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论行政监督中的舆论监督摘要当前,舆论监督已成为社会上的热门话题,人们翘首盼望舆论监督在同各种不正之风作斗争中以及反对官僚主义、行政管理中发挥重要作用。
面对这一社会形势,我们要做好一项重要任务,就是经过不懈的努力,克服舆论监督中的难点,拓展舆论监督的路子,不断提高在行政监督中舆论监督的透明度。
关键词:行政监督,舆论监督,策略。
目录摘要 (1)关键词 (1)一、行政监督的概念及其意义 (3)二、舆论监督的概念及其意义 (3)三、舆论监督的现状、重点及其特点 (3)(一)舆论监督是多种监督中的一种 (3)(二)舆论监督的重点 (3)(三)舆论监督的独特之处。
(4)四、加强行政权力舆论监督的必要性 (4)五、进行舆论监督所存在的问题 (4)一、记者的心态、素质和舆论监督的需要不相适应 (4)二、机关报体制和实行舆论监督的不相适应 (4)(三)媒体的关注与民众的关注产生错位 (5)(四)媒介对行政权力监督的依赖 (5)(五)缺乏健全的舆论监督机制 (5)(六)媒介报道消息的真实性 (5)六、加强我国行政舆论监督的实施路径 (6)(一)动员广大群众积极参与舆论监督 (6)(二)坚持正确的舆论引导 (6)(三)减少行政权力对舆论监督的干预 (6)(四)优化舆论监督环境 (6)(五)健全舆论监督机制 (7)(六)加强政府信息公开化 (7)结论 (7)参考文献: (7)一、行政监督的概念及其意义行政监督是指对行政管理过程及其结果进行监督,对国家行政机关及其工作人员的行政管理活动是否遵从规章、法律进行检查,约束行政机关及其公务人员的行为,以防止和纠正管理中的失误和偏差,保证行政管理的顺利进行。
它既包括专业行政监督机构对其他行政机构和行政人员的监督、国家行政机关内部上级行政机构对下级行政机构的监督、被领导者对领导者的监督和行政领导者对被领导者的监督,也包括行政机关以外的政党组织、国家机关、大众舆论、社会团体和公民对行政机关及其工作人员的行政管理活动依法所进行的监督。
二、舆论监督的概念及其意义舆论监督, 是指公众对各种权力组织及其工作人员, 以及社会公众人物等等,自由表达看法,从而对议论客体成形的一种客观效果。
“舆论监督”的主体是公众, 而新闻媒介通常是公众实施舆论监督的喉舌和代表。
这种监督渠道多样,是一种无形的、自在的精神性力量。
它是公众通过民主方式参与社会生活和国家管理的重要方式。
舆论监督的矛头既可以对下(监督社会各界,包括公众生活的方方面面), 也可以对上(监督政府),但其主要指向是各级权力部门和政府。
在我国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 在行政监督领域和反腐败的斗争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逐步成为立法、行政、司法外的“第四种权力”。
通过新闻媒介的快速报道、揭露、曝光、评论等形式,引起社会的警觉和关注,产生对行政管理机构的社会压力,从而有效的防止权力的滥用,制约并监督行政权力的行使。
三、舆论监督的现状、重点及其特点(一)舆论监督是多种监督中的一种“舆论监督”这个词它应该是政治学名词,在传统的新闻学中很难找到。
古今中外的历史告诉人们,政治离不开监督,权力离不开制约。
权力不受制约,必然会导致腐败。
离开监督,任何英明的领袖人物都可能蜕变为尴尬人物在历史上。
离开监督的政治必然会是腐败的政治。
西方人认为,如果不加强监督,加以制约,政府权力很大,它就可能干蠢事、干坏事。
现代国家有了多种监督形式,为了对权力机关进行制衡和对公务人员的活动实行监督,如议会监督、司法监督、舆论监督、行政监督等。
任何社会团体、政党都有不同程度的内部监督机制。
还有群众监督,群众是所有监督的参与者。
但群众监督似乎算不上一种独立的监督形式。
群众监督或诉诸法律,或诉诸舆论,或诉诸行政部门。
(二)舆论监督的重点舆论监督既然是从对政治进行监督、对权力进行制约的角度提出来的,是多种监督形式中的一种,那么其监督的重点自然是拥有权力的公务人员和权力机关。
舆论监督是人民包括新闻工作者利用新闻媒介监督和批评各级公务人员的社会性的活动,评论政务、了解党务及一切公共事务。
简言之,舆论监督的重点是监督权力,包括有权力监督政府、执政党的权力,乃至司法机关、立法机关。
当然,这里说的是监督的重点,也是不可少的,其他内容的监督和监督社会一般事务。
舆论监督必须从议政、知政、批评三个方面进行,为了实现舆论监督的重点目标。
(三)舆论监督的独特之处。
舆论监督同人民代表大会监督、司法监督、行政监督都不一样,后三者都是以权力监督权力,是权力机关所作的监督.而舆论机关从科学的意义上说,它所作的监督不是权力监督,它不应该是权力机关,而是根据宪法为公民规定的出版自由的权利、言论、批评的权利及其他权利进行的监督。
一个国家没有另外几种监督,只有舆论监督,或者另外几种监督力量很弱,那么它的监督机制是不健全的。
但是如果没有舆论监督这个起码的形式,则就不可能进行其他几种监督或无法有效地进行。
舆论监督提供的大量的情况、信息和各种意见,是其他几种监督赖以进行的条件。
四、加强行政权力舆论监督的必要性行政权力它既是损害公众利益的力量,也是为公众服务的力量。
是一种统治社会、管理社会、控制社会的力量,是一种凌驾于社会之上的力量。
怎样使这种力量和权利有利于公众的生存和社会的发展呢?那就必须对它进行舆论监督。
行政权力舆论监督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是使人们将自己的看法和见解通过媒体获得理解与交流,利用舆论,促进了社会的进步同时促进自我进步; 另一方面是,使人们对政治、经济及文化有充分的了解,对行政权力提供足够的舆论信息。
舆论监督是行政权力监督的重要形式,行政权力与舆论监督并不互相排斥,能够实现良险互动,他们有其共同的结合点,最终达到双赢目的。
舆论监督是国家的民主政治窗口,下情上达,上情下达,有利于社会政治文明的发展,对政治方面的弊端能够加以指正;其次,行政权力舆论监督对加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精神文明建设有利。
五、进行舆论监督所存在的问题一、记者的心态、素质和舆论监督的需要不相适应中国新闻界有很强的“喉舌意识”,但进行舆论监督的意识却很薄弱。
长期以来,我们一直强调新闻事业是进行宣传和教育人民的工具,是党的喉舌。
仅仅两年以前,新闻界提起“舆论监督”总是用自我批评与批评来作代语,还不是那么理直气壮的。
对于发达国家新闻界人士常常提及的新闻媒介是“第四种权力”等观点,认为这是做不到的,更是避之唯恐不及,而且根本不屑去做,毕竟是资产阶级的新闻观,这些年来,对于记者要具有强烈的正义感和社会责任感强调得很不够。
一个记者如果没有这种优秀品质,怎么能期待他对社会上出现的腐败和不公现象挺身而出进行揭露?所以今天的中国新闻界特别需要一批有正气有勇气的记者、编辑来推动舆论监督。
二、机关报体制和实行舆论监督的不相适应在中国,从中央到地方的共产党组织有机关报,一些政府机构、团体、企业办的报纸也被称作机关报。
这有政治因素,也有非政治的原因。
既然称作机关报,办报者的目光往往盯在上面,难免成为上级权力机关的附属机构,把主要精力放在保证来自权力中心的信息传播。
这样的话,机关报难免有些居高临下,官气,受众和传播者往往不处在平等的位置上。
以教育者自居。
机关报要求它对上级权力人员和机关进行舆论监督,既然受命于上,其难度也就可想而知。
在现实生活中,完全独立不受影响是办不到的,这就要求起到互相制约的舆论监督作用,形成一种多元化舆论环境。
而元化的机关报体制则难以互相制约,也难以发出多种声音。
(三)媒体的关注与民众的关注产生错位大众媒体在监督过程中往往会出现大大小小的“失语”(即不能真实的反应实际情况)现象,由于国家实际情况以及其他各种因素的制约,对民众口头的呼吁缺少重视或置之不理。
民众参与也是舆论环境不可或缺的因素。
公共舆论的质量,媒体对民众已经“议论纷纷”的事情故意忽略,有时为了避免不必要的麻烦,或导致民众的重点与媒体的重点产生错位,在报道中提及的并非民众真正关注、关心的方面。
这主要体现在对领导干部的认识水平上,主要是对行政权力的舆论监督的认识不清。
他们对舆论监督是保护、鼓励,掌握公共权力,还是对于行政权力舆论监督的发挥起着关键性的作用进行打击、压制。
同时,作为各级党委、政府和各行业领导,缺少一定的行政权力舆论监督的承受能力,缺乏接受行政权力舆论监督的勇气和胸怀。
其次,公众受到约束不敢讲真话,人们缺乏对行政权力舆论监督的认识,缺乏坚持真理真信念。
(四)媒介对行政权力监督的依赖从根本上说,媒介舆论监督活动这一权利是宪法赋予和保障的。
权利基础来源于参与公共事务的权利和人民的知情权,正是因为这一传统架构,使媒介的舆论监督活动依赖某些领导的个人权威,甚至依赖党政权力。
长期以来,对各级领导出现的问题监督的少,对群众中出现的问题却监督的多;正面报道、弘扬主旋律的宣传功能得到了充分的发挥。
而舆论监督的功能还需完善,行政权力特别是在具体的舆论监督工作中,对于违法党纪国法、滥用职权的行为监督的少,注重道德上的问题、一般问题更多一些。
监督高层次的领导部门、领导机关的少之又少,监督基层工作的多,甚至没有;这样一来,也就失去了对行政权力舆论监督的效果。
很难取信于人民群众。
(五)缺乏健全的舆论监督机制舆论的监督作用是显而易见的。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不缺少关于新闻媒体活动要有独立性的意见和观点,但缺少的是对于这种规定的实施。
媒体在活动时就会考虑其领导机关的看法。
媒体是被行政机关领导的,所以,要保证舆论监督的作用的得到发挥,保证能够顺利实施媒体的舆论监督,必须建立一种有利于媒体进行监督的机制。
我们要重视舆论监督,就是要重视舆论监督对于民众的作用。
在进行行政权力的监督时,我国或多或少的夹杂了人治,所以一些指导意见和观点得不到体现。
因为舆论监督这是广大人民群众的言论表达,是需要自由的空间,在有些监督上新闻媒体还会关注领导的脸色,因此媒体监督的客观性大打折扣。
否则,人们就不能充分行使监督的权利了。
(六)媒介报道消息的真实性舆论监督需要在通畅的环境下进行传通,有些情况下一记者的批评报道还要向被批评者送审,所谓“拿着鸡蛋往石头上碰”,令人啼笑皆非。
但是一些地方政府和有关部门,希望记者不是“上山打虎的武松”,而是报知“春江水暖”的鸭子。
为了阻止消息的传出,相关责任人令其缄口不言。
对知情者采取威胁、利诱等手段。
所以,舆论监督的真实性是受到质疑的。
而我们首先就必须保证新闻监督的真实性。
要坚持对行政权力的舆论监督,只有做到了监督的真实性,才能保证监督的顺利进行,监督的有效。
六、加强我国行政舆论监督的实施路径(一)动员广大群众积极参与舆论监督随着我国政治体制的改革不断推进,我国公民自觉的参政意识不断提高。
广大人民群众希望通过舆论监督来实现自身权力的实现。
我们要让广大的民众能够最大限度的参与到行政权力的监督上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