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村庄土地利用规划编制技术要点

村庄土地利用规划编制技术要点

村庄土地利用规划编制技术要点村庄土地利用规划编制技术要点----湖北仙桃市根据中共中央、国务院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有关精神,按照省委、省政府的布署,为有效村庄土地利用规划编制,提高村庄生产水平、加快农村地区全面发展,特制定村庄土地利用规划编制技术要点:一、指导思想贯彻中央关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明主”的二十字方针;发挥国土资源部门在新农村建设中的作用。

二、规划原则(一)以人为本,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统筹城乡发展,积极推进农村小康建设,大力改善农村的社会发展和人居环境。

(二)因地制宜,合理确定居民点布局,保持传统村庄建设风格;尊重农耕习惯和农业生产条件;充分利用现有基础设施,实现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

(三)节约用地,贯彻落实土地管理基本国策,珍惜和合理利用土地资源,尽可能不占或少占耕地。

(四)公众参与。

发挥民主,公众参与,充分体现当地群众愿望。

(五)便于操作,切实解决农民生产生活中亟待解决的具体问题,将规划工作做实做细,更好地指导实施。

(六)分步实施,分年度有计划实施规划,实现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目标。

三、规划依据(一)、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一五”规划;(二)、乡镇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三)、村镇建设规划;(四)、土地开发整理规划;(五)、基本农田保护规划。

四、编制程序及相关要求(一)规划期限及范围村庄土地利用规划的期限一般为10-15年,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相一致。

规划期限内,重点作好近期规划,期限一般为5年。

村庄土地利用规划编制以行政村为单位。

(二)编制程序1、准备工作2、调查研究3、确定规划目标4、编制供选方案5、规划协调6、确定规划方案7、上报审批(三)编制单位和人员要求1、村庄土地利用规划应在县级人民政府领导下,由土地行政主管部门具体负责编制。

2、承担村庄土地利用规划编制的单位和人员,应符合国家有关土地规划机构资质和人员资格认定的规定。

五、规划步骤与方法(一)准备工作1、组织准备(1)县(市)人民政府成立由县(市)主要领导及有关负责人参加的规划编制领导小组,负责组建规划队伍,确定工作方案,解决规划编制中的重大问题,审查规划方案,筹措编制经费等。

(2)规划编制领导小组下设工作小组专班,负责规划编制的具体工作。

2、技术准备(1)组织技术培训,明确工作程序和技术要求。

(2)准备技术工具,包括外业测绘、面积量算、制图等设备。

(二)调查研究1、收集资料编制村庄土地利用规划所需的基础资料应由县(市)、乡(镇)人民政府组织相关部门提供。

基础资料收集的内容:2、核实与调查(1)对收集的资料,应进行系统整理和分析,可靠性较差的应进行复查核实。

(2)当现有资料不能满足规划编制需要时,可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补充调查。

3、土地利用现状分析(1)分析影响土地利用的自然与社会经济背景。

(2)分析土地资料数量和质量、土地利用结构和布局以及动态变化,总结土地利用的特点和变化规律评价土地览胜的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

(3)通过分析,明确土地利用中存在的问题、产生问题的原因及解决问题的途径。

4、宒基地现状分析(1)分析宅基地数量和质量、布局以及动态变化,总结农村居民点用地的特点和变化规律。

(2)通过分析,明确规划需解决的问题、产生问题的原因及解决问题的途径。

5、土地需求量预测(1)人口规模预测一般应由计划生育和公安部门提出或参与。

(2)宅基地用地指标的确定。

(3)宅基地用地规模的分析。

(三)确定规划目标1、规划目标的内容(1)规划目标一般包括农村宅基地用地规模、基本农田保护区、旧居民点的改造等内容。

(2)规划目标具体量化指标一般包括:①农村宅基地的用地规模;②居民点建设占用耕地数量;③土地整理、复垦和开发数量;④旧居民点的改造数量;⑤耕地保有量及基本农田保护面积;⑥交通、水利设施用地规模;⑦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用地规模。

2、确定规划目标的依据(1)土地利用总体的要求;(2)本规划区内主要的土地利用问题;(3)规划区内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计划;(3)本规划区内土地调查研究和供需状况。

3、土地利用分区(1)居民点用地区:用地引导区、限制区、控制区;(2)基本农田保护区;(3)开发复垦整理区;(4)基础设施建设区。

(四)编制供选方案1、拟定供选方案(1)根据规划目标和土地供需状况,对规划期间农村居民点用地数量和布局进行综合平衡,拟定各类用地调整草案。

(2)以经核实和补充调查后的基期年土地利用现状图为规划工作底,按照土地用途分区的步骤和方法,编制分区草案,绘制规划图。

(3)根据规划图拟定用地规划图。

(4)一般应根据实施规划的不同途径和措施,按上述步骤编制两个以上规划供选方案。

2、论证供选方案对每个供选方案应从组织、技术、资金投入。

公众接受程度等方面进行可行性论证,评价其实施中后可能达到的社会、经济、生态效益。

3、提出规划推荐方案根据可行性论证和效益评价的结论,从规划供选方案中选择一个最佳方案作为规划推荐发,提交规划编制领导小组审议。

(五)意见反馈以最佳方案提交所在村村民代表大会讨论并提出修改意见,最后形成正式规划上报审批。

六、规划的主要内容按照计划要求,村庄建设规划主要包含以下内容:(一)确定规划范围。

按照镇(乡、农场)域村体系规划确定的村庄性质和规模,划定村庄规划范围,注意与周围农田、山林、水体的衔接。

(二)确定人口及用地规模。

合理确定人口指标,严格控制人均建设用地指标。

(三)编制村庄详细规划。

针对各村庄不同的地形条件和生产建设情况编制详细规划成果应主要由规划说明书、规划图纸和相关数据表格三部分组成:1、规划说明书前言说明编制规划的缘由及主要过程等。

现状部分(1)区位用地范围及土地利用现状结构说明规划用地地理位置、用地周边情况及行政区划、规划用地四至关系,土地利用现状统计到二级地类。

(2)现状基本情况①自然条件说明气候条件、地形地貌及地质条件、水文及水文地质条件。

②资源状况说明现状的自然资源、农业资源和人文资源。

③人口状况说明规划用地所涉及的行政自然村庄、人口分布、居住密度等情况。

④社会经济发状况说明规划村庄社会经济发展交通部,如人均收入、经济来源、第三产业发展状况等。

⑤村庄建设用地情况:说明村庄的用地结构及各类用地布局状况。

建筑情况:说明村庄的建筑物数量、质量状况,对建筑物的功能、用途、面积、建设年代、建筑质量、建筑风格及特色进行汇总与评价。

景观和形态:说明现状村庄空间景观状况。

公共配套设施:说明现状卫生所、文化站、小学等公共配套设施分布情况、数量及规模。

(四)现状基础设施状况1、道路:说明村庄现状通村公路、村内公路及生产道宽度及总长度。

其中土路、己硬化路、原有石板、碎石路宽度及总长度,多功能活动场(打谷场)现状总面积及己硬化面积等情况,道路通畅情况等。

2、水利设施:说明村庄现状渠道总长度,实际发挥作用总长度及硬化情况;塘堰总数,实际发挥作用数量;机站座数,实际发挥作用数量;水库、水塔、水坝总数,实际发挥作用数量;现状驳岸长度及状况等。

3、环境保护:说明村庄主要污染源及污染类型,对环境状况进行分析评价。

4、村民发展意愿通过对村民现场走访、发放调查表等开工,收集行政村的基本情况和村民意愿,对各种意见和建议进行归纳汇总。

5、主要结论分析村庄现状存在的主要问题,明确规划思路,确定工作重点。

规划部分(1)规划依据及原则说明包括已审批的上层次规划及专项规划、适用的法规规范和其它相关依据;规划编制所新秀遵循的主要原则。

(2)规划目标明确村庄的功能定位与发展方向,确定合理的人口规模、用地规模和建设规模,提出村庄的发展目标。

(3)总体规划分区及布局按照功能分区的要求在现状分析结论的基础上,对用地进行合理布局,明确公共配套设施的类型、级别、数量、规模和分布情况,明确绿化的布局要求,绿化面积、苗木种类等。

①居民点用地区:划定的居民点用地区,明确农村宅基地建设的引导区、控制区、限制区。

②基本农田保护区,依据上级规划及指标划定基本农田保护区和一般农田保护区③开发复垦整理区:依据国家现行土地开发整理政策,划定土地开发复垦整理区。

④基础设施建设区:配套建设道路、水利设施及其它公益设施地区划定基础设施建设区。

(4)道路及市政基础设施规划①道路设施:明确道路的布局、道路的等级标准、断面形式,路面材料,房前屋后硬化的位置、面积和材料等内容。

②水利设施:说明灌溉及断面设计、塘堰驳岸硬化方式。

长度、用材及净化方式等内容及要求。

(5)空间组织和景观特色村庄整体风格与景观环境应与村镇环境和谐统一,与村镇的历史文脉应相联系,符合当地的自然气候条件,符合当地村民的审美情趣及和行为心理等。

景观特色主要从单体建筑的处理形式、沿路景观、总体风貌等方面体现。

(6)居民点用地区主要技术经济指标①总用地面积②总建筑面积③主要建筑总栋数④住宅建筑总面积,平均层数⑤公共设施建筑总面积⑥容积率⑦建筑密度⑧绿地率⑨工程量及投资估算。

(说明书文字内容可根据村庄情况增减内容)(7)规划土地利用结构2、规划图纸1、区位图标明规划用地范围及在各远程区相关区域中的地理位置、与周边地区的关系及交通联系。

2、现状图主要指土地利用现状图3、规划总平面图图上应标明分区及各类用地规划4、道路系统图包括通村道路、村间道路、村内道路的等级标准、断面形式,路面材料5、中心村用地规划图6、水利设施图3、项目与投资统计包括每一项具体项目的内容、工程量和投资金额的统计列表分布示意图。

四、主要技术经济指标(一)村镇体系规划规模划分各级村庄规划按其不同层次和规划常住人口数量进行分级。

表1:村庄规模分级(二)人均单项建设用地指标及住宅建筑要求人均单项建设用地指标是指规划范围内单项用地面积除以常住人品数量的平均值(根据经验数据,结合国家规范拟定)。

表2:人均单位建设用地指标表(三)村庄设施设计要点(以下面积指标若无特殊说明,均为用地面积指标)1、水利:整理水库、储水塘和沟渠堤岸,完善村庄农田灌溉2、用水:明确饮水水源位置及取水方式,可以利用水库、河流等地表水源与一般引用地表水源。

对于地表水源达不到饮用标准的村庄,应尽量采用地下饮水水源,若地下水质良则宜打深井,公共井为4户共用一口;明确排水体系,排水口宜相对集中,避免参考塘堰造成污染,有条件的村庄应尽量设置生物净化塘;对冼涤塘进行清淤,统一采用毛石硬化驳岸。

3、道路:通中心村道路必须硬化,断面宽4-5米;通村道路及湾间道路可采用油渣、碎石夯实,保证护坡稳定,上铺18CM厚水泥路面,路宽不得低于3米,路面侧应设置排水沟;村内道路可参照村间道路标准进行建设。

4、绿化:通村道路两侧宜种植两行行道树(间距2米),树种以速生乔木或果树为主,如意杨、柳树、桔子树、桃树、柿子树等;村庄内部的小面积荒地均可加以简单绿化,改善环境。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