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道路系统
1.城市道路交通系统与城市的关系
城市交通系统是城市型体建设空间系统的一个组成成分。
交通与运输是密切联系的,运输应有一定空间渠道流通,用交通工具才产生了交通。
所以首先是运输系统的结构可以影响城市建筑系统的整体布局,因此,首先研究运输,进而研究交通。
交通是一个动态体系,关系到城市的经济效应,社会效应以及生态作用。
2.布置城市道路系统的基本要求(总体规划、详细
规划多城市道路系统的影响?)
a. 在合理的城市用地功能组织基础上要有一个完整的系统;
①城市中的各个组成部分市通过城市道路构成一个互相协调有机联系的整体,所以道路系统应以合理的城市用地功能组织为前提,进行城市用地功能组织的过程中,应充分考虑交通的要求。
所以两者紧密结合才能的道较完善的方案。
②城市道理系统不是消极的适应城市的总体布局,而是积极配合对城市总体规划布局提出具体意见。
做出相互协调、有机联系,使整个城市具体布局建立在科学合理的基础上。
③现代城市道路必须满足交通方便、安全、快速,也要满足清洁、安静、生动、美观,因此要做到道路功能清楚,系统分明,组织城一个合理的交通网。
④城市用地安功能布局时,要求形成各部分交通系统及全市性交通系统;
⑤城市总体布局中要尽量使交通能够均衡分布;
⑥城市道路系统要求要有一定的干道网密布;
b. 区分不同功能的道路性质;
c. 充分利用地形减少工程量;
d. 要考虑城市环境和城市面貌的要求;
e. 要满足敷设各种管线及与人防工程相结合的要求;
f. 要考虑远期的发展;
3.城市道路为何要形成系统
交通运输与城市的生产生活有着紧密的联系,交通运输的发展能促进生产和城市发展。
城市生产生活的发展也为交通运输的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而且城市的道路交通与城市经济、社会、生态等方面效益的发挥也是紧密相关的。
a)从城市的角度将城市道路应当形成系统;
城市中各个组成分是通过城市道路构成一个相互协调有机联系的整体,道路是城市的骨架;
道路形成系统市城市用地风能组织合理化的前提,有句俗语“条条大路通罗马”
说的就是古罗马发达的道路系统;
b)从道路本身来讲也要形成系统
i.只有形成系统才能发挥出最大的成体效益。
ii.城市是融汇多种类型交通的统一体,如果不加以规划使之形成系统,会造成混乱不堪的局面,所以在考虑交通运输组织市要 1. 合理的布局城市的人流吸引
点从而影响,从而影响部分设施的布置;2. 引开过境交通;3. 交通分流
4. 组织立体交通。
如此从系统的交通出发发挥城市道路的最大组织能力。
4.城市道路与过境公路异同点
1.城市道路
城市道路是指在城市范围内具有一定技术条件和设施的道路。
根据道路在城市道路系统中的地位、作用、交通功能以及对沿线建筑物的服务功能,我国目前将城市道路分为四类:快速路、主干路、次干路及支路。
其中:
快速路在特大城市或大城市中设置,是用中央分隔带将上,下行车辆分开,供汽车专用的快速干路,主要联系市区各主要地区、市区和主要的近郊区、卫星城镇、联系主要的对外出路,负担城市主要客、货运交通,有较高车速和大的通行能力。
主干路是城市道路网的骨架,联系城市的主要工业区、住宅区、港口、机场和车站等客货运中心,承担着城市主要交通任务的交通干道。
主干路沿线两侧不宜修建过多的行人和车辆入口,否则会降低车速。
次干路为市区内普通的交通干路,配合主干路组成城市干道网,起联系各部分和集散作用,分担主干路的交通负荷。
次干路兼有服务功能,允许两侧布置吸引人流的公共建筑,并应设停车场。
支路是次干路与街坊路的连接线,为解决局部地区的交通而设置,以服务功能为主。
部分主要支路可设公共交通线路或自行车专用道,支路上不宜有过境交通。
根据国家《城市规划定额指标暂行规定》的有关规定,道路还可划分为四级,如表所示:
表道路四级划分表
项目级别设计车速(km/h) 双向机动车道数(条) 机动车道宽度(m) 道路总宽(m) 分隔带设置一级60~80 >=4 3.75 40~70 (必须设) 二级40~60 >=4 3.5 30~60 (应设) 三级30~40 >=2 3.5 20~40 (可设) 四级30 >=2 3.5 16~30 (不设)
2.过境公路
城市过境交通流是不以本城市为目的,只是通过该城市的交通流。
因这种交通的起迄点不在本城市内,在通过城市时,应尽可能不穿过该市中心区,通常以环状道路结合交通管制绕行。
无法绕行时,有时用地下或高架道路穿过市中心区。
过境公路在一定程度上起到疏散过境交通流的作用。
3.异同点
作用与服务对象不同:城市道路主要用于城市内部的交通,连接城市各个地区,以保证构筑方便完整的城市交通体系。
过境公路主要用于不需要在城市停留的过境车辆迅速,便捷的通过城市,避免于城市道路重合,以避开过量的交通拥挤。
分级与限速
设计要求不同:城市道路交通规划应以市区内的交通规划为主,处理好市际交通与市内交通的衔接、市域范围内的城镇城镇与中心城市的交通联系。
必须以城市总体规划为基础,满足土地使用对规划的需求,发挥城市道路交通对土地开发强度的促进和制约作用。
应包括城市道路交通发展战略规划和城市道路交通综合网络规划两个组成部分。
在过境公路的规划设计中,要遵循可达性的要求,过境公路的设计,不应穿越城市的中心区,应在规划中城市的边缘通过,用互通式立交的形式连接城市的中心区,并在城市的周边形成环路与干线公路相连接,分流城市中心区域的交通量,以便快捷、安全地出入城市的中心区或通过该城市。
5.城市道路在城市道路系统布局结构中的对其功能
性质和技术等级如何进行区分
a)城市道路的性质
城市道路是城市中组织生产、安排生活所必需的车辆、行人交通往来的道路;是连接城市各个组成部分:包括市中心、工业区、生活居住区、对外交通枢纽以及文化教育、风景浏览、体育活动场所等,并与郊区公路相贯通的交通纽带。
城市道路的作用
城市道路是组织城市交通运输的基础。
城市道路是城市的主要基础设施之一,是市区范围内人工建筑的交通路线,主要作用在于安全、迅速、舒适地通行车辆和行人,为城市工业产生与居民生活服务。
同时,城市道路也是布置城市公用事业地上、地下管线设施,街道绿化,组织沿街建筑和划分街坊的基础,并为城市公用设施提供容纳空间。
城市道路用地是在城市总体规划中所确定的道路规划红线之间的用地部分,是道路规划红线与城市建筑用地,生产用地,以及其他用地的分界控制线。
因此,城市道路是城市市政设施的重要组成部分。
b)按交通性质区分不同功能的道路
按客货流不同特性、交通工具不同性能、交通速度差异进行分流,将道路区分不同功能已为世界各国所广泛采用。
我国城市道路交通正处于发展的阶段,在规划中,除大城市设有快速道外,大部分城市的道路都按三级划分,采取下述规划指标:1.主干道(全市性干道),主要联系城市中的主要工矿企业,主要交通枢纽和全市性公共场所等,为城市主要客货运输路线,一般红线宽度30-45m。
2.次干道(区干道),为联系主要道路之间的辅助交通路线,一般红线宽度为25-40m。
3.支路(街坊道路),是各街坊之间的联系道路,一般红线宽度为12-15m左右。
除上述分级外,为了明确城市道路的性质、区分不同的功能,道路系统应该分为交通性道路和生活性道路两大类,并结合具体城市的用地情况组成各自道路系统。
交通性道路是用来解决城市中各用地分区之间的交通联系以及与城市对外交通枢纽之间的联系。
生活性道路主要解决城市各分区内部的生产和生活活动的需要。
6.公交优先
公共交通的类型和特征
●城市公共交通系统由轨道交通、公共汽(电)车和准公共交通(小公共汽车、出租车和
小客车)组成。
●公共汽车、无轨电车、有轨电车各有利弊,且公共交通工具有新的发展。
●考核公共交通服务质量的四个方面
●迅速——缩短行车间隔,建立公交专用道
●准点——判断公共交通运营好坏的主要标志
●方便——合理布线,提高覆盖率
●舒适——改善候车和换乘条件
7.现代城市交通的特征有哪些
现代城市交通的特点与发展规律
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