒家重视自然科学和自然规律D.儒家思想始终排斥佛教道教思想4.《汉书·艺文志》在评价战国时期的某一学派时说:“盖出于史官,历记成败存亡祸福古今之道,然后知秉要执本,清虚以自守,卑弱以自持,此人君南面之术也。

”它所评价的是A.墨家B.道家C.儒家D.法家5.荀子的政治思想是在人性恶的认识基础上建立的。

他认为:人生而有各种欲望,性好利,因此人性恶;所以要改造人性,通过自我改造和社会改造,人皆可以为尧舜;社会改造在于强化礼法。

这说明当时A.荀子在继承儒家思想基础上开创了法家学派B.出现思想学说相互融合的现象C.儒法并用逐渐成为统治者的治国思想D.儒家学派与法家学派之间结成了利益同盟6.孟子曾批判某家学说:“是无父也。

无父无君,是禽兽也”。

司马迁也说它:“使天下法若此,则尊卑无别也。

”他们批判的是()A.儒家的“仁政”思想B.墨家的“兼爱”思想C.法家的“刑不避大夫”思想D.荀子的“性恶论”思想7.韩非继承和总结了战国时期法家的思想和实践,提出了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理论。

是法家思想的集大成者,后世称为“韩子”或“韩非子”。

秦王嬴政读了他的文章后,极为赞赏。

在其思想理论中,法、术、势是其主要核心,在下图中寓意“法”的应该是A.车轮B.车架C.马鞭D.马匹8.“国弱民强,民强国弱。

故有道之国,务在弱民。

……民,辱则贵爵,弱则尊官,贫则重赏”。

上述言论体现的是A.君民对立、加强统治的法家思想B.实行仁政、缓和矛盾的儒家思想C.消除等级、主张兼爱的墨家思想D.憎恶权术、无为而治的道家思想9.明太祖曾经想把孟子的牌位搬出孔庙。

孟子一书中哪一句话最可能招致明太祖对孟子的不满?()A.“王何必曰利?亦有仁义而已矣”B.“君之视臣如土芥,则臣视君如寇雠”C.“非其君不事,非其民不使;治则进,乱则退,伯夷也”D.“长君之恶,其罪小;逢君之恶,其罪大”10.李世民发动玄武门之变,杀皇太子李建成,逼父皇李渊退位,李世民违反了()①孔子的“礼”②董仲舒的三纲五常③宗法制④孟子的“民贵君轻”思想A.②③④B.①③④C.①②③D.①②④11、奶奶不断唠叨:“老天爷爷,你怎么不睁眼,这雨没完没了的下,你还叫我们穷人活不活。

”以上是某一文学作品中的片断,“奶奶”的话表达了中国传统文化中对“天”的敬重,这与中国古代哪一学派有关A.道家学派B.法家学派C.儒家学派D.墨家学派12、史载汉初曹参为相时,任官选用不善辞令的忠厚长者,而对追逐功名利禄之徒一概不用;省事节用,量刑从宽;对下属不苛察细过,虚怀自持。

这种施政思想符合()A.儒家学说B.墨家学说C.法家学说D.道家学说13. “臣愿陛下兴太学,置明师,以养天下之士;数考问以尽其材,则英俊宜可得矣。

”这里的“臣”、“陛下”分别指A.贾谊、汉景帝B.晁错、汉文帝C.董仲舒、汉武帝D.魏征、唐太宗14.董仲舒再三提醒君主在利益之上还有正义,在力量之上还有良心,在权力之上还有“天”在临鉴。

宣传君主政令失误、不尊道德、不行仁义,“天”就会以灾异示警,其实就是在权力已经无限的君主之上再安放一个权力更加无限的“天”。

这带来的直接效果是A.君主专制制度空前加强B.体现了儒家思想的新发展C.制约了君主的专制权力D.形成“天人合一”的哲学观15.“明明是流氓地痞、靠杀人放火、打家劫舍发迹的人,只要一登皇位,就自然而然戴上这样神圣的光环(即‘奉天承运’、‘继天立极’)”。

下列为“戴神圣光环”提供相应理论基础的历史人物是A.孔子 B. 董仲舒 C. 王阳明 D. 李贽16. 钱穆说:“从汉代起,我们可以说中国历史上的政府,既非贵族政府,也非军人政府,又非商人政府,而是一个‘崇尚文治的政府’,即士人政府。

”“士人政府”给儒学带来的影响是A.儒学理论化B.儒学思辩化C.儒学功利化D.儒学宗教化17. 西方人讲上帝,中国古人讲“理”学,两者最大的共同点是A.相信人之外神的力量B.用以约束人类欲望的无度膨胀C.宗教信仰D.今天都被人们所抛弃18.王安石提出“形者,有生之本”。

与之相对立的观点是A.“心外无物” B.“天地为万物之本” C.“夫形于天地之间也,物也” D.“舍天地则无以为道”19.南朝吴均在《齐春秋》中记载:“有病邪者,以问欢(人名)。

欢曰‘君家有书乎?’曰:‘惟有《孝经》三篇。

’欢曰:‘可取置病人枕边,恭敬之,当自瘥(治愈)。

’如其言,果愈。

后问其故,欢日:‘善禳祸,正胜邪,故尔。

’”这则故事反映了A.儒家经典在民间被神圣化B.儒学正统地位开始确立C.思想界出现三教合一趋势D.儒学影响中医治疗方法20、宋明理学家普遍倡导“存理”“去欲”的修养论,“格物”“格心”的认识论,“齐家”“治国”附的功名论,其根本出发点是()A. 规范社会秩序,维护统治B. 培养经世致用的人才C. 修身养性,提高个人修养D. 树立理学的统治地位21 “理会得熟时,道理便在上面。

又如律历、刑法、天文、地理、军旅、职官之类,都要理会,虽未能洞研其精微,然也要识个规模大概,道理方泱洽通透。

”这段话提倡的是A.格物致知B.发明本心C.知行合一D.致良知22、“孽海茫茫,回头是岸;放下屠刀,立地成佛。

”与禅宗这一理论类似的是()A. 道家思想B. 程朱理学C. 王阳明的“心”学D. 格物之学23.战国时期的韩非子主张建立君主专制,明清之际的黄宗羲抨击君主专制,二人的主张在当时A.有利于巩固统治B.有利于社会发展C.延缓了历史进步D.代表了当时的新阶级24.“明清之际的进步思潮的实质是儒家思想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活跃,他们使儒家思想更趋实事求是,与国计民生靠得更近。

”这里“新的历史条件”是指①蓬勃发展的商品经济②新的生产因素和生产关系的萌芽③思想界因循守旧、陈腐不化④王朝统治的专制腐败A.①②B.③④C.①②③④D.①②③25.温家宝总理曾公开一封私人信件,高度评价明清时期黄宗羲(1610-1695)的学术思想“我喜读黄宗羲著作,在于这位学问家的许多思想有着朴素的科学性和民主性…”。

温家宝总理称赞黄宗羲思想具有民主性,其原因之一是黄宗羲A.主张以“天下之法”取代皇帝的“一家之法”B.提倡人性,反对神性C.批判程朱理学,提倡个性自由和男女平等D.批判孔子及其儒家思想的正统地位26. 钱乘旦《现代文明的起源与演进》中这样评价理学:“它的丰富性与普遍性使中国统治者与士大夫相信儒家学说已穷尽世界一切真理。

中国既是天下中心,并有着辉煌的、无与伦比的历史与成就.那么中国之外的‘夷务’就不在中国人关心的范围之内。

”由此可见理学()A.排斥儒学以外的一切思想B.博大精深但有一定封闭性C.概括了世间所有自然规律D.内容丰富、探索世界本源27.有学者认为:“国不堪贰”的尊君传统和“民为邦本”的民本传统相反而又相成,体现出中国文化的鲜明特色。

导致“尊君”和“民本”传统形成的根本因素是()A. 自然经济为主的经济形态B. 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和发展C. 儒家思想的发展和演变D. 商品经济的高度发达28.文庙是中国古代官方兴建的祭祀孔子的场所,产生于唐代,宋代逐渐在中原、江南的城市中大量兴建,元代在贵州、云南,清代在新疆、东北等地也相继出现。

这一现象表明()A.兴建文庙是加强专制统治的手段B.唐代是官方儒学教育的兴起阶段C.文庙的兴修导致了程朱理学的产生D.文庙的修建是城市经济发展的需要29.下列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儒家思想阐述错误的是:A.春秋战国时期产生了我国的早期儒学B.汉武帝时期儒家学说开始定于一尊C.两宋时期产生的理学实现了儒学的更新D.明清之际的进步思想家们是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的背叛者30、儒家思想是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也是世界文明史极为重要的组成部分。

在历史的长河中,有无数先哲曾留下若干睿智的言论。

下列人物组合与表中引文顺序完全吻合的是甲:“亲吾父以及人之父,以及天下人之父”,要“视天下为一家,中国犹一人”。

乙:“工、商皆民生之本”“天下为主,君为客”。

丙:“邪辟之说灭息,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矣”。

丁:“保天下者,匹夫之贱,与有则焉”。

A.朱熹、王夫之、顾炎武、黄宗羲B.程颐、朱熹、李贽、黄宗羲C.王阳明、黄宗羲、董仲舒、顾炎武D.王夫之、程颐、王阳明、顾炎武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2小题,共40分)31、(18分)孔子开创的儒家思想,博大精深,影响深远。

在中国古代的不同时期,儒学思想家们不断对其进行新的阐释,以适应时代的发展。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相关问题:材料一儒,最早章太炎认为是求雨的巫师,胡适在《说儒》里指出儒是从事“治丧相礼”的“殷民族的教士”,葛兆光先生根据马王堆汉墓帛书《易传》之《要》篇所引孔子言“吾与史巫同途而殊归也”。

——孟鸥、王峰《高中历史教科书的内容组织与学生认知》材料二季康子问政于孔子曰:“如杀无道,以就有道,何好?”孔子对曰:“子为政,焉用杀?子欲善,而民善也。

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

”——《论语•为政》材料三仲舒复对曰:“……春秋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谊也。

今师异道,人异论,百家殊方,指意不同,是以上亡以持一统;法制数变,下不知所守。

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

邪避之说息,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矣。

”对既毕,天子以仲舒为江都相。

——《汉书•董仲舒传》材料四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张载《张子语录》材料五至论天下之理,则要妙精微,各有攸当;亘古亘今,不可移易,唯古之圣人为能尽之;而其所行所言,无不可为天下后世不易之大法。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