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水的浮力》教学设计观澜中学张桃英

《水的浮力》教学设计观澜中学张桃英

《水的浮力》教学设计
【标 题】课题:初中《科学》八年级上第一章第五节《水的浮力》三课时 浙教版 学校:深圳市观澜中学 执教教师:张桃英 【课标分析】知道阿基米德原理及浮沉条件
【教材分析】浮力的学习是学生的一个分化点.教学是首先浮力的存在和测量,它是按效果来命名的;其次是知道影响浮力大小的因素,再次是得出阿基米德原理;最后是物体的沉浮条件及其应用,把浮力、密度、重力、压强、压力的知识综合运用在一起.因此,在本单元教学时,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确保学生的学习取得成功。

1. 浮力的存在和测量。

对浮力的存在,教科书安排的线索是:在水中会上浮的物体受到水 的浮力→在水中会下沉的物体也受到水的浮力→在气体中也受到浮力。

浮力的测量教材是通过活动及图1-43,让学生掌握“称量法”求浮力,为下面阿基米德 实验“验证浮力与物体排开水的关系”做好准备。

为了降低知识的难度,教科书不要求学生了解浮力的成因,教学时不必补充这方面的知识,以免增加学生的负担。

2.阿基米德原理的得出。

液体和气体都会对侵入其内的物体产生向上的浮力,但浮力的大小究竟跟哪些因素有关呢?阿基米德原理回答了这个问题。

在教科书中,阿基米德原理是通过一个探究活动获取的。

但这个实验最富有魅力之处是将物体受到浮力的大小跟它所排开水的多少建立起联系。

所以,不要将阿基米德原理的过程变成只是单纯的试验操作问题,而要让学生积极参与探究。

3. 阿基米德原理的理解和运用 1)、对阿基米德定理排液液排液浮==V G F g ρ这个公式的理解应注意:
(1)公式中液ρ
是液体的密度,而不是浸入液体的物体的密度。

(2)公式中排液V
是浸入液体时,排开液体的体积。

物体完全浸入,物排液=V V ;物体
部分浸入,物
排液V V <。

(3)浮力只跟物体排开的液体受到的重力有关,而与其他因素无直接关系。

2)、用阿基米德原理进行计算。

(注意计算过程中单位要统一) 4. 物体沉浮条件:根据力和运动关系:
F 浮<
G 下沉 F 浮>G 上浮 F 浮=G 悬浮或漂浮
注意:上浮和下沉都是不稳定状态,上浮的物体最终会浮出液面,而处于漂浮状态;下沉的物体最终则会沉到液底处于静止状态。

漂浮和悬浮时,物体都是受到两个力而处于平衡状态。

5. 物体浮沉条件的应用。

1、密度计
2、关于轮船
3、关于潜水艇 【学生分析】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
1.确认水及其它液体对浸入其内的物体都会产生浮力的作用,确认浸在空气中也受到浮力。

2.能用测力计测量浮力,能用阿基米德原理计算浮力。

3. 能用力和运动的关系推导出物体在液体中浮沉的条件,并会用物体的浮沉条件解释有关现象和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过程与方法目标:1.能通过实验的方法,探究认识浮力。

2.经历探究浮力大小跟哪些因素有关的过程,并概括出阿基米德原理。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培养严谨的科学态度和协作精神;培养实验操作、观察能力,分
析概括能力,理论联系实际能力。

2.学习阿基米德善于观察思考的精神;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重视
实验、实事求是的学习态度。

【教学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1.探究认识浮力,会测量浮力的大小。

2.阿基米德原理的理解和运用;物体浮沉条件解决问题的方法。

教学难点:1.探究浮力的大小与排开液体重力关系的过程;
2.阿基米德原理的理解和运用;
3.物体浮沉条件解决问题的方法。

【教学策略】从生活中的现象入手,以熟悉的情境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学习兴趣,初步形成探究的欲望,让学生经历基本的科学探究过程,体验科学规律发现的轨迹,在多样化的教学方式中,鼓励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和合作学习,培养学生初步的科学探究能力和尊重事实的科学态度;鼓励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大胆猜想,有步骤有计划地进行活动。

具体的探究过程分层次分环节来完成,排除各种无关信息和干扰因素,让探究过程及结果水到渠成。

教学环节: 教法: 学法:
感知理解应用
提供材料创
设情境
引导探究指
导学法
联系生活拓
展实验
感知材料定
向质疑
积极探究主
动释疑
具体应用自
我评估
物块的重G 物块浸入水
中后弹簧秤
的读数F
物块排
开水的
体积V排

物块受到水
的浮力
F浮=G-F
物块排开的水受到
的重力
G排水=
【教学反思】本节内容安排5课时。

第1课时实验得出阿基米德原理;第2课时阿基米德原理的简单应用及计算;第3课时物体的浮沉条件及简单运用;第4课时物体的浮沉条件的应用:密度计、轮船、潜水艇;第5课时浮力的复习课。

1.在新课程下教师应敢于放手让学生亲自动手进行实验探究,使学生由被动接受知识转变为主动获取知识,通过实践使学生体会到学习的乐趣。

在引入浮力的概念时,首先设计了演示实验1,浸入水中的矿泉水瓶放手后向上浮,让学生感性认识浮上来的物体受到浮力,但沉下去的物体是否受到浮力呢?这就交给学生去研究,从而设计了学生实验:首先让学生把重物挂在弹簧称下,测出重力G,然后用手向上托重物,观察弹簧称示数减小,记下弹簧称示数,并让学生算出这个向上托的力多大,最后再把挂在弹簧称下的重物慢慢浸入水中,学生观察到弹簧称示数也减小了,也记下重物浸入水中时弹簧称的示数F示。

通过前后对比学生得出水对重物有一个向上托的力,这样不仅自然引入浮力的概念,还让学生认识到这个力是竖直向上的,对浮力方向有一个初步认识,水对这个重物向上托的力(浮力)是多少,学生一下子就可以算出来,从而可以得出F =G―F’,也使学生排除错误观点“只有上浮的物体才受浮力,下沉物体不受浮力”。

2.将测量物体所受的浮力大小与测量物体浸在水中排开水的重力分开(要注意提示学生保证V排相同,在两次实验中采取让物体全部浸没在水中),这样做大大简化了繁琐的实验步骤,将实验难点分散,效果较好。

但同时也会给学生造成只有当物体全部浸没在液体中才会受到浮力的错误认识,教学中可以通过练习加强学生对知识的完整理解。

3.本节课学生设计的实验方案、测量方法很多,可以通过评估找到最优方案进行实验。

如果仍有学生坚持自己的方案,可以允许其按照自己的方案进行,不要让学生留有遗憾。

4.在学生学习“物体浮沉的条件”时,学生结合生活中的简单实例,学起来很轻松,较容易就掌握了浮沉条件,为下面浮沉条件的应用开了个好头。

5.科学这门课就是一门来自生活,应用生活的学科。

在学习“物体浮沉条件的应用”时,让学生亲力亲为,用橡皮泥去理解轮船的应用,用潜水艇模型去感受潜水的乐趣,用橡皮泥和铅笔自制密度计,学生在“做中学,学中做”,课堂上学习气氛非常浓郁,让我深深的感受到新课程下,不断地转变自己的角色,由“传授者”转向“引导着”,我也融进了成为他们的一份子。

6.浮力这部分内容每次尽管安排的课时超出了教材所定的课时,但学生的掌握程度远远达不到教材的要求。

大多数学生感到学习难度很大。

这次教学改变了一些以前的老教学手段,在课堂上真正的体现了新课程理念下的三维目标,整个第五节的几堂课,感觉还是不错。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