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论行政监督中的舆论监督广西广播电视大学毕业设计(论文)评审表题目 ____________浅论行政监督中的舆论监督姓名___________李______幸___________ 教育层次_________本科_____________学号________1045001200101___________省级电大_______广西广播电视大学_____专业_________行政管理_______________分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指导教师_______陈贵虎____________ 教学点 _______开放教育学院__________目录摘要 ..................................................................... .. 1 1基本概念 (1)1.1行政监督 (1)1.2舆论监督 ............................................................. 1 2舆论监督的特性 (1)2.1舆论监督主客体的广泛性 (2)2.2舆论监督方式的公开性 (2)2.3舆论监督影响的及时性 (2)2.4舆论监督效果的威慑性 (2)2.5舆论监督成本的低廉性 ................................................. 2 3我国舆论监督存在的主要问题 . (2)3.1、舆论监督的客体过于广泛,有些部门权利过大,社会舆论无法到达 (2)3.2监督的公开制度不健全,群众的知情权得不到保障 (3)3.3缺位现象明显,民众的口头舆论很少受到正确的对待 (3)3.,监督者的方式方法缺乏科学性,内容也有失真实性 (3)3.5监督体制不健全,法律保障制度不全面 ................................... 3 4加强和改善我国行政监督舆论监督对策 .. (4)4.1营造良好的舆论监督的氛围和环境 (4)4.2加强连续和追踪报道、健全舆论监督的信息反馈和责任追究机制 (4)4.3健全舆论监督与其他监管部门的协调配合机制 (4)4.4监督行政管理人员的个人行为 (4)4.5建设高素质的新闻工作队伍 (5)4.6加强新闻立法 ......................................................... 5 结束语 ......................................................................5 参考文献 ....................................................................5浅论行政监督中的舆论监督李幸摘要: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公共权力的范围涉及到人民生活的各个方面,同时,我国人民对公共事务的关注度不断提高,广大人民对政府行政管理的透明性要求越来越迫切,反腐倡廉的呼声越来越高。
近年来,随着媒体的飞速发展,社会舆论以其自身的特点成为行政监督中的又一手段,对推进依法行政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本文通过对舆论监督的分析,提出对舆论监督的建议,以期更好的完善舆论监督,促进行政管理的良性发展。
关键词:行政监督,舆论监督,特性,问题,对策随着现代信息化的发展,网络、电视、广播等传媒在人民生活中占有不可取代的位置,大量的信息充斥在我们的生活之中,给我们的生活带来深远的影响。
同时,随着人民民主意识的觉醒,人民对公共行政管理的关注程度日益提高,由于舆论监督与民主的距离最近,备受关大人民群众关注。
1基本概念1.1行政监督行政监督有狭义和广义之分。
狭义的行政监督是指行政机关内部上下级之间,以及专设的行政监察、审计机关对行政机关及其公务人员的监督。
广义的行政监督泛指执政党、国家权利机关、司法机关和人民群众等多种社会力量对国家行政机关及其公务人员的监督。
1.2舆论监督所谓舆论监督,是指广大劳动人民群众通过各种舆论工具,或者是称之为大众传媒工具包括报纸、电视等公开报道,评论等手段以形成舆论压力,对国家出台的各项工作,各级党政领导干部实行应有的监督。
舆论监督是党和国家六大监督体系中的最特殊的一种,它的实质人民的监督,因此无论广义上理解的公民享有对国家和社会事务实行舆论监督的权力和自由,还是从侠义上理解公民依法运用新闻传媒充分发表意见,建议和呼声,表达自己的权利和自由,都是人民群众通过舆论对各级党政机关及工作人员的工作,以及社会事务实行监督。
就舆论监督的本质和当前开展的实际情况而言。
2舆论监督的特性舆论监督是迅速、有效、广泛的监督。
和党内监督、人大监督、行政监督、司法监督等其他社会监督方式相比,由媒体开展的舆论监督具有独特的优势。
舆论监督不同于一般职能的监督机构的监督,具有以下五大特性。
12.1舆论监督主客体的广泛性首先,与舆论监督相比,其他监督主体具有特定性,例如法律监督的主体只是立法机关和司法机关;而根据我国宪法规定,凡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不论其宗教信仰、年龄、性别等都具有舆论监督权。
其次,舆论监督客体即被监督对象具有广泛性,舆论监督的客体不仅限于违纪或违法、党内或党财务或司法,而涉及党政机关、社会团体、公职人员以及社会上一切有悖于法律和社会道德的行为。
[1]2.2舆论监督方式的公开性这是由新闻媒介和舆论本身的公开性决定的。
经过新闻媒介的宣传报道,舆论监督的内容、指向的对象都摆在公众的面前,以至于人人知晓、人人参与、人人关注其结果,从而形成了一个开放的监督过程。
而其他的监督形式总具有一定的封闭性,例如纪检监督则通过固定的渠道和方式在有限的范围内进行,其监督内容、结果,除了当事人,外界很少了解,这说明透明度不高。
[2]2.3舆论监督影响的及时性这是由舆论本身与新闻媒体时效性强的特点决定的。
一般而言,形成舆论的都是些社会敏感话题,因而群众对此的反应很敏感,往往一触即发,产生共鸣,然而在网络媒体迅速发展的今天,只需通过大众传媒的一个环节,就能广泛传播开来,自觉的形成有力量的舆论监督。
而其他监督,例如通过信访渠道诉诸法纪监督,程序复杂,费时较长,延误问题不能有效解决问题。
[3]2.4舆论监督效果的威慑性这是由舆论监督的上面三个特性共同决定的。
舆论监督虽然本身不具有法律效力,没有直接处置权,也没有国家强制力作为后盾,但由于它是一种社会公开的道义的监督,在激起民愤后,掌握处置权的机关一般不敢轻易地包庇隐瞒,大事化了,小事化无,为此给监督者产生巨大的心理压力和舆论压力,从而重视社会问题,并认真解决,体现了舆论监督的威慑力。
2.5舆论监督成本的低廉性司法监督是一种非常有效、有力的监督,但司法监督会留下死角。
是司法监督的成本比较高,而且周期比较高,往往办案的经费会随着案件的重大及时间的推移,成为一个天文数字,这是普通人无法承担的。
相对而言,媒体从事舆论监督,特别是在市场条件下,不需要花纳税人的钱,也不需要花老百姓的钱,所以社会成本较低。
3我国舆论监督存在的主要问题3.1、舆论监督的客体过于广泛,有些部门权利过大,社会舆论无法到达我国宪法明确规定:凡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不论其宗教信仰、年龄、性别都具有舆论监督权。
在我国的政治组织体制中各个部门具有其不可替代的责任与权利,随着这些权利在各个方面的广泛运用,产生了许多不同程度的问题。
虽然国家宪法允许监督机构、社会大众与媒体对其进行合法的监督,但由于有些部门的权利过大,民众或者媒体根本不2能如本身所设想的那样真正的对他的行为进行指责。
实际上舆论监督不仅仅限于违纪与违法、党内或党外、财政与司法,而是涉及到监督客体的方方面面,大到贪污受贿小到个人品质,这些都在舆论监督的范围内。
因此,国家应该多多倾听民众的声音,真正做到分权。
3.2监督的公开制度不健全,群众的知情权得不到保障与全球许多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的行政监督体制公开性做的还不够,存在着许多的不足。
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在设计行政监督制度时设计主体更多的是考虑政策性而不是实际上的作用或效果;二是监督的主体非常的广泛,而所能够监督的内容却很狭隘,很多对违反道德的行为进行的舆论根本得不到政府或社会的重视;三是监督缺乏明确的可操作性的规范,在我国现行的各种形式的公开监督往往只是对某些特定的政府组织或部门进行了规定,而且这些组织都各自为政,缺乏规划与部署;四是监督的公开渠道很少,方式也比较单一,问题解决后也不能真正的公开的公布于众,使得群众的知情权得不到有效的保障。
3.3缺位现象明显,民众的口头舆论很少受到正确的对待由于国家实际情况以及其他各种因素的制约,大众媒体在监督过程中往往会出现大大小小的“失语”(即不能真实的反应实际情况)现象,对民众口头的呼吁置之不理或缺少重视。
有时为了避免不必要的麻烦,媒体对群众已经“议论纷纷”的事情故意忽略,或在报道中提及的并非民众真正关心、关注的方面,导致媒体的重点与民众的重点产生错位。
另一方面,受到地方保护主义的影响,一些人总是将某一件事情或者某一个个人与整个地区划等号,把舆论监督视为一种的威胁而对舆论监督者进行干预与阻挠,甚至采取暴力的方式阻止舆论的扩大。
3.,监督者的方式方法缺乏科学性,内容也有失真实性在我国只有一部分的监督者真正具有高素质或者高水平,而另一部分人的政治素质与业务素质则不高。
有些个体监督者对大众媒体或个人所具有的监督权进行非正常的使用,以实现个人的私欲,如收受贿赂,骗取财产等;还有一些个体监督者则将其当成泄愤、鸣不平,甚至敲诈勒索的工具。
另外,少数媒体会在不了解事实真相的情况下即进行报道导致了其对事情出现真相的扭曲。
另一方面,有些监督者经常采取事不关己就不关心的冷漠态度,即使真正参与其中他们所采用的方法也不够科学,如暗访、偷拍等等,这些都是侵犯公民、团体、法人的正当权利的。
更有甚者,直接取代执法部门的权利,对其监督对象进行非法的扣押与报复,或者采用流言等形式影响民众的心里与社会的稳定和谐。
[4]3.5监督体制不健全,法律保障制度不全面我国虽然在近些年建立了一系列的有关舆论监督或者行政监督的法律法规,但相比较社会实际的需求还是很少的,缺乏完整的体系,更没有从法律的角度明确舆论监督的地位、性质与权利。
尽管上至中央下到地方都有很多措施支持舆论监督,但从根本上看还是过于抽象,操作的难度也很大,同时这些制度本身又不够连贯同一,往往在制度之间就存在矛盾冲突,进行裁决时难以评定是非。
另一方面,由于缺乏法律保障,监督者在实施正当的3监督时人身与各方面的安全难以得到有效的保护,致使监督者不敢也不愿意形式监督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