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射性自显影技术讲述
温度以19~20 º C为宜,定影时间约为10 ~ 15
分钟。
(五)水洗及干燥
定影后要经充分水洗,以清除残余的定影剂 和未被显影的银盐。
一般要求在流水中冲洗20~30分钟,然后在空气
中晾干。
第二节 放射性自显影的制作方法
一、宏观放射性自显影的制作方法
(一)整体植株的放射性自显影
(二)放射性纸层析和薄层层析板自显影
(6) 曝光和显影时间
三、自显影效率
自显影效率 指一个入射粒子所生成显影
×曝光时间 = (0.5 ~ 1)×107 粒子/cm2
c)实验曝光法
(三)显 影
显影
指感光后形成潜影的乳胶,在显影剂 的作用下,使潜影转化为金属银的过程。
(1)显影液的组成:
显影剂:常用米吐尔,主要起还原作用。 促进剂:常用碳酸钠,维持碱性条件。 保护剂:常用亚硫酸钠,中和氧化产物。 抑制剂:常用溴化钾,抑制未感光的银盐。
明胶是溴化银的支持剂,又是溴原子的吸收剂;
它决定着乳胶的通透性、吸水膨胀、浓度稀释 和坚膜作用等特性。 而乳胶的敏感度决定于溴化银的浓度、颗粒大 小及其配制方法。
几种自显影感光材料的性能
乳胶名称
幻灯片 电影胶片 X射线乳 胶片 卤化银 卤化 晶体直 银 径(μm) (%) 晶体 灵 分 敏 辨 产品特点 粒子数 /1000 μm3 度 力
(二)染色
1. 前染
是指涂核乳胶前对切片进行染色。
优点:乳胶层不被染色,与后染相比颜色
清晰鲜明。缺点:染色处理可能引起标本中
放射性的损失;对易溶性放射性化合物不宜
采用前染。
2. 后染
是指在切片涂布核乳胶、曝光、显
影、定影后进行的染色。
优点:没有前染的放射性损失问题;
缺点:在染色过程中可能会使显影银粒 消失,乳胶脱落。
(2)周围不能有放射性物质。
(3)X射线乳胶片和幻灯片应注意避光、防潮、
防热,最好在恒温恒湿房间(15~20º C)保存;
(4)液体核乳胶应置于棕色玻璃瓶中,外用黑纸
包好,再用塑料袋包好,保存于4º C冰箱内。
2. 曝光
(1)潜影的形成
将溴化银的晶体点陈制作成有缺陷的,这 些缺陷构成潜影过程中的敏化中心。 当核射线、光线、热、压力等作用于溴化银 时,溴化银中的电子便向敏化中心移动,形 成带负电荷的静电层,然后正电荷的银离子 便向静电层聚集而变成银原子,形成潜影。
NaAgS2O3 ⇌
Na+ + [AgS2O3]-
NaAgS2O3 + Na2S2O3 ⇌ Na3Ag(S2O3)2
2. 定影液的组成
(1)定影剂:硫代硫酸钠,遇酸易分解。
(2)保护剂:常用亚硫酸钠,抑制定影剂的
遇酸分解。
(3)停显剂:常用醋酸、硼酸,中止显影。
(4)坚膜剂:常用明钒、铬钒。
3. 定影条件
(2) 曝光时间
a) 以公式计算曝光时间:
设L为单位面积上衰变了的放射性活度; A0为单位面积上开始时的放射性活度; At为单位面积上曝光结束时的放射性活度。 由 L = A0 – At; At= A0 e-λt 得: A0 A0- L
t=
Ln
T 0.693
b)经验估计
要使X乳胶产生适宜的黑度,大约需要500~ 1000万β粒子或100~200万α粒子/cm2。 对于β粒子来说: N/A t
(2)显影条件
配制好的显影液应盛于带盖的深色
玻璃瓶中,置于阴凉处或冰箱中。 在温度为18~20º C 的条件下,显影时
间约为5 ~ 6 分钟。
(四)定影
定影
定影剂硫代硫酸钠和溴化银作用,将 溴化银溶解,从而使未感光的银盐从乳胶中溶 去而成为透明膜。
其反应式如下:
AgBr + Na2S2O3 ⇌ NaAgS2O3 + NaBr
第四章
第一节
第二节 第三节
放射性自显影技术
原理和一般制作程序
放射自显影的制作方法
与自显影质量有关的几个因素
第四节 放射性自显影技术的应用
第一节
原理和一般制作程序
一、放射性自显影的原理和特点
放射性自显影
利用照相乳胶记录、检查和测量样 品中放射性核素的分布、定位和定量的 方法。
放射性自显影的特点
(1)准确定位; (2)灵敏度高; (3)能保持机体的完整结构; (4)可以长期保存; (5)操作简便,不需要复杂的仪器和设备。
β 粒子: 径迹弯弯曲曲,射程因能量而异。 γ 粒子: 一般在乳胶中不留什么痕迹。
二、分辨力
分辨力 用银粒密度最大的点与其密度减
少到一半的点之间的距离(HD)来表示。 影响分辨力的因素:
(1)溴化银颗粒的大小 (2)乳胶厚度 (3)标本厚度 ( 4 ) 标本与乳胶层的距离
(5)射线的能量 : 3H、14C、 32P
局限性:
定量误差大,只作相对定量;测定的速度较慢。
二、放射性自显影的一般制作程序
(一)自显影标本的制备
(二)曝光
(三)显影
(四)定影 (五)水洗及干燥
(一)自显影标本的制备
1. 洗净; 2. 吸水纸吸干; 3. 平铺于标本夹;
4. 干燥。
(二)曝光
曝光 :
把照相乳胶曝露于射线而产生潜影。
1.感光材料的选择: 由溴化银和明胶组成。
(三)土壤整段标本的放射性自显影 (四)观察
二、光学显微自显影
(一)方法 1. 接触法
将试验样品制成石蜡切片,用蛋白甘油
将石蜡切片贴在载片上,可先染或曝光后
染色,干燥后在暗室中将乳胶面对切片,
紧密接触,进行曝光。
2 . 液体乳胶法
在暗室安全灯下,将所需的乳胶称 出,使其装入烧杯中,置于40º C水浴溶 解。然后采用滴涂或浸蘸法将乳胶直接 加在载玻片上,并使均匀地铺开。凉干 后连同标本一起进行曝光。 具体又可分为:涂布法和浸蘸法。
( 三)光学显微自显影的观察与分析
1. 粒子计数法
在一定面积上或一定细胞器上的显影银颗 粒的多少确定样品中的放射性高低。 2. 径迹计数 根据较厚乳胶层中产生的径迹数,来测定 放射性。 3. 光密度测定:用显微光度计
第三节
与自显影质量有关的 几个因素
一、各种粒子在乳胶中的径迹
α 粒子围
~1
10~15 6
6
乳胶层约 宏观或光 差 中 15μm涂于片 学显微自 基的一面 显影 乳胶层约 宏观自显 高 差 30μm涂于片 影 基的两面 液体、 高 高 干板、 脱基膜 光学显微 及电镜自 显影
0.2~3
10~20
核乳胶
0.02~0.5 45
10000
感光材料的保存:
(1)在有效期内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