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第1章_取代基效应-jili

第1章_取代基效应-jili


乙醛的水合反应是可逆的,形成的水化物很不稳定。而三氯乙 醛的水合反应则比较容易,能生成稳定的水合物并能离析和长期 存在。主要是由于三氯甲基强烈的-I效应使羰基碳原子带部分正 电荷,亲核反应容易进行,同时水合三氯乙醛因形成氢键也增加 H 了稳定性。
Cl3C C O + H2 O H OH Cl3C C OH H Cl Cl C Cl H O C O H
CH3 H3C C CH3 CH3 CH3 H3C C H -2 1.37 H CH3 H C H -3 0.86 H H H C H -4 0.23 H
CH3 H3C C H CH3 0 -1 1.90
C的氧化数
1
H-NMR δ
烷基的电负性
H 电负性: 2.1 -CH3 2.2 -CH2CH3 -CH(CH3)2 -C(CH3)3 2.21 2.24 2.26
(1)同族元素的原子及其原子团
Id : -I >-Br>-Cl>-F Id : -O- >-OR>-O +R2 - NR2 >- N+R3
同一族,由上到下原子 序数增加,电负性减小, 电子受核的约束减小, 电子的活动性、可极化 性增加,动态诱导效应 增强。
(2)同周期元素的原子及其原子团 Id : -CR3 >-NR2>-OR>-F
2.电荷 带正电荷的基团比同类型的不带电荷的基团吸电子能 力强得多; 而带负电荷的基团比同类型的不带电荷的基团给电子 能力强得多。 Eg. –I效应:-NR3+ > -NR2 +I效应:-O- > OR 同类基团电荷的变化可改变诱导效应的方向或强度。
COOH COOH , -COOH为另一-COOH的吸电子基; Eg. 电离后,变成-COO-,对另一羧基而言为给电子基。 CH 2
自由基的稳定性: CH3 H3C C CH3 CH3 > H3C C CH3 H > H C H H >H C H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碳正离子的稳定性: CH3 H3C C CH3 CH3 > H3C C CH3 H > H C H H >H C H
3. 烷基与N、O、S等比碳电负性强的元素相连, 烷基的诱导效应是给电子的。 如脂肪胺的碱性大于氨。 4. 烷基与比碳电负性弱的元素(如Mg、Al、Zn、 B、Na)相连,烷基的诱导效应是吸电子的。 此外,烷基的电子效应还与温度和溶剂有关。
反丁烯二酸
H C COOH HOOC C H (B)
PKa1 PKa2
H C
1.93 6.59
COO
3.03 4.54
H C H C COO COO
H C COOH
负离子比较稳定 (正、负偶级的吸引)
负离子的稳定性较低 (负电荷之间的批排斥)
显然是由于羧基吸电的场效应,使顺式丁烯二酸的酸性比反式高, 但在第二次电离时,却由于 -COO-负离子供电的场效应,使顺式 的酸性低于反式。如果单从诱导效应考虑,两者应没有区别。
CH O
O O
(二)P-∏共轭体系:
CH2=CH-Cl CH2=CH-CH2 CH2=CH-CH2 O C X NH 2
(三)超共轭体系(σ-π;σ -p)
HC C H HC C C H3 HC C H
C H2
C H C H3
C H3
H C C H3
σ-π超共轭
σ-p超共轭
电子离域比较微弱
二、共轭效应的涵义和特征
乙酸中的一个α-氢原子被氯原子取代后,由于氯的-I效应,使 羧基离解程度加大,而且使生成的氯乙酸负离子比乙酸负离 子稳定,所以在下面两个离解平衡中:
C H3C O O H + H2O K1 K2
+ C H3C O O + H3O + C lC H 2 C O O + H 3 O
C lC H 2 C O O H + H 2 O
8-氯-1-蒽酸分子中,C-Cl键偶极负的一端靠近 羧基质子的一端,使质子离解困难。 或者说,离解质子后的负电荷因排斥稳定性较 低。
丙二酸的pKa1值明显小于乙酸的pKa;而pKa2 值大于pKa1,后者可能是诱导效应和场效应的 综合影响结果。
又如: 顺丁烯二酸
CH COOH CH COOH (A)
(σ, π) ( π-π, p-π) 共轭效应 超共轭效应 (σ- π,σ- p) 诱导效应 场效应 (空间传递)
空间效应 (位阻效应) 有机化合物因取代基不同而对分子性质产生的影响称为 取代基效应。归纳起来,取代基效应可以分为两大类。 一类是电子效应,包括场效应和诱导效应、共轭效应。 另一类是空间效应。 实质:结构对性能的影响归结于取代基的影响。
共轭效应:
电子通过共轭体系传递并引起性质的改变的效应。
特征:
1. 共轭效应只存在共轭体系中,最突出的特征是 它的传导方式。 离域的电子沿共轭键而传递,结果是共轭键的电 子云密度或多或少发生平均化(表现为键长的平均化)
∏-∏共轭
CH3 CH3
CH2 CH2
CH2 CH CH CH2
0.154 nm
0.134 nm
吸收强度
低场
高场
磁场强度H(↗)吸收强度
低场
高场
磁场强度H(↗)
a b CH3CH2Br
b
吸收强度
a
6
5
4
3 化学位移
2
1
0
卤代烃的1H-NMR δ值
1H-NMR

CH3-F CH3-Cl CH3-Br CH3-I CH3-H
3.2 CHCl2 2.2 2.2 0.23
δ 4.3 CHCl3
第1章 取代基效应
教学目的和要求
1、掌握电子效应(诱导、共轭、超共轭) 的基本概念(定义、方向、强弱、传导) 2、掌握电子效应和空间效应对性能的影响 3、了解场效应的概念及其对化合物性能的 影响 4、学会用电子效应和空间效应解释和预测 反应现象。
课时安排:4h
电子效应 取代基效应
可以看出这些基团的负诱导效应(-I)的顺序为: CN > NO2 > Cl > F > Br > I > H
(二)影响诱导效应相对强度的有关因素: (取决于电负性大小) 1.周期律 同周期中,-I效应自左至右增加。 Eg. -I: -CR3 < -NR2 < -OR < -F 在同一族中,-I效应自上而下降低。 Eg. -I: -F > -Cl > -Br > -I; -OR > -SR
脂肪醇在气相中的相对酸性顺序与溶液中相反: (CH3)3COH > (CH3)2CHOH > CH3CH2OH > CH3OH > HOH
2. 烷基与不饱和碳相连,仍是吸电子诱导效应, 而此时存在σ-π超共轭效应,且共轭效应大于诱 导效应,总体表现为给电子基效应。 Eg. CH3→CH=CH2 ; CH3 CH3→C≡CH
1-2 共轭效应(Conjugative effect)
一、共轭体系的分类 经典共价键:定域键;电子定域运动。 共轭体系:离域键;电子离域运动(运动 范围增加);具有离域键的体系称共轭体系。 共轭体系主要有三类:
(一)π-π共轭体系 CH2=CH-CH=O; CH2=CH-CH=CH2; CH2=CH-C≡CH; CH2=CH-C≡N;
3.饱和程度 与碳原子相连的原子,若是同种原子 但饱和程度不同,则不饱和程度高的吸电 子能力强。 –I效应: -C≡CR > -CR=CR2 > -CR2-CR3 =O > -OR ≡N > =NR > -NR2 (电负性:CSP > CSP2 > CSP3)
三、烷基的诱导效应
目前认为烷基的诱导效应方向取决于与什么样的 原子(团)相连。如果与电负性比它小的原子(团) 相连,则表现出-I,如果与电负性比它大的原子 (团)相连,则表现出+I。 1.烷基与饱和碳原子相连,诱导效应为吸电子基。
+
B
C
诱导效应( inductive effect)
δ +I Y δ CR3
标准
H CR3
δ X
-Iδ
CR3
方向: 吸电子诱导效应:-I;给电子诱导效应:+I
特点: 1. 起源于电负性;
2.是一种静电作用,在键链中传递 只涉及到电子云密度分布的改变,即主要 是键的极性的改变,且极性变化一般是单 一方向的; 3.传递有一定限度,经过三个碳原 子以后,已极微弱(短程)
又如:+N(CH3)3具有强烈的-I效应,是一很强的间 位定位基。 2、对反应速率的影响 如亲核加成反应活性:
Cl3C-CHO >Cl2CHCHO> ClCH2CHO> CH3CHO 又如RX发生SN反应的活性次序为: RI>RBr>RCl
后者是动态诱导(极化)的结果
3、对化学平衡的影响 如:氯代乙酸的酸性比乙酸大
同一周期,随着原子序数的增加,元素的电负性增 大,对电子的约束性增大,因此极化性变小。
在化学反应过程中,动态诱导起主导作用。 如RX发生SN反应的活性次序为:
RI>RBr>RCl
π键比σ活泼
五、诱导效应对反应性能的影响
1、对反应方向的影响:
Cl3C HC CH2 + HBr Cl3C H2C CH2B r 反马氏加成
CH3Cl
δ 7.3
5.3
3.1

诱导效应具有加合性。
3.通过测定偶极矩确定(偶极矩u/10-30(c.m) 根据同一个烃上用不同的原子或基团取代所得不同化合 物的偶极矩,可计算出原子或基团在分子中的诱导效应, 从而排出各原子或基团的诱导效应强度次序。
甲烷的一取代物的偶极矩 取代基 —CN —NO2 —F μ(D)(在气态) 3.94 3.54 1.81 取代基 —Cl —Br —I μ(D)(在气态) 1.86 1.78 1.64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