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交通与道路系统 (1)
二 城市主要对外交通设施布局之3:港口
港口概述 概念: 水上运输和水陆联运的枢纽 规模:吞吐量 组成: 进港航道 港 口 类型: 停泊区 港 口 的 组 成
水 域 港池 岸线长度 码头线 码头建筑
港 口 陆 域
二 城市主要对外交通设施布局之3:港口
内 河 港 海 港 河港(汉口,重庆) 运河港(扬州) 湖港 水库港 海岸港(海口,旅顺) 河口港(上海)
区附近,不可远离城市。
何为编组站?
是铁路网上 集中办理大 量货物列车 到达、解体、 编组出发、 直通和其它 列车作业, 并为此设有 比较完善的 调车作业的 车站。
郑 州 北 编 组 站
二 城市主要对外交通设施布局之 1:铁路
铁路枢纽与城市的关系
概 念:
在铁路网的交汇点或终端地区,由各种铁路 线路、专业车站以及其他为运输服务的有关 设备组成的总体,称为铁路枢纽。
干道网密度:每平方公里城市用地面积内平均 所 具有的干道长度。
方便 安全 快速 清洁 宁静 生动 美观
居住
仓库
工作 铁路 站场 码头
商业 文娱
市级 商业
市级 文娱
机场
工作 居住
工业区
风景区 疗养区 公园
居住 商业 文娱
工作
分区内交通 全市性交通
一 城市道路系统布置的基本要求
(二)按交通性质区分不同功能的道路
按地位
快速路(大城市) 主干路(全市性干道, 30~45m ) 次干路(区干道25~40m ) 支路(街坊道路12~15m )
生活性道路系统(分区内部交通) 按功能 交通性道路系统(全市性交通)
功能 分类 交通性 道路 行车 速度 快 车辆 数量 多 交通 性质 货运 为主 车道 宽度 宽 行人 数量 少 两旁布置 要求 避免布置吸引 大量人流的建筑
按运输方式
按输送对象
按组织形式
公共交通 个体交通
四 现代交通发展趋向的特征
交通工具的高速、大型、远程化 不同交通运输方式的结合 城市内外交通的延续与相互渗透 城市干道系统、街道系统、步行系统分离 城市交通组织的立体化 城市综合交通枢纽的组织
五 城市交通与城市规划布局的关系
道路横断面形式 一块板 两块板 三块板
城市道路横断面组成
路幅宽度
(1)机动车道 宽度=车道数×一条车道宽度 一条车道的宽度3.5米左右
(2)非机动车道 (3)人行道宽度
4.5 ~ 8m 主要生活性道路 6m 次要生活性道路及主要交通干道 次要交通干道 2m
3 ~ 4m
道路横断面形式之一:一块板
道路横断面形式之一:三块板
三块 板:由2条分隔带分隔机动车与非机动车流
优点: 解决了机动车、非机动车相互干扰
道路宽,易于绿化布置、地下管线敷设 易于远近结合,分期修建 缺点:占地大,工程费用高 适宜:路幅宽度较大,机动车交通量大,非机动车多, 车速要求高的主要交通干道
(三)城市道路规划指标 《城市道路交通规划设计规范》 (四)城市道路交叉口 (五)城市广场
概念: 位置: 303页图7-3-10
编组站
编组站是铁路枢纽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位置应改 便于集纳车辆。由于占地大、影响城市交通,昼 夜不停作业,对环境有较大污染和干扰,应布局 在郊区。
路网性编组站:大部分为中专车流,布置在郊区 区域性编组站:兼为地方服务,接近工业和仓库区 地方性编组站:主要为城市服务,设在车辆集结地
城市对外交通设施与用地布局
一 城市对外交通概述
概念:以城市为基点与外部空间联系的交通 方式:铁路、公路、水路、航空、管道 布局基本原则
确保城市人流、物流通畅 减少对城市干扰 与城市布局形式相协调 与城市内部路网相衔接
二 主要对外交通设施布局
各种对外交通运输方式的特点
速度 运输量 大 小 大 小 大 受气候影 响否 否 否 是 是 否 投资 多 少 少 多 较多 适用范围 中长途 中、短途 中、长途大宗货物 长途客运、小批货运 液、气、散装 大宗连续运输
混合式:
结合城市街道系统现状、城市用地条件 将方格网、环形放射道路相结合 特点:扬长避短,集中多种路网的优点 是目前大中城市常采用的道路形式
混合式干道系统——北京
城市道路系统规划
二 道路系统组织及道路横断面确定
(二)道路宽度及横断面确定
道路宽度 路幅宽度:道路红线之间的宽度 道路宽度:车行道和人行道的宽度
生活性 道路
慢
少
客运 为主
稍窄
多
为生活服务的 公共建筑停车场
一 城市道路系统布置的基本要求
(三)充分利用地形,减少工程量 纽约郎伯德街
确定道路 走向、宽 度时,要 注意节约 用地和投 资,迎合 地形,减 少土方工 程量。
城市道路系统规划
一 城市道路系统布置的基本要求
(四)考虑城市环境和城市面貌要求
布置形式:
一站枢纽 十字枢纽 三角形枢纽 顺列式枢纽 环形枢纽 尽端式枢纽
二 城市主要对外交通设施布局之2:公路
公路在城市中的布置:
公路与城市的联结方式
1. 2. 3. 4. 5. 6. 公路从城市外围通过 公路远离城镇 公路与市中心区相切 外环路 多条环路 结合功能分区
二 城市主要对外交通设施布局之4:航空港
位置选择
净空限制要求 噪音干扰影响 用地条件 通讯导航要求 气象条件 生态学影响 在地区中的位置关系 公共设施条件
航空港与城市交通的联系
航空港的组成
以到发为主的综合性货站,伸入市区 专业性货站,市区外围 中转货运业务为主的货站,郊区 危险品或有碍卫生的货运站,郊区,设防护带
与城市货运干道联系 与编组站之间有便捷的联系 利用城市地形、地貌,留有发展余地
二 城市主要对外交通设施布局之1 :铁路
铁路站场数量的确定和位置的选择 4 编组站
第15章 城市交通与道路系统
城市交通与城市总体布局 城市道路系统规划 城市对外交通设施与用地布局 城市交通的综合规划
城市交通与城市总体布局
一 城市与城市交通发展的关系
城市交通与城市同步形成 城市形成必包含交通因素(外部交通、 内部交通) 两者相辅相成,互动发展
二 现代交通发展的四个阶段
(一)对城市形成和发展的影响
交通是城市形成和发展的重要条件, 是构成城市的主要物质要素。城市 大多位于水陆交通枢纽。
(二)对城市规模的影响
交通条件影响工业的性质与生产规模; 城市贸易、旅游活动需交通条件保障; 交通枢纽作为城市组成部分,直接影响 城市的人口与用地规模
(三)对城市布局的影响
运输设备位置影响城市其他组成部分的布局 车站码头等的位置影响城市干道走向 对外交通用地布置影响城市发展方向与布局 城市面貌的反映,城市主要景观的代表 道路系统是城市骨架,影响城市的用地布置
前方作业区
仓库后方区 生产辅助 建筑物 港口作业区宽度
仓库区
港口作业区布置:
客运码头 集装箱码头 多尘、有气味、污染货物作业区 油码头 木材码头
第一章 第二章 秦皇岛港总体规划: 第一节 第二节 第三章 第一节 第二节 第四章 第一节 第二节 第三节 第五章 第一节 第二节 第三节 第六章 第一节 第二节 第三节 第四节 第七章 第一节
产业革命初期,以水运为主 19世纪40年代后,以铁路运输为主 二战后,汽车、航空和管道运输的发展 发展综合运输
三 现代交通的构成
现 代 城 市 交 通 构 成
按空间分布
城市对外的市际与城乡间交通
城市范围内的市区与市郊间的交通
轨道交通 机动车交通 道路交通 非机动车交通 水上交通 步行交通 空中交通 管道运输 电梯传送带 客运交通 货运交通
地理位置、自然条件、现状及评价 港口吞吐量发展水平预测 经济腹地 港口吞吐量发展预测 秦皇岛港性质和功能 秦皇岛港的性质 秦皇岛港应具备的主要功能 到港船型预测 到港船舶现状 国际航运市场发展趋势分析 到港船型预测 港口岸线利用规划 规划原则 岸线资源评价 港口岸线利用规划 港口总体布局规划 规划原则 港口功能调整 主要港区陆域规划 水域布局规划 配套设施规划 集疏运规划
适于:大城市
主干道
放射性道路:担负对外
交通联系
环形道路:担负各区内
部的交通
次干道
自由式——重庆市道路网
自由式干道系统——重庆市
自由式干道系统
优点:a 适应范围广 b 减少建设投资 c 丰富城市景观
缺点:a 路线弯曲,方向多变 b 形成不规则的街坊 c 影响建筑物、管线工程布置
适于:地形复杂的山地丘陵城市
中小城市,布置在城市边缘 大城市,布置在城市中心区的边缘 特大、超大城市,多个分散布置在距市中心4~8km
石 家 庄 火 车 站
北 京 西 客 站
上海南站
杭 州 火 车 站
苏州站
京都火车站
二 城市主要对外交通设施布局之1 :铁路
铁路站场数量的确定和位置的选择 3 货运站
数量: 小城市1个,大城市多个 位置:302页图7-3-8 货运站 按其性质分设于服务区内
方格网式
主干道
次干道
优点:a 街坊排列比较整齐
b 车流分布均匀 c 有较大的灵活性 缺点:a 主次干道分工不够明确 b 对角线方向的交通不便。 适于:地形平坦,交通量不大的城市
环形放射式
优点:a 使市中心与各区之间交通联系便捷 b 环形干道可将交通均匀分散到各区 c 易于结合自然地形和道路现状 缺点:a 易造成城市中心区交通繁忙 b 房屋朝向不易处理
二 城市主要对外交通设施布局之2:公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