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安徽省高三第一次模拟考试文综历史试卷

安徽省高三第一次模拟考试文综历史试卷

安徽省高三第一次模拟考试文综历史试卷姓名:________ 班级:________ 成绩:________一、选择题 (共12题;共24分)1. (2分)宋人洪迈在《容斋随笔》中曾感叹说:“唐人诗歌,其于先世及当时事,直辞咏寄,略无避隐。

”即使那些“非外间所应知”的宫闱秘闻,诗人“反复极言”,“上之人亦不以为罪”,“今之诗人”则绝不敢如此。

这段论述说明了()A . 唐朝诗人热衷于描写宫廷秘史B . 唐朝诗歌空前繁荣C . 开明的文化政策有利于文化的发展D . 诗人受人尊重的原因2. (2分) (2019高一上·砀山月考) “百僚未起朕先起,百僚已睡朕未睡。

不如江南富足翁,日高丈五犹拥被。

”明太祖在位时曾再三对百官诉苦。

为改变皇帝过于劳累的局面,明成祖时采取的措施是()A . 设枢密院B . 设立南书房C . 设置殿阁大学士D . 设立内阁3. (2分) (2017高三上·孝义开学考) 下图为近代中国两个时期的工业资本统计示意图。

该图反映出()A . 外商企业和民族企业相互促进B . 国民革命推动民族企业迅速发展C . 外商企业压制了民族企业的发展D . 20世纪前后民族企业发展迅速4. (2分) (2017高一下·浙江月考) 美国历史学家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认为,中国在宋朝发生了一场名副其实的“商业革命”,对整个欧亚大陆有重大意义。

能够证实此观点的有()①宋朝海外贸易兴盛,中国商品远销海外②宋朝商业已突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③对商人歧视压制的情形在宋朝开始转变④宋朝已出现资本主义萌芽A . ①②B . ①②③C . ①②④D . ②③④5. (2分) (2016高三上·河南期中) 1938年,美国国会通过《公平劳工标准法》,设定了工人的最低工资,并创设了统一的“一星期40小时工作制”。

随后,“附有慷慨的健康和失业福利的长期合同消除了因购买汽车和住房而致负债的长期风险”。

这一现象本质上反映了()A . 美国民主制度转型,立法保护工人权益B . 国际工人运动在美国取得了革命性进步C . 生产与消费矛盾仍是经济体制改革重点D . 美国试图缓和社会矛盾,准备参加第二次世界大战6. (2分) (2016高一下·沈阳期末) 观察新中国城市化进程发展曲线,其中出现阶段“Ⅲ”的主要原因是()A . 为完成“一五”计划B . 正实施全面经济调整C . 支持农业合作化运动D . 为增强国有企业活力7. (2分) 2012年7月27日,伦敦第三十届奥林匹克运动会开幕式上,布拉纳朗诵了莎士比亚喜剧《暴风雨》台词:“上天赋予你一种坚忍,当我把热泪向大海挥洒,因心头的怨苦而呻吟的时候,你却向我微笑;为了这我才生出忍耐的力量,准备抵御一切接踵而来的祸患。

”这段话突出的核心思想是A . 肯定人的思想和力量B . 上帝是人力量的源泉C . 人的生存须学会忍耐D . 用理性正确对待人生8. (2分) (2018高三上·哈尔滨期末) 有同学以14年抗战为题材,制作了“抗战史事示意图”(下图),其中五个序号代表五个事件,按时间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①“宝岛被占”②“家园沦陷”③“血战台儿庄”④“全民族抵抗的枪声”⑤“中共七大召开”A . ①②③④⑤B . ④③⑤①②C . ②③④⑤①D . ①②④③⑤9. (2分)在1930年代经济危机的背景下,欧洲出现了—种社会思潮,企业在自由主义与马克思主义之间,寻找“中间路线”。

这种“中间路线”()A . 其实质是承认资本主义制度失败B . 企图通过通货紧缩解决经济危机C . 目是用政府权力替代市场机制D . 主张以扩大消费来刺激经济发展10. (2分)《世界文明史》中有这样一段对罗马帝国的表述:“……后来,立法机关所通过的法律,法官们所制定法律,皇帝所颁布的法律如此之多,以至于最有学问的法律家也常常被难住了。

”出现这种状况是因为A . 统治范围不断扩大,罗马法不断充实B . 维系帝国统治的万民法的颁布C . 为缓和贵族和平民的矛盾而不断完善法律D . 罗马帝国建立,开始以法治国11. (2分) (2019高一下·赣州期中) 有资料表明,英国输华货值,鸦片战争前为数十万英镑,战后增至二百多万英镑,但道光二十六年(1846年)以后开始下降,到咸丰四年(1854年)为一百万英镑多一点,仅略超过战前的水平。

对此解读合理的是()A . 鸦片战争极大地促进了中英贸易B . 中国自然经济的抵抗力相当顽强C . 咸丰比道光更加反对中英贸易D . 英国工业革命扩展到了大清国12. (2分) 1969年5月11日,《人民日报》向全世界报道了一则我国既无内债又无外债的消息。

此后我国形成了不向国内外借债的财政政策,直到1979年12月,我国政府同意接受外国政府提供的第一批贷款,这一政策才被打破。

这表明我国A . 由单边外交转向多边外交B . 由自力更生转向依赖外援C . 由思想禁锢转向对外开放D . 由民间融资转向政府借贷二、非选择题 (共5题;共55分)13. (15分) (2018高三上·伊春期中) 近代以来,生产力进步,东西经贸交流频繁。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16—18世纪,亚洲仍然对欧洲商品不感兴趣,而欧洲则勉强地用金银去支付它所想要的亚洲产品(丝绸、茶叶、香料等)。

……进入近代以来,特别是19世纪60年代以后,中西方交流出现了新的状况。

中国的茶叶、生丝、棉花大量输往西方,以“英国制造”为代表的西方纺织品、机械设备等也漂洋过海,洋人反客为主,得操丝市、茶市之权,华商之业丝茶者,反仰洋人鼻息,厘毫不能主持,在某些地区,洋布排挤了土纱土布,使中国城市出现生产凋敞,经济萧条的状况。

——摘编自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材料二:直到18世纪初,人类主要使用水力和木材等可再生能源,但这时英国一些冶铁炉因为木炭短缺而不得不停产。

工业革命初期,水力比煤炭更为廉价,许多英国纺织厂仍然依靠水力;由于煤炭运输成本较高,一些新工业企业不得不建在煤田附近。

材料三:黄君(黄佐卿)于光绪七年(1881年)建丝厂于沪上。

丝车仅一百部,各项机械均购自意法等国。

惟是时女工都无充分训练,工作不良,丝质随劣;且所有出品须运往外国市场,向绸商兜售,输运需时,周转为难。

自光绪八年至十三年,营业失败,资本损耗殆尽。

光绪十三年后,丝厂事业逐渐发达,丝车自一百部增至九百部。

后法国绸商渐知中国除土丝外,亦有机制厂丝可供应用,乃相率电请驻沪洋商就近采办。

此项办法始自光绪十九年,迄今三十余年,未尝变更也。

——摘自《中国近代史资料选编》(1)根据材料一,概括指出不同时期欧洲在东西贸易中的地位,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欧洲在19世纪60年代以后发展的原因。

(2)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指出材料二中1830年后英国煤产量迅速增长的原因。

(3)根据材料概括此家丝厂初期经营困难的原因。

结合所学分析后期经营改善的原因。

14. (5分)(2017·北京) (24分)伴随着古代陆上和海上丝绸之路的开通,东西方交往不断增加。

在海上丝绸之路沿线的东非国家中,马拉维具有独特的自然景观。

在埃及、伊朗、巴基斯坦等地,发现了大量唐代瓷器碎片,其中包括唐三彩、邢州白瓷、越州黄褐釉瓷等。

在我国海南岛东南部海滩和西沙群岛海域,也发现了成捆叠堆的唐宋时期瓷器。

唐宋时期,广州出现几种新行业:和香(把舶来的香料制成香品)、解犀(把舶来的象牙和犀牛角进行切割)、译人(翻译)和舶牙(舶来品交易经纪人)。

每年进入广州的外国人约一万人次,广州出现了供外国人居住、经商的“蕃坊”。

结合所学,概述海上丝绸之路对唐宋社会经济的影响。

(6分)15. (15分)(2019·河南模拟)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唐代是民办书院的起始阶段,这时的书院主要涉及读书、会友交流、研究著述等功能。

两宋时期书院的教育教学功能被强化,成为官学的替代,为国家培养大量的人才。

南宋在学术大师的指导下,书院被确立以一种文化教育制度。

元代与理学一体化的书院,被等视为官学,即书院的官学化。

明代中期,书院走向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成为上至官绅,下至百姓政治、文化、教育生活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书院的功能转向读书识字、讲学化民。

清代大多数书院的教学目标、数学内容和课程设置都围的着科举而进行。

并且通过自身的制度建设来糾正科举选才过程中的偏差。

——摘编自陈元晖《古代书院制度》材料二 1901年湖广总督张之洞和两江总督刘坤一联名上奏要求书院改革。

同年九月,上谕曰:“著各省所有书院,于省城均改设大学,各府及直隶州均改设中学堂,各州县均设小学堂。

”到1902年,各省基本实现了书院改学堂的要求。

学堂的兴起接通了中国文化教育的血脉,书院在改革中获得了“永生”。

——摘编自袁彩楚《清末书院改学堂历史述评》材料三1978年改革开放后,中国教育改革进入一个新的时期。

邓小平1983年提出“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这成为中国教育改革的战略方针。

1993年中共中央发布了《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提出:“到本世纪末……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面向21世纪的社会主义教育体系的基本框架。

再经过几十年的努力,建立起比较成熟和完善的社会主义教育体系,实现教育的现代化。

”——摘编自孙绵涛《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教育改革规律问题》等(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唐宋到明清古代书院教育的发展变化,并说明其作用。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清末书院教育制度改革的背景。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改革开放后中国教育改革的意义。

16. (10分)材料一:历史上两伊宿怨很深。

两国共同边界1280公里,南段以阿拉伯河为界,两岸蕴藏着丰富的石油资源,两国的重要石油基地和油港都集中于此。

阿拉伯河是伊拉克的唯一出海口,也是伊朗油船的通道。

长期以来,两国一直在争夺这一水道。

在阿拉伯河伊朗一侧的胡齐斯坦省居住为200多万阿拉伯人,他们争取民族平等和自治的斗争受到伊拉克的支持。

而在伊拉克一侧与伊朗交界的各省聚居着什叶派穆斯林,他们又受到伊朗的支持。

在北部地区,两伊境内都有库尔德人,他们的反政府活动又分别受到对方政府的支持,这也加剧了两伊的对立。

材料二:在双方“袭船战”中,航行于海湾的各国油轮共546艘被击中,420名船员丧生。

战争使双方的综合国力受到很大削弱,客观上削弱了伊朗输出伊斯兰革命的势头,推迟了中东地区主要热点问题阿以争端和平解决的进程,刺激了中东地区各国对地地导弹、化学武器等大规模杀伤性兵器的追求,引起新的军备竞赛。

伊拉克在这场竞赛中略占上风,以至很快忘却战争教训,停火两年后贸然武装入侵科威特,酿成规模空前、给伊拉克带来灾难性打击的海湾战争。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