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历史名词解释(1)

历史名词解释(1)

第一组:1、社会性质:社会的本质。

就是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社会主义社会2、资本主义社会:资本主义社会是人类社会历程中的一个阶段。

资本主义(capitalism)就是生产资料私有制和雇佣关系。

资本家通过雇佣关系剥削劳动者的剩余价值。

以资本家占有生产资料和剥削雇佣劳动为基础的社会制度。

3、社会主义社会: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都是人类进步的社会历史产物。

它们的性质根本对立,但在当代同处于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的第二大形态,具有共同的“社会存在”——“以物的依赖性为基础的人的独立性”。

中国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过渡到共产主义社会,需要经过一个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用来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不断摆脱对物的依赖性,为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创造条件。

第二组:1、阶级:人们在社会上由于所处地位不同和对生产资料关系不同而分成的集团我们认为,阶级是指在人类社会发展的一定阶段上,因经济关系特别是对生产资料的占有关系而形成的社会政治共同体。

2、统治阶级:统治阶级掌握国家政权的阶级。

有时特指占统治地位的剥削阶级。

3、农民阶级农民阶级是个比较特殊的阶级,有人将他们规划为工人阶级一类的无产阶级,因为他们除了劳力并没有资本,土地不属于他们马克思关于农民阶级的一些解释:占有或部分占有生产资料,靠从事农业劳动为生的集团。

是在原始社会瓦解的基础上随着生产资料私有制和阶级的产生而出现的。

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农民的经济性质不同。

在奴隶社会,有自耕农和隶农。

前者是以小块土地所有制为基础,从事个体劳动的自由农民;后者是向大土地所有者租种小块土地、地位介于自由农民和奴隶之间的佃耕者。

在封建社会,除了自耕农以外,中国大量存在的是租种地主土地的佃农。

随着封建社会的瓦解和资本主义的发展,农民的分化加剧,形成了雇农、贫农、中农和富农等阶层。

通常所说的农民是指生产资料的私有者和劳动者,即贫农和中农。

4、资产阶级:资本主义社会的统治阶级。

它占有生产资料,靠剥削雇佣劳动、榨取剩余价值生活5、工人阶级(又称劳动阶级、劳动阶层等;英文:working class)通常用于表示社会地位与社会等级,无论何时,该阶层在社会所占比例最高,但是随着经济的发展,比例减少,一般为产业工人阶层为主。

该术语没有一致的解释,主要依赖个人的立场与观点的不同来理解。

比如美国划分阶级标准是依照经常性收入和就业率来确定。

6、政党:代表某一阶级、阶层或集团并为维护其利益而斗争的政治组织。

是阶级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又是阶级斗争的工具。

毛泽东《论人民民主专政》:“阶级消灭了,作为阶级斗争的工具的一切东西,政党和国家机器,将因其丧失作用,没有需要,逐步地衰亡下去,完结自己的历史使命。

”7、执政党:代表统治阶级掌握国家政权的政党。

第三组1、社会主义制度:社会主义制度是相对于资本主义制度而言的政治经济制度。

其基本要素是实行公有制、计划经济、实现人民当家做主。

是指社会主义国家机关在其法定的职权范围内依照法定程序,创制、认可、修改和废止法律,以及规范性法律文件的活动。

2、人民民主专政:即无产阶级专政。

我国的人民民主专政是无产阶级专政的一种具体形式。

对人民内部的民主方面和对反动派的专政方面,互相结合起来,就是人民民主专政。

3、宪法:根本大法。

特指国家、社会的根本法规和原则的系统或总体,它决定了政府的权力和职责,并保证给予人民一定的权利和规定了人民应尽的义务4、民主:一种社会状态,其特点是:人民有参与国事或对国事有自由发表意见的权利5、法治:先秦时期法家的政治思想,主张以法治国第四组:1、人民代表大会:我国人民行使国家权力的机关。

简称“人大”。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都由人民选举产生,一律实行民主集中制,代表人民的意志,讨论并决定一切重大问题。

2、政治协商会议:政治协商会议,指的是1945年至1946年中国国民党、中国共产党以及各民主党派(民盟、青年党等)为抗战后的和平建国大业在重庆召开的会议。

为了与1949年后召开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相区别,此次政治协商会议称为“旧政协”,而将1949年后的政协称为“新政协”或“人民政协”。

3、共产党的会议:共产党的会议:1.中国共产党中央执行委员会特别会议(西湖会议)1922年8月29日—30日在杭州西湖举行。

中共中央执行委员陈独秀、李大钊、蔡和森、张国焘、高君宇、共产国际代表马林及翻译张太雷参加了这次会议。

会议讨论了共产党同国民党建立革命统一战线的问题。

会议经激烈的争论,最后尊重共产国际的提议,通过相应的决议。

原则确定,只要国民党能够按照民主原则进行改组,共产党员可以加入国民党,以实现国共两党合作。

2.八七会议(1927年)八七会议是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失败以后,在关系党和革命事业前途和命运的关键时刻,中共中央政治局于1927年8月7日在汉口召开的紧急会议。

3.古田会议(1929年)福建省上杭县古田镇古田会议纪念馆1929年12月28日—29日在福建上杭县古田举行中国共产党红军第四军第九次代表大会。

大会由陈毅主持。

4.瓦窑堡会议(1935年12月17日)“瓦窑堡会议”旧址前的一条老巷1935年12月17日—25日,中国共产党在陕北瓦窑堡召开了政治局扩大会议。

这次会议是在全国抗日民主运动日益高涨的形势下召开的。

在中华民族危机日益严重,抗日救亡运动重新高涨的形势下,迫切要求对日本进攻以来的国内形势作一次正确的分析,制定党在新形势下的策略和政策,纠正严重存在的“左”倾关门主义。

为此,根据共产国际七大的决议,中共中央于1935年12月17日至25日在陕北瓦窑堡召开了政治局扩大会议,即“瓦窑堡会议”。

“5.遵义会议(1935年1月)遵义会议会址遵义会议是中国共产党在红军长征途中于1935年1月在贵州遵义召开的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

6.中国共产党全国土地会议(1947年7月)1947年7月17日—9月13日在河北省平山县西柏坡举行。

中央工委主要负责人刘少奇、朱德、董必武以及各根据地主要领导人彭真、李雪峰、王从吾、张稼夫、薄一波、胡锡奎、李林、张晔等一百余人参加了会议。

会议制定了《中国土地法大纲》。

10月10日,中共中央公布了土地法大纲,从而推动了各解放区土地改革运动的发展。

为保证土地改革的彻底进行和纯洁党的队伍、提高党的战斗力,会议还决定结合土改普遍整顿党的组织。

7.中国共产党中央政治局会议(1953年12月)1953年12月24日举行。

会议揭露了高岗、饶漱石的问题,向高岗提出了严厉警告,并提出了增强党的团结的建议。

政治局根据这个建议起草了《关于增强党的团结的决议》(草案),提交即将召开的七届四中全会讨论。

8.庐山会议庐山会议包括两次重要会议:1959年7月2日至8月1日党中央在江西庐山召开的政治局扩大会议和8月2日至16日举行的党的八届八中全会。

9.中共中央扩大的工作会议(七千人大会)10.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1978年)11.中共十三届四中全会12.十六届五中全会第五组:1、所有制:生产资料的占有形式。

它是生产关系的基础,在人类社会的各个历史发展阶段,所有制的形式和性质都不同。

2、所有制结构:所有制结构是指各种不同所有制形式在一定社会形态中的地位、作用及其相互关系。

它所反映的是各种所有制的外部关系。

生产资料所有制是生产关系的基础,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首先体现在生产资料的社会主义公有制上。

在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由生产力发展状况决定,其所有制结构必然是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

这正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在经济制度上的基本特征。

3、生产资料公有制:生产资料公有制是指生产资料由联合劳动者共同所有、占有、支配、和使用的所有制形式。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公有制形式主要包括全民所有制、集体所有制、混合所有制经济中的国有成分和集体成分,以及股份合作制等,它是社会主义的根本经济特征,是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

4、国有制:归全体人民所有,即由国家代表全体人民占有土地等生产资料的一种所有制形式。

国家所有的所有权由国务院代表国家行使。

5、集体制:集体所有制是部分劳动者共同占有生产资料的所有制形式,是公有制形式之一。

中国最早是在农业、手工业、商业和服务业中实行社会主义改造,而建立起的集体所有制经济。

集体所有制指生产资料归一定范围的劳动群众共同所有,它是社会主义公有制一种形式。

第六组:1、生产力:人类运用各类专业科学工程技术,制造和创造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产品,满足人类自身生存和生活的能力。

2、生产关系:劳动者在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产品生产创造过程中,形成的劳动互助、合作关系就是生产关系。

适用国家法律、政策、制度、劳动分配等关系解释。

是人类本质社会关系互助依存的总和。

3、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辨证关系:生产力与生产关系是生产中不可分割、密切联系的两个方面,两者之间存在着作用与反作用的辨证关系。

首先,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

(1)生产力的性质决定生产关系的性质。

一定的生产力要求一定的生产关系和它相适应,一定的生产关系只能依据一定的生产力发展水平才能建立起来。

(2)生产力的发展变化决定生产关系的改变。

当一种生产力被另一种生产力代替以后,旧的生产关系也必然被新的生产关系所代替。

其次,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

(1)适合生产力性质和发展要求的生产关系,促进生产力的发展。

(2)不适合生产力性质和发展要求的生产关系,阻碍生产力的发展。

其适合与阻碍的程度,又依适合与否的程度而定。

第七组:1、理论:●理论是指人们对自然、社会现象,按照已知的知识或者认知,经由一般化与演绎推理等方法,进行合乎逻辑的推论性总结。

2、实践:实践是人类自觉自我的一切行为。

内在意识本体与生命本体的矛盾是推动人类自我解放的根本矛盾,其外在化为人类个体及组织、阶级通过生产关系联系的整体对于自然及个体间或者集体关系、阶级关系形成的解放活动。

实践只有在自觉的意识下才是人性的、人格的。

第八组:1、产业结构:亦称国民经济的部门结构。

国民经济各产业部门之间以及各产业部门内部的构成。

社会生产的产业结构或部门结构是在一般分工和特殊分工的基础上产生和发展起来的。

研究产业结构,主要是研究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两大部类之间的关系;从部门来看,主要是研究农业、轻工业、重工业、建筑业、商业服务业等部门之间的关系,以及各产业部门的内部关系。

2、第一产业:第一产业(primary industry),又称第一次产业。

按“三次产业分类法”划分的国民经济中的一个产业部门。

指以利用自然力为主,生产不必经过深度加工就可消费的产品或工业原料的部门。

其范围各国不尽相同。

一般包括农业、林业、渔业、畜牧业和采集业。

有的国家还包括采矿业。

中国国家统计局对三次产业的划分规定,第一产业指农业(包括林业、牧业、渔业等)。

3、第二产业:对初级产品进行再加工的部门。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