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看流水坐看云历代禅诗鉴赏(三)行看流水坐看云历代禅诗鉴赏【三】隋唐五代时期【2】终南望余雪祖咏终南阴岭秀,积雪浮云端。
林表明霁色,城中增暮寒。
祖咏(699—7467)洛阳人。
玄宗开元十二年(724)进士,一生仕途坎坷。
晚年隐居汝水边,以渔樵自终。
与王维友善,属诗唱和。
诗歌多写景状物,描绘隐居生活的闲适,亦有少量写立功壮志之作。
《全唐诗》仅存其诗一首。
【赏析】这是一首世所公认的描写雪景的佳作。
据传此诗是诗人考举应试时而作。
他并没有按要求写十二句的五言律诗,而是写了四句即称“意尽”而交卷。
本诗的前三句写望中所见,却见得不俗,亦绘得不凡。
北岭秀丽全在它的余雪皑皑,仿佛浮在云端;更无奈那一抹斜阳,使久雨新晴后的林表,更为明丽,实在令人眼清心净;末句写望中所感:斜暮余雪,寒光闪耀,令人徒添寒意。
“秀”字用得简洁,“浮”字用得生动,“明”字透出灵秀,“寒”字暗诉心曲。
一个“寒”字,正所谓“好将寥落意,指点到人间”(明僧大健《见远山残雪》),暗示他归隐山林、结交僧友,“寥寥人境外,闲坐听春禽”(《苏氏别业》),“却回山寺路,闻打暮天钟”(贾岛《雪晴晚望》)的将来。
示法诗希迁从来共住不知名,任运相将只么行。
自古上贤犹不识,造次凡流岂能明?希迁(700-790)石头希迁,俗姓陈,广东高要人。
年轻时坚决反对乡民迷信与祭祀神鬼。
后往曹溪参谒慧能,慧能西逝后师事青原行思而悟玄旨。
后住持南岳衡山,结庵石台,世称石头和尚,与江西的马祖道一并称当世两大禅匠。
著作有《参同契》、《草庵歌》各一篇。
名徒有药山惟俨、天皇道悟、丹霞天然等21人。
圆寂后赐无际禅师。
【赏析】这是一首佛法哲理诗。
为赞扬药山惟俨禅师悟道而作。
有一天,药山端坐在石头上。
石头问他:“你在这里干什么?”“什么也不做。
”石头便说:“那么你这是闲坐了。
”药山答:“闲坐还是有为。
”石头便问:“你老是说不为不为,到底不为个什么?”药山答道:“这个不为,千圣也不识。
”石头知其颖悟,便做了这首诗赠给他。
这个上古圣贤都不识、千圣不明的不为到底是什么呢?它一直跟我们住在一起,为什么连圣贤都不能明白呢?这就是道,是佛性本体。
它可悟而不可知解,它既非知也非不知,既不有为也不无为,既然如此,便只有潜符冥行,随缘任运了。
鹿王维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
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
王维(701—761)后世称为“诗佛”。
字摩诘,号摩诘居士。
祖籍今山西祁县。
开元年间21岁时中进士,累官至给事中。
安禄山叛军陷长安时曾受职,乱后降为太子中允,后官至尚书右丞,故亦称王右丞。
晚年无心仕途,情怡山水,结庐辋川,长持斋戒,崇信佛禅,与道友“浮舟往来,弹琴赋诗,啸咏终日。
”(《旧唐书·王维传》)【赏析】王维是唐代著名山水诗人,是盛唐时期山水隐逸派的代表人物。
他隐居后所写的田园诗,表现了大自然的恬静之美,也饱含了禅宗的神韵。
诗中禅语惊人,禅趣盎然且禅理精深,可谓深谙佛家妙诣、禅宗“三昧”,后世人尊他为“诗佛”。
他还兼长音乐书画,其泼墨山水画自成一系,苏东坡称其“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这首诗是王维后期山水诗代表作即五绝祖诗《辋川集》中的第四首,表现了山中的静寂与幽暗,折射了诗人晚年特有的幽寂境界。
《辋川集》共有诗二十首,全是五绝,每一首均是一幅精美无比的绘画小品,以辋川风物反衬诗人的精神境界。
空山不见人,但是传过来人的声音,山本来是空寂的,人语过后更反衬出它的静寂;夕辉射入深林,照映在青苔上,看似有一线光亮与生气,实则反显幽暗、寂寥,因为夕辉即将消微,接下来将是漫长的幽暗。
通过短暂的有声写长久的静寂,短暂的有光衬托长久的幽暗,便是大画家、音乐家、大诗人王维特有的对声音与光线的敏锐观察与高超表现。
进入晚年的他,万事不关心,唯好将禅心一片与山之幽寂融汇为一体。
只写山水,不入禅语,不绘禅心,说是禅诗未免牵强;其实,这才是真正意义上的禅诗。
禅境要求不着痕迹,如羚羊挂角。
此诗无禅语而有禅境,堪称“以禅入诗”的上乘之作。
鸟鸣涧王维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
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
【赏析】这首诗是王维题友人居《皇甫岳云溪杂题五首》之一,通过鸟鸣涧中,反衬春涧之幽静。
心闲的人,才能察觉细微的桂花的下落,这空山静夜是如此静谧,又反过来使人心宁眼明,感触敏锐。
一切都沉浸在夜的宁静之中。
于是,当一轮皓月升起,给夜幕下的空谷洒下一片银辉时,连山鸟也惊觉起来,好像在怪明月打扰了它们的静境。
花落、月出,鸟惊、鸟鸣均是动,而正是这些动,更加突出了人闲、夜静、山空,通过高超的艺术手法,为我们展示了动中有静的静谧世界,同时亦体现了诗人禅心之幽静。
终南别业王维中岁颇好道,晚家南山陲。
兴来每独往,胜事空自知。
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
偶然值林叟,谈笑无还期。
【赏析】这是一首记述游历山水胜事、内心闲适自得的禅诗。
王维四十岁后,看穿仕途艰险,起超脱尘俗之心,遂于终南山的别墅过起了亦官亦隐、弃俗奉佛的生活。
在旖旎迷人的大自然中,兴至时则独游,若有所得,也不求人知,一己独享其乐。
此为首联与颔联之意,其中“独往”与“自知”极富禅趣。
颈联写诗人随意而行,走到哪里就算哪里,可是不知不觉,竟来到流水的尽头,于是索性坐下,看白云“无心以出岫。
”(陶渊明《归去来辞》)。
这里的一行、一到、一坐、一看的描写,诗人忘情山水、淡雅恬适的情怀,已栩栩如生、跃然纸上。
尾联写出游时偶然遇上一位林中高士,则谈笑风生,以至乐而忘返。
一个“偶然”与首联的“颇”字相对应,说明了心之诚挚与行之随兴;一则“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成为饱蕴化机之妙的千古佳句。
辛夷坞王维木末芙蓉花,山中发红萼。
涧户寂无人,纷纷开且落。
【赏析】这是一首“以禅入诗”的山水风物诗佳作。
在寂寞无人的辛夷坞中,在空旷的山涧里,璀璨绚丽的辛夷花绽开了蓓蕾,于是山中一片霞蔚云蒸,有如芙蓉出水;它纷纷绽开,又纷纷飘落,放也默默,落且无声,无生之喜,无灭之哀,简直淡泊、超脱到了极点。
这纷纷开落、得之自然又复归自然的辛夷花,不正是作者“任运自然”的心境的写照吗?这一空寂、宁静的心境,不正是佛性之外放么?难怪明人胡应麟读后,深感“身世两忘,万念皆寂。
”(《诗薮·内编》)竹里馆王维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
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赏析】这是《辋川集》中的又一首名诗。
此诗名在其用语遣句之平淡无奇,而其整体意境却至味高远。
光与影的组合,声与寂的调配,实为匠心独运。
独坐幽竹林中,弹琴复长啸,夜深入静,无人知晓,只有那知心明月,以清辉相伴,给人以“清幽绝俗”之感。
而在意境上,那月夜幽林是何等空明澄净,那弹琴长啸之人又是何等安然自得。
外境与内境泯然合一,共同营运出一种物我交融、“与万化冥合”(柳宗元《始得西山宴游记》)的空寂的境界,这一点正是禅意之所在,禅心之所现。
酬张少府王维晚年惟好静,万事不关心。
自顾无长策,空知返旧林。
松风吹解带,山月照弹琴。
君问穷通理,渔歌入浦深。
【赏析】这首诗是为赠友而作,却是一首表现禅者追求内心清净与自由的精神境界的诗。
王维生长在佛化家庭,其母笃信佛教,对他影响颇大,加上他成年任官后,结交名僧,佛学造诣亦十分深厚。
故而到了“自顾无长策”的晚年,不再挂心世事,唯求宁静之境。
因为早年与中年的仕途经历,尤其是张九龄被罢相、奸相李林甫独揽大权之后的朝政,令他理想破灭,独留下“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的名句而并无造就,所以要跳出是非圈子,唯有选择回到林下的归隐之途。
而在林中,一切令人多么舒心惬意。
诗人迎着松林吹来的清风解带敞怀,在山间明月的伴照下独坐弹琴。
这里只有怡人的松风、山月,不再有官场的黑暗与世事的纷扰,他的内心获得了平静,心灵得到了解脱。
所以当问他穷困与显达的道理时,他不会直接回答你,而是唱着渔歌,撑竿荡入河浦深处。
正是“此中有真意,欲辩已忘言。
”(陶渊明《饮酒》)。
这种以不答为答的方式,深有意义。
一则是禅宗不问西来意即所谓不立文字之印证,二则暗示你别问什么穷则隐、通则显的道理,快跟我一起去归隐吧!冬夜对雪忆胡居士家王维寒更传晓箭,清镜览衰颜。
隔牖风惊竹,开门雪满山。
洒空深巷静,积素广庭闲。
借问袁安舍,翛然尚闭关。
【赏析】这是一首雪夜思友诗。
胡居士为一介信佛而不出家的清寒之士。
全诗通过展现胡居士的形貌与节操,表达了自己固节守穷的清操亮节。
更鼓敲了一次又一次,几近拂晓时分,诗人仍辗转难眠,思念着友人。
失眠的静夜,听觉最为灵敏,但闻窗外风吹竹叶发出淅淅沥沥的响声。
清晨起来,对镜照衰颜,然后打开门扉,但见白雪满山。
哦,原来昨夜听到的不是风声,而是雪语。
“隔牖风惊竹,开门雪满山”句,前人称之为“象外句”,实为采用“通感”手法,即通过听觉、视觉、嗅觉、触觉、味觉等官能的交叉,以物比意,将不同类型的物象沟通起来,给人一种奇趣盎然的艺术美感。
在这白雪满山一片晶莹的琉璃世界里,在这白茫茫的清寒世界里,“为瑞还难得,居贫莫厌多。
”(齐己《对雪》),诗人对胡居士的思忆更深一层。
结语通过袁安卧雪而守贫的典故,表达了诗人对居士高凛节操的仰慕。
听蜀僧浚弹琴李白蜀僧抱绿绮,西下峨眉峰。
为我一挥手,如听万壑松。
客心洗流水,余响入霜钟。
不觉碧山暮,秋云暗几重。
李白(701-762)后世称为“诗仙”。
字太白,号青莲居士。
祖籍今甘肃秦安,出生于碑城(今吉尔吉斯斯坦国境内)。
“五岁诵六甲(道教典籍),十岁观百家(诸子百家)”,“十五好剑术”,25岁时仗剑远游,结识天下豪杰。
42岁时诏至长安为唐玄宗礼遇,供奉翰林,后遭谗请归。
安史之乱期间奋力报国。
晚年受累流放,困苦漂泊,病逝于安徽当涂。
李白是唐朝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他的诗想象丰富,构思奇谲,气势雄壮,风格豪迈、奔放,承前启后,推陈出新,是唐代诗歌艺术宝库中的精品妙构。
杜甫誉之为“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
【赏析】天府山水培育了诗人李白壮阔的情怀,亦为我们带来了无数“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般的清新自然的诗章。
本诗首二句写来自故乡的琴师抱琴下山,将这位乐师写得很有气派。
次二句写蜀僧弹琴,但见琴师一挥手,琴声便铿锵震耳,仿佛大自然中的万壑松风,令人革心洗面,心境焕然。
琴声止后,却余音袅袅,与薄暮的寺钟一起共鸣,将人带入无限渺远的虚空境界。
不知不觉,听琴会心之余,暮色四合,时间如逝!本诗用典精当,“挥手”、“洗流水”、“霜钟”均有典故。
提起鼓琴、听音,无人不会想起琴师伯牙与知友钟子期,伯牙挥手,钟子期听声。
一个善奏,一个善听,高山流水,你心我心。
李白借用典故,表达自己与蜀僧的知己之感。
全诗起笔不凡,《唐宋诗举要》表举此诗“一气挥洒,中有凝炼之笔”。
古诗中描写琴乐的名篇不少,白居易除《琵琶行》中有“大珠小珠落玉盘”等精妙表现外,还有一首晚年所写的《好听琴》,诗中满是禅韵:“本性好丝桐,尘机闻即空。
一声来耳里,万事离心中。
清畅堪销疾,恬和好养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