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看流水坐看云历代禅诗鉴赏(十五)行看流水坐看云历代禅诗鉴赏【十五】辽金元明清及近代(1)赠天纪☆圆至拈笔诗成首首新,兴来豪叫欲攀云。
难医最是狂吟病,我恰才痊又到君。
☆圆至(1256—1298)元僧,字牧潜,号天隐。
尝遍历荆襄吴越诸地,后居建昌之能仁寺。
精研禅理,且阅书无数;工于古文,诗亦清婉,与本诚(觉隐)、大欣(笑隐)以诗自豪相颉颃,并称“三隐”,为当时三位最著名的诗僧。
著有《牧潜集》七卷及《唐诗说》。
【赏析】这是一首诗兴豪狂的赠友诗。
天纪是诗僧的诗友兼僧友,工诗善答,隐居山中,超尘脱俗。
这首赠诗,将两位诗友间令人开怀又令人钦羡的狂吟病,表现得一览无遗,也将诗友间亲密自在的浓情,表现得如火如荼。
信笔拈来皆妙品,说明诗人灵感不绝,立意常新;兴来豪叫欲拿云,说明诗人并非苦吟深酌,而是依兴而发,豪气干天,气势如虹。
诗人自嘲这是一种狂吟病,最难收拾的是一方才罢一方又起,此起彼伏,永无绝期。
首二句诗意张扬,尾二句似转折抑落,而张扬更甚。
起承转合,自得其妙,实为佳构。
晓过西湖☆圆至水光山色四无人,清晓谁看第一春?红日渐高弦管动,半湖烟雾是游尘。
【赏析】衲子较常人本别具一格,其描写胜景西湖的诗作自然不同凡响,气色高华。
清晓时分,平湖薄雾初起,四下阒无人迹,是一幅最自然本色的湖光山色,这才是大自然的本来面目。
这是西湖一天中最美丽的景色,这样清新悦人的景色,谁有幸第一眼亲睹芳泽?自然是心与大自然相契的僧家了。
西湖景色在常人眼中有“浓妆淡抹总相宜”之妩媚,有“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之旖旎,有“叠爝清嘉,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之妖艳。
但是作为无一丝挂牵,无一点尘缘的出家人,则喜爱的是西湖的清旷与幽明,此处再举一诗无妨。
元僧梵琦(1296—1370)作有《晓过西湖》为:“船上见月如可呼,爱之且复留斯须。
青山倒影水连郭,白藕作花香满湖。
仙林寺远钟已动,灵隐塔高灯欲无。
西风吹人不得寐,坐听鱼蟹翻菰蒲。
”描绘的是秋晨的西湖的清旷秀丽,风格疏朗质朴,写景淡雅清幽,同样饱具释子气度。
江亭晚秋☆本诚独倚清江秋思长,晚潮初上水亭凉。
海门风起双峦暝,一抹银花涌夕阳。
☆本诚(生卒年不详)字觉隐,自称辅成山人、大同山翁、凝始子等。
品局高洁,诗书画三绝。
草书得怀素法,画以写石、茭蒲、溪鸟为妙,诗共“三隐”之名。
性喜山水,著有《凝始子集》。
【赏析】这是一首诗中有画、风华俊逸的写景佳作。
诗歌描写的是诗人在秋暮之所见,抒发的是绵长的秋思,舒展的是与自然水乳交融的情怀。
首二句写晚潮初上时的清江景色,突出一个“凉”字,抒发的是释子的幽怀与心如止水的心境。
尾二句挥椽立笔,大书江上夕阳之壮美:在暮色四合的时分,海风渐渐地强劲,但见清澄的秋江碧水翻着晶莹的浪花,捧着一轮金灿灿的夕阳,在远方的地平线翻腾浮跃。
这是何等美丽的秋暮,此景中人,抱持的是何等怡人的心境,亦自不待言了。
兰☆宋无分向湘山伴野蒿,偶并香草入离骚。
清名悔出群芳上,不入离骚更自高。
☆宋无(1260—1340)字子虚,自称吴逸士。
苏州人,举秀才,以奉亲辞,终身不仕。
淡泊清寒,视富贵如浮云。
“游方遐览”、“谷隐岩栖”,时与名僧往来。
呕心诗作,著有《翠寒集》、《霭乃集》及《寒斋冷语》等。
其诗浓丽缜密而不艳,含郁静婉而不怨。
风格雅淡,句新意长,为元诗中的大家。
【赏析】这是一首立意新颖、气高傲世的咏兰诗,同时也是这位“有心依涧壑,无意谒王公”的傲世才子的心灵写照。
本来天公就是分到湘地的野山之中与蒿草为伍的,所谓不容荆棘不成兰;不料文人骚客多情,屈原引为知己,不经意间常将它与香草相提并论,让本自清雅的名节与群芳比高争低,最叫人后悔的是高出群芳之上。
要是不入《离骚》,只在深山,摆脱虚名,该有多好!在超尘脱俗者眼中、笔下,无论是深谷幽兰,还是方塘荷莲;不论是清幽野梅,还是琅玕修竹,更不谈那灼灼桃花、牡丹芍药,凡是稍有灵性者,皆可通灵犀,会心语,托幽情。
试看下面几首小诗:元代一位无名僧人的《池荷》写得高卓冷凛,自成一趣:“红藕花多映碧阑,秋风才起易凋残。
池塘一段荣枯事,都被沙鸥冷眼看。
”明僧隆渊的《咏庭前牡丹》,禅韵跃然纸间:“自入空门不染尘,翻嫌富贵俗花神。
魏姚黄紫今何在,不及禅房别一春。
”想那花神若想不俗,除非悟得万缘皆空。
神若如此,人其奈何?!明末僧人道衡《知非吟》,也是一首标格别具的题兰佳作:“移兰近竹边,竹与兰争光。
竹影日渐薄,兰叶亦萎黄。
物以类相合,胡为反相伤?我今抱兰去,永保深林香。
”这位抱兰独去的僧人的品格,仿佛历现于眼前。
清僧行溗有诗《枯干开梅》曰:“谁种窗前腊月梅,霜姿铁干一枝开。
百花与我无交涉,独许寒香到枕来。
”好一枝霜姿铁干的枯梅,好一个独许寒香的清僧,梅僧之情,自然难与百花交涉了。
清僧际智的《咏新竹》则迥脱清冷,气势冲天:“此君志欲擎天碧,耸出云头高百尺。
只恐年深化作龙,一朝飞去不留迹。
”清人吴镇的《写菜》则极尽淡泊之意:“菜叶阑干长,花开黄金细。
直须咬到根,方识澹中味。
”读唐僧诗☆马臻高僧吟兴苦,吹万各秋声。
着物鬼难测,为容人尽惊。
力回千古意,气逼五言城。
输与无心者,轻轻道得成。
☆马臻(生卒年不详)字志道,号虚中,钱塘人。
元代诗人,曾为道士,后隐居西湖,结交高士。
他能诗善画,诗韵清远,深受仇远(1247—1326)推崇;画长于花鸟山水,时人黄石翁称“诗未尽兴,溢为丹青,点缀精妍,诗意故在”。
著有《霞外诗集》十卷。
【赏析】一位自谓“悟来灵澈心多懒,老去维摩病渐频”(《伤存此山号性常子》)的隐居高士,想不到对唐僧的诗作有如此高妙的见解。
首联写唐代僧人们乐于苦吟,素恋秋声;颔联写唐代诗僧们在拟物状态等刻画、雕琢上的高妙;颈联写僧诗的气势与力度,直达古意,力逼五言城。
前六句,肯定了唐僧诗的成就。
尾联急转直下,直指唐僧诗在意境、神韵上的阙如:少无心之作,多苦吟之章,妙手偶得者寥寥无几!其实,岂止唐僧诗如此,诗史如此,万事皆如此!这一无心之境,那“不着一字,尽得风流”的高逸空灵之空境,实是诗歌的至境,也是人生的至境!读诗如此感慨,观城又有何喟叹?元人元准的一首《石头城》,高度浓缩了历史的风云与兴衰:“霸业回头一笑空,山河千古送英雄。
眼前几许兴亡事,尽在淮河落照中。
”虚中的《竹窗》一诗,描绘了一幅清明闲静的秋窗煮茶图:“竹窗西日晚来明,桂子香中鹤梦清。
侍立小童闲不动,萧萧石鼎煮茶声。
”而《送僧还天目》一诗,则体现“不着一字,尽得风流”的极境:“瓶锡乱峰西,藤萝昼掩扉。
山藏翠微寺,僧向白云归。
梵寂风沉磬,禅深雪到衣。
想曾行道处,猿鸟共亡机。
”天目山☆明本一山未尽一山登,百里全无一里平。
疑是老僧遥指处,只堪图画不堪行。
☆明本(1263—1323)号中峰,为一代临济宗名僧高峰原妙(1238—1295)的得意弟子,被尊师评为“竿上林新篁”。
元仁宗时赐号“佛慈圆照广慧禅师”,宣政院屡请不就。
他常年草栖浪宿,随处结庵,徒众广布。
元末山水画四家之一的一代才子倪瓒(1301—1374)曾颂他“东南唱道据禅林”、“善矣不尘仍不染,美哉如玉复如金”。
著有《山房夜话》、《天日中峰和尚言语广录》三十卷和《天目明本禅师杂录》三卷等。
【赏析】这是一首对诗僧久居之深山的赞颂。
天目山即位于浙江杭州西北的名山。
首二句说明天目山重峦叠嶂,崎岖险峻,三个“一”字,极尽铺陈,一唱三叠,描绘出万山齐喑、逶迤绵延的宽阔山景,仿佛“正入万山圈子里,一山放出一山拦”(宋·杨万里)的连绵不绝。
而老僧明本的庵室,便在那万山深处。
这位自宋以来少见的坐禅高僧,二八时中,脚不履地,肘不侧席,不行不卧,自然是明白那遥指处的妙处,幡然领悟“只堪图画不堪行”处的清幽,这正是诗人题写天日山一诗的本意:最险峻遥远的山中,便是衲子最好的修行坐禅之所。
雪☆明本冻云四合野漫漫,谁解当机作水看。
只为皮中花未瞥,启窗犹看玉琅玕。
【赏析】这是一首独具风韵的题雪诗。
首句题写雪景,烘托宇宙的广茫与辽阔;在如此天地间,雪花自云间飘落,多少人站在窗前,欣赏着银装素裹,欣赏着玉树琼枝。
有谁在此一瞬间,由雪花生发开去,思索过生命的大意么?若有谁能临机直悟,把它当做镜月水花,去追寻生命循环往复的规律,则可谓是大觉者!思母☆与恭霜陨芦花泪湿衣,白头无复倚柴扉。
去年五月黄梅雨,曾典袈裟粜米归。
☆与恭(生卒年不详)一作允恭,字行己,号懒禅,浙江上虞人。
时有诗名,与时士赵孟頫相善。
【赏析】这是一首饱蘸生活气息,充满真情实感的思母诗。
首句点明时节,渲染思情:霜打芦花,往日那一片片白茫茫的秋日生机欲舍难舍,令他想起了母亲的白发,想起了母亲的故去,不由潸潸泪下。
在他的脑海中,浮现出去年五月归家省亲时的情景:那是一个阴雨连绵的季节,僧人典当了法衣,买了些粗米拿回家侍奉娘亲,而白头的娘亲就是在柴门边盼望着儿子的归来……诗如一帧发黄的老照片,一首低回沉婉的曲子,响着余韵,久萦心间。
自古有道:“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身在清贫之中的僧人,同是人子,也一样有思母之心、报恩之念,“恩则孝养父母”(《坛经》)乃人伦大事,只不过更为超尘脱俗,且视各人因缘而行。
“弃恩入无为”,“与娘斋得一员僧”,才是真正的对父母养育之恩的报答。
正如元僧中峰明本的《警孝偈》所言:“流转三界中,恩爱不能舍。
弃恩入无为,真实报恩者。
”而元僧明和尚的《母生日》更是直抒胸臆:“今朝是我娘生日,剔起佛前长命灯。
白米自饮还自吃,与娘斋得一员僧。
”清僧智朗有诗《归省母墓二首》,写得凄婉动人:“风木惊心二十年,偷生只为学金仙。
谁知杖锡归来日,荒草丛中化纸钱。
蓬鬓荆钗苎布裙,夕阳影里泪纷纷。
趋前欲讯重泉恨,吹过西风一片云。
”近代高僧八指头陀敬安的《清明伤怀》,亦饱诉孝心亲情:“最苦清明三月天,故乡心事倍凄然。
不知故里双亲墓,又是何人挂纸钱。
”有此一认识,我们不妨再浏览一下僧家回家省亲的诗句,体味其间饱蕴的禅趣空理:宋僧藏叟善珍的《送僧省亲》诗为:“衲衣换得彩衣斑,佛国宣传及第还。
母问子供何职事?空王殿上翰林官。
”全诗情趣盎然,赞颂了“佛国及第”的了悟,成佛成祖的超脱。
这难道不是对父母最好的报答,不是真正的衣锦还乡么?宋僧虚堂智愚的《送僧省亲》一诗为:“白头八十双亲在,日望南方应断肠。
一见掀眉呈旧面,莫言无物献尊堂。
”扬眉吐气地与长久思念你的八十高龄的双亲相聚,将“无”奉献给高堂吧!这可是人世间最可尊贵的道啊!元僧楚石梵琦的《送僧省亲》诗为:“空花要觅生时蒂,阳焰须寻起处波。
不是出家恩爱重,梦魂偏在故乡多。
”饮水思源,归乡省亲,乃人子的本分,衲子又何尝例外!其实,出家人的儿女情更长,恩爱感更重,何出此言?因为他们夜夜梦乡关。
那父母未生之前的所在,那精神的家园,不正是释子的理想之国么?省亲也罢,思亲也罢,那一份天生自然之情,亦是永恒的禅性的体现。
题裁缝☆清珙手携刀尺走诸方,线去针来日日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