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农林大学农业植物病理学考试试卷
2009——2010学年第一学期
专业年级:____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____ 学号:______________
一、名词解释:(每小题3分,共15分)
1、寄生性
2、抗病性
3、钝化温度
4、生理小种
5、单循环病害
二、填空题:(每小题2分,共20分)
1、植物病毒在遗传信息传递上有_反转录_现象,即有些病毒的RNA可以在___反转录酶__作用下,产生互补的DNA链。
2、植物病原细菌在田间经常是通过“两孔”,即___伤口___和___自然伤口
__侵入寄主植物。
3、大多孢囊线虫为雌雄异型,雄虫为____线形_______,成熟的雌虫为_____梨形
_____。
4、水稻白叶枯病由__细菌___引起的病毒,其远距离传播主要通过______________。
5、大白菜软腐病菌的主要在___病株____和___病残组织__中越冬。
6、植物病害病原物的两大基本特性是__寄生性__和__致病性__。
7、缺镁的植物叶片黄化主要发生在____中_________ 部叶片,缺铁的植物叶片黄化主要发生在________________叶片。
8、植物病原物的致病作用包括:夺取寄主的营养物质和水分外,对植物产生机械破坏作用,产生对寄主的正常生理活动有害的代谢产物,如______酶________、__毒素____________、生长调节物质和胞外多糖等。
9、梨树锈病是____单______循环病害,稻瘟病是______多___循环病害。
10、按照表达的病程阶段不同,植物的抗病性课划分为抗接触、___抗侵入______、_____________、抗损害和抗再侵染。
三、判断题:(每小题1分,共10分)2、5、8、9正确,其他错误
1、菌物的细胞壁的主要成分是肽聚糖和磷壁酸。
()
2、植物病原细菌大多居鞭毛,着生在菌体一端或两端的极鞭。
()
3、大部分植物病毒的核酸复制是由DNA到RNA。
()
4、植物病毒不能离开活细胞,其传播是完全主动传播的。
()
5、可以通过徒手切片看到喷菌现象作为细菌性病害的诊断要领。
()
6、对植物造成损害的植物受害现象就称为植物病害。
()
7、稻瘟病的有效防治措施之一是进行植物检疫。
()
8、抗病性是植物的一种可遗传特性。
()
9、单循环病害病原物的越冬越夏效率比多循环病害高。
()
10、柑橘疮痂病是一种细菌性病害。
()
四、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20分)BACAB BCCDB
1、柑橘溃疡病是由()引起的植物疾病。
A、真菌
B、细菌
C、病毒
D、线虫
2、花生青枯病是主要侵染植株()部而引起的一种典型的维管束病害。
A、根
B、茎
C、叶
D、花蕾
3、在引起线虫病病害的致病机制中最为主要的是()
A、由线虫穿刺植物进行取食而造成对植物的机械损伤
B、线虫取食夺取寄主的营养,或者对根的破坏阻碍植物对营养物质的吸收。
C、线虫的食道腺能分泌各种酶或其他生化物质,影响寄主植物细胞和组织的生长代谢。
D、线虫侵染造成的伤口引起真菌、细菌等微生物的次生侵染。
4、能够引起植物病毒的非细胞微生物不包括()
A、朊病毒
B、卫星病毒
C、类病毒
D、病毒
5、在田间引起大白菜软腐病的病原物属于()
A、植物病原真菌
B、植物病原细菌
C、植物病毒
D、植物线虫
6、不是梨树锈病菌产生的孢子是()
A、担孢子
B、夏孢子
C、冬孢子
D、性孢子
7、不能通过气流传播的病原物是()
A、真菌
B、细菌
C、病毒
D、线虫
8、下列场所中不属于植物病毒的越冬越夏场所的是()
A、田间病株
B、病株残体
C、肥料
D、繁育材料
9、下列()不属于降低流行速度的措施。
A、化学防治
B、农业防治
C、利用抗病品种
D、植物检疫
10、引起下列病害的病原物存在明显的致病性分化的是()
A、柑橘疮痂病
B、稻瘟病
C、梨树锈病
D、水稻纹枯病
五、简答题:(每小题5分,共15分)
1、简述自然界中真菌无性孢子和有性孢子个有哪些类型?
2、何谓植物病害的综合防治?
3、根据下列数据计算病害的病情指数,并列出计算公式:
0 1 3 5 7 9 合计12 20 10 8 0 0 50
六、论述题:(共20分)
试举所学过的一种植物病害,论述其症状、病原物、病害循环、发病因素、综合治理中的任意一个的内容。
病原物有性态为瓜亡革菌[Thanatephorus cucumeris (Frank) Domk ],担子菌亚门亡革菌属无性态为茄丝核菌(Rhizoctonia solani Kühn),半知菌亚门丝核菌属。
1.形态
菌核由菌丝体交织纠结而成,初为白色,后变为暗褐色,扁球形、肾形或不规则形,表面粗糙,有少量菌丝与寄主相连,成熟后易脱落于土壤中;菌核大小不一,明显分为外层和内层。
菌核具有圆形小孔洞;即萌发孔,菌核萌发时菌丝也由此伸出。
担子倒卵形或圆筒形,顶生2~4个小梗,其上各着生1个担孢子;担孢子单胞、无色、卵圆形。
2. 生理
* 病菌发育温度范围为10~36℃,适温为28~32℃。
菌核萌发需96%以上的相对湿度,低于85%则受抑制。
菌丝在pH 2.5~7.8范围内均可生长,最适pH为5.4~6.7。
光照对菌丝有抑作用,但可促进菌核的形成。
条件适宜时,当年新生菌核不需要经休眠期或成熟期,即可萌发致病。
在土表,土下及水中越冬的菌核成活率均较高。
3.寄主范围
茄丝核菌的寄主范围很广,自然寄主有15科近50种植物,人工接种时,可侵染54科210种植物。
重要寄主作物有水稻、玉米、大麦、高粱、粟、黍、豆类、花生、甘蔗和甘薯等
4.生理分化
茄丝核菌的寄主范围广,危害各种寄主的生态要求又各不相同。
国际上普遍采用Ogoshi 的菌丝融合群(anastomosis group,AG)标准菌株作为田间分离物测试菌。
茄丝核菌有12个菌丝融合群,至少有18个菌丝融合亚群。
水稻纹枯病菌主要为茄丝核菌第一菌丝融合群(AG —1)。
在AG—1 的各菌株间,其致病力也存在差异,可按病菌的培养性状和致病力划分为三个型,即A、B、C 型,A型致病力最强,B 型次之,C 型最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