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政监督中的舆论监督研究摘要媒体的不断发展,使得舆论作用及其影响不断扩大;而随着社会的发展,政府的行政权也在不断的扩大,公权力的扩大易乱用、滥用,而易滋生腐败,传统的监督方式因其自身的特点,难以积极地发挥应有的机能,而舆论监督因其自身的特点和作用方式而成为对现代政府实行监督使其规范行政的一种必然监督方式。
社会的不断发展使公共权力的范围涉及到人民生活的各个方面,同时,我国人民对公共事务的关注度不断提高,广大人民对政府行政管理的透明性要求越来越迫切,反腐倡廉的呼声越来越高。
近年来社会舆论以其自身的特点成为行政监督中的又一手段,对推进依法行政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本文通过对舆论监督的分析,提出对舆论监督的建议,以期更好的完善舆论监督,促进行政管理的良性发展。
关键词: 1、舆论监督2、法制建设3、中立化4、社会保障5、新闻立法目录一、基本概念 (1)(一)行政监督 (1)(二)舆论监督 (1)二、舆论监督的特性 (2)(一)舆论监督主客体的广泛性 (2)(二)舆论监督方式的公开性 (2)(三)舆论监督影响的及时性 (2)(四)舆论监督效果的威慑性 (2)(五)舆论监督成本的低廉性 (3)三、我国舆论监督存在的主要问题 (4)(一)舆论监督的客体过于广泛,有些部门权利过大,社会舆论无法到达. 4 (二)监督的公开制度不健全,群众的知情权得不到保障 (5)(三)缺位现象明显,民众的口头舆论很少受到正确的对待 (6)(四)监督者的方式方法缺乏科学性,内容也有失真实性 (6)(五)监督体制不健全,法律保障制度不全面 (7)四、加强和改善我国行政监督舆论监督对策 (8)(一)加强行政舆论监督的法制建设 (8)(二)提高行政舆论监督的相对对立性 (9)(三)加强对行政舆论监督的社会保障机制 (9)(四)加强民主建设提高公众参与度 (10)(五)加强新闻立法 (11)五、结论 (12)致谢 (13)参考文献 (14)一、基本概念(一)行政监督行政监督有狭义和广义之分。
狭义的行政监督是指行政机关内部上下级之间,以及专设的行政监察、审计机关对行政机关及其公务人员的监督。
广义的行政监督泛指执政党、国家权利机关、司法机关和人民群众等多种社会力量对国家行政机关及其公务人员的监督。
(二)舆论监督舆论,即多数人的共同意见。
我国《辞海》中对监督的解释是“监察督促”,也就是说,监督包含两层意思:一是监察,二是督促,监察的目的是发现问题,督促的目的是解决问题。
所谓舆论监督是指舆论对政府的监督,具体来讲是指公民或组织表达一种对政府机构和政府官员的批评性言论的活动。
我们平时所称的舆论监督,实际上是一种广义上的监督,即舆论对立法、司法、行政这三方面的监督,并且形式多种多样,本文主要探讨的是狭义上的舆论监督,即舆论对政府的监督,并且主要是通过对新闻舆论监督的一些实例进行分析的。
“新闻舆论监督”就是通过新闻媒介来揭示现实生活中存在的问题并促使其解决的一种舆论监督,就是社会各界通过广播、影视、报刊、杂志等大众传播媒介,发表自己的意见和看法,形成舆论,从而对国家、政党、社会团体、公职人员的公务行为以及社会上一切有悖于法律和道德的行为实行制约。
在我国,新闻舆论监督是人民群众行使社会主义民主权利的有效形式,其主要监督方式有报道、评论、讨论、批评、发内参等,但其核心是公开报道和新闻评论。
因为“舆论监督的实现需要两个环节:一是提供足够的舆论信息,即可以形成舆论的事实和情况,使人们对经济生活、政治生活及社会生活有充分的了解;二是在拥有信息的情况下,对各种政治、经济和社会现象及有关人进行理性的、坦率的评论。
”舆论监督的整个过程就是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
舆论监督是党和国家六大监督体系中的最特殊的一种,它的实质人民的监督,因此无论广义上理解的公民享有对国家和社会事务实行舆论监督的权力和自由,还是从狭义上理解公民依法运用新闻传媒充分发表意见、建议和呼声,表达自己的权利和自由,都是人民群众通过舆论对各级党政机关及工作人员的工作,以及社会事务实行监督。
就舆论监督的本质和当前开展的实际情况而言。
二、舆论监督的特性舆论监督是迅速、有效、广泛的监督。
和党内监督、人大监督、行政监督、司法监督等其他社会监督方式相比,由媒体开展的舆论监督具有独特的优势。
舆论监督不同于一般职能的监督机构的监督,具有以下五大特性。
(一)舆论监督主客体的广泛性首先,与舆论监督相比,其他监督主体具有特定性,例如法律监督的主体只是立法机关和司法机关;而根据我国宪法规定,凡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不论其宗教信仰、年龄、性别等都具有舆论监督权。
其次,舆论监督客体即被监督对象具有广泛性,舆论监督的客体不仅限于违纪或违法、党内或党外或司法,而涉及党政机关、社会团体、公职人员以及社会上一切有悖于法律和社会道德的行为。
(二)舆论监督方式的公开性这是由新闻媒介和舆论本身的公开性决定的。
经过新闻媒介的宣传报道,舆论监督的内容、指向的对象都摆在公众的面前,以至于人人知晓、人人参与、人人关注其结果,从而形成了一个开放的监督过程。
而其他的监督形式总具有一定的封闭性,例如纪检监督则通过固定的渠道和方式在有限的范围内进行,其监督内容、结果,除了当事人,外界很少了解,这说明透明度不高。
(三)舆论监督影响的及时性这是由舆论本身与新闻媒体时效性强的特点决定的。
一般而言,形成舆论的都是些社会敏感话题,因而群众对此的反应很敏感,往往一触即发,产生共鸣,然而在网络媒体迅速发展的今天,只需通过大众传媒的一个环节,就能广泛传播开来,自觉的形成有力量的舆论监督。
而其他监督,例如通过信访渠道诉诸法纪监督,程序复杂,费时较长,延误问题不能有效解决问题。
(四)舆论监督效果的威慑性这是由舆论监督的上面三个特性共同决定的。
舆论监督虽然本身不具有法律效力,没有直接处置权,也没有国家强制力作为后盾,但由于它是一种社会公开的道义的监督,在激起民愤后,掌握处置权的机关一般不敢轻易地包庇隐瞒,大事化了,小事化无,为此给监督者产生巨大的心理压力和舆论压力,从而重视社会问题,并认真解决,体现了舆论监督的威慑力。
(五)舆论监督成本的低廉性司法监督是一种非常有效、有力的监督,但司法监督会留下死角。
司法监督的成本比较高,而且周期比较高,往往办案的经费会随着案件的重大及时间的推移,成为一个天文数字,这是普通人无法承担的。
相对而言,媒体从事舆论监督,特别是在市场条件下,不需要花纳税人的钱,也不需要花老百姓的钱,所以社会成本较低。
三、我国舆论监督存在的主要问题(一)舆论监督的客体过于广泛,有些部门权利过大,社会舆论无法到达我国宪法明确规定:凡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不论其宗教信仰、年龄、性别都具有舆论监督权。
在我国的政治组织体制中各个部门具有其不可替代的责任与权利,随着这些权利在各个方面的广泛运用,产生了许多不同程度的问题。
虽然国家宪法允许监督机构、社会大众与媒体对其进行合法的监督,但由于有些部门的权利过大,民众或者媒体根本不能如本身所设想的那样真正的对他的行为进行指责。
实际上舆论监督不仅仅限于违纪与违法、党内或党外、财政与司法,而是涉及到监督客体的方方面面,大到贪污受贿小到个人品质,这些都在舆论监督的范围内。
因此,国家应该多多倾听民众的声音,真正做到分权。
虽然国家及地方出台了一些保护舆论监督的政策和措施,但工作在一线的新闻媒体人员,特别是那些进行批评、揭露性报道的人员,仍然会遭受各种各样的打击报复。
有一些新闻媒体人员报道相关事件后,有可能被一些政府领导通过一些手段进行报复而被降职和免职,有些在报道中就可能遭受一些受相关领导指使的人身攻击;这种事件在电视和其他新闻媒体中时有报道,这在很大程度上削减了报道者的勇气和积极性,从而也很大程度上降低了舆论监督的作用。
媒体记者的安全得不到保障,使得很多媒体在政府等权力机构打压下,偏离报道的初衷,无法发挥舆论监督的作用。
据2004年4月15日《南方日报》报道,深圳当地的两名记者只因写了批评性报道,在同一天收到内容相同的恐吓信,称“将以百万元价格买记者的人头”;《京华时报》在一周前被打的记者仍痛苦地躺在病床上;而更多的舆论监督报道被纷繁复杂而又不宜公开的原因扼杀……这是一份《焦点访谈》特殊的记录——在《焦点访谈》开播10周年之际,《焦点访谈》记者乘坐的采访车在河北被砸;在此一周前,采访报道非法采血的《焦点访谈》记者在广东被关了几个小时,人身安全受到威胁。
记者喻晓轩、摄像王守城在采访中,被当事人非法搜身、拘禁4小时;记者再军在广州经历了“惊险的绑架未遂”,事后,广州警方告诉他“你很侥幸,躲过一劫”;记者白河山、再军被人诬为“找按摩小姐嫖娼”,当调查组对此做出“与事实不符”的结论后,两位记者当场泪下。
为此,《焦点访谈》领导一再提醒记者们“随时报告行踪,注意安全”。
另外,动辄对新闻媒体的批评报道提起诉讼,这使得新闻媒体的压力不小,媒体舆论在实际舆论监督时不得不考虑一些外在的于自身的影响,虽然这也是运用法治,这也是政府机关或官员的一种权利,但传媒不是法官,其在社会功能上的定位只是一个怀疑者、事实传播者而非判案者,它所需要的“根据”与判案所需要的“证据”不同,如果动辄因传媒批评非为绝对事实,而对传媒提起诉讼,无疑会阻止其发表,监督强势者的作用也会随之减弱。
当然,问题的解决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我们也欣慰地看到在种种的问题背后,从中央到地方到普通百姓在重视和保护舆论监督所做出的努力。
10年前,当敬一丹听说“咱们电视台要办一个舆论监督节目,每天一次”时,她几乎难以置信。
10年后,她说:“舆论监督的力量超出了我们的想象,当年很多禁区,现在都一点点被突破。
”2003年,温家宝总理来到中央电视台,专门到《焦点访谈》听取了情况,敬一丹代表《焦点访谈》将内心的苦恼和盘托出。
温总理鼓励她说,国务院有专人对舆论监督提出的问题进行收集、整理,督促解决。
2003年初,在《政府工作报告》征求意见时,敬一丹曾提出“优化舆论监督的环境”,2004年3月5日,温家宝总理就在所作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了“要接受新闻舆论和社会“公众监督”的理念。
(二)监督的公开制度不健全,群众的知情权得不到保障正常的、有效的舆论监督依赖于宽松、民主的环境。
我国在当前时期比较缺乏有效的民主环境。
公民参与民主的途径少,民主言论自由权力不充分,没有充分表达的地方,不能正常公开的批评建议。
民主为禁言,研究是禁区,立法跟不上,科学民主制度建立不起来。
缺乏民主的意识。
民主被代表的太多,民主的宣传教育跟不上,公民缺乏民主意识、民主知识、民主参政议政能力。
公民不能依靠民主权力维护自身权益。
对民主表现为麻木和盲从。
舆论监督缺位现象明显,监督力度有待提高。
我国大众传媒受种种因素的限制,在实际监督过程中常常出现失语现象,对民众的“口头舆论”重视不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