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级土地利用规划编制
下列地方可先行开展村土地利用规划编制工作。开展农村土地制 度改革试点、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试点、两型社会发展推进地区农村 社区建设、有土地综合整治重大项目的和特色景观旅游名镇名村保护 的地方,应当率先编制村土地利用规划;其他地方要有推进的时间表划编制 村土地利用规划与现行乡镇土地规划关系及其他
关于村土地利用规划编制
中国土地勘测规划院 萧霖 2017年6月3日
《关于有序开展村土地利用规划编制工作的指导意见》
解读及村土地利用规划的有关内容
为什么要开展村土地利用规划编制 村土地利用规划与乡镇土地规划关系及其他 村土地利用规划编制要求 村土地利用规划编制程序 村土地利用规划编制重点内容 村土地利用规划的实施管理 试点村土地利用规划编制
今年2月3日,国土资源部印发《关于有序开展村土 地利用规划编制工作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意 见》),明确鼓励有条件的地区编制村土地利用规划, 统筹安排各项土地利用活动,加强农村土地利用供给 的精细化管理,为农村地区同步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 会目标做好服务和保障。
在“多规合一”逐步推进、农村涉及土地制度的 “三项改革”不断深入背景下,村土地利用规划将在 全国有序开展。
村规划编制要求
二、遵循原则
1. 因地制宜。根据资源禀赋,因地制宜编制村庄规划,注重传统文 化的保护和传承,维护乡村风貌,突出地域特色。
2. 村民参与。规划编制应深入农户实地调查,充分征求意见,并宣 讲规划意图和规划内容。规划应经村民会议或村民代表会议讨论通过。
3. 合理布局。规划应符合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做好与镇域规划、经 济社会发展规划和各项专业规划的协调衔接,科学区分生产生活区域,功 能布局合理、安全、宜居、美观、和谐,配套完善,科学布局。
村规划编制要求
七、规划成果要求
(二)村土地利用规划图上应当标明村庄建设用地规模边界和扩展 边界;农村宅基地、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公益性设施等用地范围;交 通、水利等基础设施和其他独立选址建设项目的位置和用地范围;永久 基本农田保护红线和生态保护红线;一般耕地和其他农用地的范围;土 地整理复垦开发项目区、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区、增减挂钩项目区、工 矿废弃地复垦利用项目区等范围。
(2)守住耕地红线,确保上位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确定的耕地 保有量和基本农田保护面积不减少、质量有提高,农业综合生产 能力稳步提升;
(3)控制建设用地总规模,有序推进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 农村建设用地布局适度集中,土地集约利用水平明显提高;
(4)农村人居和生态环境显著改善,农村生产生活和公益设 施逐步完善,可持续发展能力不断增强。
(五)科学指导农村土地整治和高标准农田建设,遵循“山水林 田湖是一个生命共同体”的理念,安排土地综合整治、高标准农 田建设和增减挂钩等项目,整体推进山水林田湖村路综合整治, 发挥综合效益;
(六)强化对自然保护区、人文历史景观、地质遗迹、水源涵养 地等保护,加强生态环境修复和治理,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
村规划编制要求
五、规划内容
(一)以乡(镇)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为依据,坚持最严格的耕 地保护和节约用地制度,统筹布局农村生产、生活、生态空间;
(二)统筹村庄建设、农副产业发展、基础设施建设、生态保 护等相关规划的用地需求,合理安排农村经济发展、耕地保护、 村庄建设、环境整治、生态保护、基础设施建设与社会事业发 展等各项用地;
村土地利用规划编要求
村土地利用规划编制程序
村土地利用规划编制重点内容 村土地利用规划的实施管理 试点村土地利用规划编制
村规划编制程序
1、调查分析农村经济社会、资源利 用状况,明确较突出的、要解决的土地利 用问题,收集相关基础资料;
2、分析研究并测算规划期内村用地 需求类型、规模和分布及资源潜力,论证 土地整理、复垦和开发整治的条件;
(三)将乡(镇)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确定的耕地和基本农田保 护“红线”任务落实到村民小组和农户,落实永久基本农田保 护面积及具体地块;
村规划编制要求
(四)加强对农村建设用地总量规模、布局和时序的管控,优先 保障农村公益性设施用地、宅基地,合理控制集体经营性建设用 地,提升农村土地资源节约集约利用水平;
村规划
(四)具有现实的紧迫性。我国农村正在开展农村土地征收、集体经 营性建设用地入市、宅基地制度改革试点和社会主义新农村(美丽乡 村)建设等工作,对村土地利用提出许多新的要求。因此迫切需要通 过编制村土地利用规划,细化乡(镇)土地规划,精细合理安排农村 各项土地利用,以适应农业农村的改革发展。
(五)贯彻新发展观需要。为农村地区同步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需要积极探索并推进在有条件的地区开展村土地规划编制,促进农业 农村发展由过度依赖资源消耗、主要满足量的需求,向追求绿色生态 可持续、更加注重满足质的需求转变,加强农村土地利用供给的精细 化管理和保障。
(三)规划说明。简述规划编制的背景和依据,土地利用结构和布 局调整方案的主要依据,建设用地、农用地、土地整治等的安排和主要 依据,涉及的项目和资金情况,其他实施保障措施,以及对规划方案论 证、听证以及征求村民意见等情况。
为什么要开展村土地利用规划编制 村土地利用规划与现行乡镇土地规划关系及其他
村规划编制
六、工作要求
(一)深入实际开展调查研究。要通过实地踏勘、入户调查、资 料收集等方式开展调查,摸清村域经济社会发展现状和土地资源 利用状况,了解村民生产生活现状与诉求、实际需求与发展愿景 等,全面准确掌握村域建设发展总体情况; (二)维护村民利益、考虑村民意愿。规划编制过程中,要充分 协调、合理安排各类用地规模、布局和时序; (三)规划成果要充分体现村民意见。通过征询、论证、听证、 公示等多种途径,充分听取村民对规划的意见建议,使村土地利 用规划成为实现村民意愿的载体和平台。
村土地利用规划编制要求
村土地利用规划编制程序
村土地利用规划编制重点内容 村土地利用规划的实施管理 试点村土地利用规划编制
村规划编制要求
一、总体要求
(一)遵循国家标准《美丽乡村建设指南(GBT32000-2015)》 规定的村庄规划和建设、生态环境、经济发展、公共服务、乡风 文明等建设要求。
(二)政府引导、村民主体、以人为本、因地制宜,持续改 善农村人居环境;统筹兼顾,生产、生活、生态和谐发展;集 体经济发展,公共服务改善,村民生活品质提升。
(三)按照“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要求, 以乡(镇)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为依据,坚持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和 最严格的节约用地,统筹布局农村生产、生活、生态空间。
规划关系及其他
关于开展村土地利用规划编制的安排
国家不搞强制性全面推进。由于农村情况复杂多样,发展不平衡, 资源分布不均,需求有缓有急,开展村土地利用规划编制,还要充分 考虑上位规划定位、村两委班子是否团结、基础条件是否具备、村民 意愿是否强烈、规划编制经费是否有保障等因素,因此村土地利用规 划编制工作要因需而为。
4. 节约用地。规划应科学、合理、统筹配置土地,不得占用基本农 田,慎用山坡地;公共活动场所的规划与布局应充分利用闲置土地等。
5. 突出特色。保护村庄地形地貌、自然肌理和历史文化,注重村庄 生态环境的改善,突出乡村风情和地方特色。
村规划编制要求
三、规划目标
(1)土地利用结构和布局得到优化,田、水、路、林、村、 房综合整治整体推进,促进新农村建设和城乡协调发展;
(二)现实问题。改革开放以来,各地通过编制实施土地利用总 体规划,加强土地用途管制,严守耕地保护红线,夯实了农业发 展基础,维护了农民权益,促进了农村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但 许多地区农村基层村、组土地利用和管理仍然面临建设布局散乱、 用地粗放低效、公共设施缺乏、乡村风貌退化等问题。
村规划
(三)改革之大势所趋。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国务院对做好新 时期农业农村工作作出一系列重要部署,提出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 构性改革、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赋予农民更多财产权利、维护农 民合法权益、实现城乡统筹发展等重大决策。中共中央、国务院《关 于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培育农业农村发展新动能的若 干意见》和《关于落实发展新理念加快农业现代化实现全面小康目标 的若干意见》提出,“加快编制村级土地利用规划”。中共中央办公 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农村土地征收、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 市、宅基地制度改革试点工作的意见>的通知》提出,“编制村级土地 利用规划”。
村规划编制要求
四、规划要点
1. 以需求和问题为导向,综合评价村的发展条件,提出村建设与治 理、产业发展和村庄管理的总体要求。
2. 统筹村庄布局、整治改造,确定村民活动、文教卫生、福利院等 公共设施用地布局和建设要求。
3. 确定村域道路、供水、排水、供电、通信等各项基础设施配置与 布局等。
4. 确定农(林、牧)业、农副业及其他生产用地与经营设施布局。 5. 确定生态环境保护目标和措施,确定垃圾、污水收集处理设施和 公厕等环境卫生设施的配置。 6. 确定村庄防灾减灾的要求,做好村级避灾场所建设规划。 7. 确定传统民居、历史建筑、古树名木等人文景观的保护措施。
(二)规划范围与基数:规划范围可结合实际,以一个村或数 个村进行编制。村规划基数以土地年度变更调查成果为基础和 控制,进行必要的补充调查确定。村规划基数要与乡(镇)土 地利用总体规划基础数据衔接一致。
(三)规划期限:一个规划时段一般3--5年为宜,终期应与 乡(镇)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保持一致。
规划关系及其他
(四)村规划编制之技术遵循。村规划编制应当执行国家、行 业标准和相关技术规范, 充分运用遥感影像、信息化、大数据 分析等先进技术手段,切实提高成果水平。 (五)村土地利用规划编制工作的组织。由县级人民政府统一 部署,县级国土资源主管部门会同有关部门统筹协调,乡(镇 )人民政府具体组织编制,引导村民委员会全程参与。 (六)村规划的主体。规划编制工作,必须充分发挥村民自治 组织作用,坚持村民的主体地位,切实保障村民的知情权、参 与权、表达权和监督权,让村民真正参与到编制各个环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