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分析与规划 第4章
而推动,即完全由系统内部因素推动。
混合信息源模型:技术扩散是由外部信息和内部信息混合影响。 两群体模型:基于信息在人群间传播的异质性而对内部影响模型 进行扩展延伸所得出的。
技术扩散理论对制订区域发展战略的启示
制订区域经济发展战略要注意研究本区域创新活动条件, 与创新源地的关系;要研究区域主导产业,特别是名牌产品处 在社会创新和扩散活动中的地位。
(三)科研活动产出
• 定义:是指通过科技活动所产生的各种形式的成果。 • 主要形式:科技论文(数量、学科分布、国际影响) 专利(数量、构成、行业分布、变换趋势) 科技成果(技术成果、基础理论成果、软科学成果)
(四)高技术产业
• 国际上一般把技术密集度( R&D经费强度或人力强度)作 为确定高技术产业的基本依据。 • 我国2002年7月将航空航天器制造业,电子及通讯设备制造 业,医药制造业和医疗设备及仪器仪表制造业,电子计算机 及办公设备制造业 等确定为我国高技术产业的统计范畴。
提出的。他认为,发展中国家最迫切的需要之一是制造
就业机会。为此,引进技术和生产方法时应考虑发展中 国家经济贫困、文化落后的现实情况,采用发展中国家 易推广、消化的,比那些最新和最先进的资本密集型技 术更简单、更廉价、更易于维修的、同时比初级原始技 术更优越的技术。
(二)技术引进与技术选择
2、中间技术与适用技术
第二节
区域发展的技术支持
在开放的经济中,技术进步的途径主要有三个方面, 即技术创新、技术扩散、技术转移与引进。
什么是技术创新?
• 经济与合作发展组织(OECD)的定义
技术创新包括新产品和新工艺,以及原有产
品和工艺的显著技术变化。如果在市场上实现了
创新,或者在生产工艺中应用了创新,那么创新
就完成了。
三、技术引进与技术选择
(一)技术引进与技术转移
技术引进(国家) 技术转让 技术转移(地区) 技术转让是指一个国家或企业引进国外的技术知识和经验以 及所必须附带的设备、仪器和器材,用来发展本国的经济和推 动科学技术的进步。
概念
三、技术引进与技术选择
(一)技术引进与技术转移
在人类社会发展进程中,任何国家的强盛和 区域的迅速发展,都伴随这技术的引进或转移。
2、按资格,受教育程度界定的科技人力资源,反映了科技人力
储备水平和供给能力。
基本知识
• 科技活动人员:是指直接从事科技活动,以及从事科技活动管理 和为科技活动提供直接服务的人员。 • 科技活动=研发+成果应用+科技服务 • 研究与开发(R&D):是指在科学技术领域为了增加知识总量以
• 科技人员总量=科技活动人员+在培养人员(高等教育在学学生)
类别
技术引进或转移能否达到理想的效果,主要取决于引进或转移 类别、方式和途径: (1)简单的技术转移:是指某项先进技术由甲国转移到乙国, 而乙国并不一定在转移后具有复制这项技术的能力。 (2)吸收型技术转移 :是指某项先进技术由甲国转移到乙国, 并且将会被乙国消化、吸收并复制出来。 (3)垂直转移:是指将甲国基础科研成果用于乙国的应用科 学中,或将前者的科研成果用于后者的生产中。 (4)水平转移:是指将甲国已应用于生产的新技术转用于乙 国的生产领域。
一、技术扩散
(一)技术扩散的概念
熊彼特(1934)是最早提出技术扩散的经济学家,他把技
术进步过程分为三个阶段:发明、创新和扩散。
技术扩散是技术在空间上的流动和转移,它是由新技术的 供方、受方和传递渠道组成。
美国经济学家梅特卡夫认为技术创新扩散是一种选择过程:
顾客
企业
技术
(二)技术扩散的形式与途径
• 1999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快技术创新,发展
高科技,实现产业化的决定》中明确指出“技术创新,
是指企业应用创新的知识和新技术、新工艺,采用新的 生产方式和经营管理模式,提高产品质量,开发生产新
的产品,提供新的服务,占据市场并实现市场价值。”
• 在这里技术创新已经不是单纯技术概念,而是技术与经 济结合的经济学范畴的概念,涵盖企业运行的全过程。
中型工业企业。
3、R&D经费来源
• •
R&D经费来源包括政府投入、企业自筹、国外投资以及其他主 体投入,其中政府投入是 最重要、最稳定和最集中的资金来源。 从政府R&D经费占GDP的比重来看,2000年我国仅为0.33%, 而同期主要发达国家的这个比重均保持在0.5%~0.8%的水平, 相比之下,我国政府的R&D经费占GDP的比重偏低。
(二)技术引进与技术选择
1、技术选择的标准 (1)高产出标准论 (2)社会极限生产标准论
(3)高积累标准论
(4)时间系列标准论 选择引进技术应考虑经济原则、技术进步 的关联作用(乘数效应)、技术推广的可能性。
(二)技术引进与技术选择
2、中间技术与适用技术
中间技术的概念是英国经济学家舒马赫在1936年首先
3、技术进步的测算
(1) 索洛余值法(增长率方程法) (2) 科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
(3) 肯德里克(综合生产要素生产率模型)
(二)技术进步及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1、技术进步改变了自然资源的经济意义 (1)扩大了人们利用自然资源的深度和广度; (2)有利于减少区域发展对非地产资源的依赖程度。 2、技术进步推动了区域经济结构多样化 (1)推出新产品,导致需求结构和消费结构的变化多样; (2)拓展了原有产品的功效,催生出新的产业部门。 3、技术进步为区域扩大了就业途径
作用
三、技术引进与技术选择
(一)技术引进与技术转移
优点
技术的引进或转移之所以能够发挥如此重大的作用, 是因为其具有如下优点: (1)可以避免漫长的探索过程,为发展赢得时间 (2)可以节约大量的科学研究和试制经费 (3)有利于提高劳动生产率 (4)有助于培养科技人才
三、技术引进与技术选择
(一)技术引进与技术转移
适用技术的概念是印度的A.K.N雷迪在1975年提出
的。它是指既满足了引进国或区域发展经济的技术需要,
技术引进或转移的障碍(了解)
(1)需求障碍
(2)资本障碍(外汇支付能力、国内投资能力) (3)自然资源障碍 (4)劳动就业障碍 (5)技术人力资源障碍
(6)规模障碍
(7)基础设施障碍 (8)文化障碍 (9)时序障碍
日本在1949年颁布的《技术白皮书》认为要使差 距拉近,“最安全、最为实际的办法”即是引进外国 的先进技术。不过技术引进应该防止盲目重复,应该 优先考虑是否有助于重点产业和新兴产业的发展,是 否能出口创汇弥补外汇的不足,是否有利于维持经济 的独立性与国民经济的稳定发展。
2、技术进步的类型
(1)狭义:即硬技术的发展和提高。 ①改造就设备,应用新设备 ②改进旧工艺,应用新工艺 ③采用新能源和新材料 ④提高老产品的质量和性能 ⑤降低各种生产消耗 ⑥提高劳动者技能 (2)广义:包括软、硬技术在内的整个科学技术的进步。 ①生产要素质量的变化 ②劳动者知识经验的积累和技能的提高 ③资源重新配置和合理应用 ④提高规模经济 ⑤政策的影响 ⑥管理水平的提高 ⑦提高资金利用效率。
为区域劳动力提供了更多、更广的就业机会和发展空间。
二、区域科技条件评价
(一)科技人力资源 • 定义:指实际从事或有潜力从事系统性科学和技术知识的产生、
发展、传播和应用活动的人力资源,包括实际从事科技活动和可
能从事科技活动的劳动力。 • 鉴别方式: 1、按职业,反映了科技人力资源实际投入水平和社会经济发展 对科技人力的现实需求;
第四章
区域发展的技术支持分析
第一节 技术条件与区域发展 第二节 区域发展的技术支持
第一节 技术条件与
1、技术进步的概念 技术进步是指科学技术通过对客观世界认识的扩大与
深化来改造自然,使之更好地满足人类社会的物质和精神需 求所取得的进化与革命。 技术进步包含着两个不可分割的含义: 一是技术本身的变革、发展; 二是技术发展对经济增长产生的作用。
国际技术转移的新特点
(1)国际技术转移的速度加快,规模越来越大,领域不断拓宽,已由梯度式 转移发展到跳跃式转移。 (2)国际技术转移发展不平衡,世界技术市场的分布十分集中。 (3)国际技术转移的结构正在升级,包括知识形态技术和技能形态型技术两 大类别的软技术转移,以及人才引进和技术培训日益成为技术转移的主要形式。 (4)技术来源的多极化趋势加强,国际技术转移由单向性向双向性发展。 (5)技术转移已成为推动经济发展的重要动力,高技术产品成为世界贸易发 展的主导力量。 (6) 科学技术国际化,国际科技合作与交流不断加强,从数量和质量上都已 进入新的发展阶段。 (7)国际技术转移中的保护主义更加强烈。各国对高技术的国际转移实行保 护措施,严格控制先进技术外流。 (8)技术转移受到愈来愈多的法规、法律的管制,知识产权制度的国际准则 逐步完善、趋向成熟,产权对象日臻完备、范围不断扩大,产权保护趋向广泛、 严格和国际化。 (9)各国政府对技术转移的干预比对普通商品贸易的干预程度更大。 (10)人才短缺严重,人才外流己经成为一种普遍现象。
(三)技术扩散模型
1、S形曲线——已采纳新技术的潜在使用者占所有潜在使用 者的比例随时间的推移会呈现出S型曲线变化。
• 开始——缓慢传播; • 中期——快速增长; • 成熟期——增长减慢。
技术扩散的S型曲线
2.传染模型
假设:限制扩散的主要理论是信息,通过研究技术信息的传播 来研究技术扩散的时间路径。 分类: 外部影响模型:将技术扩散完全归因于系统外部因素。 内部影响模型:将技术扩散完全归因于原有用户群内部信息传播
及运用这些知识去创新的应用而进行的系统的创造性活动,包括
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实验开发等三类活动。 • R&D活动人员是科技人力资源中最为重要的指标,特别是其中 R&D科学家与工程师数量。
(二)研究与发展经费(R&D经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