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易错题】中考七年级历史上第三单元秦汉时期一模试卷含答案(3)

【易错题】中考七年级历史上第三单元秦汉时期一模试卷含答案(3)

B.世界古老文化的源头在中国的新疆地区
C.丝绸之路促进了不同地区文化的交流与发展
D.丝绸之路是一条世界多元文化融汇的通道
8.《史记》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记述了长达3000多年的史事。可以从书中查阅的史实有( )
①诸侯争霸
②文景之治
③巨鹿之战
④官渡之战
⑤三国鼎立
A.①②③④⑤B.①②③④C.①②③D.①②④⑤
16.汉统治者在充分认识到“先富民,再强国”的道理后,在王朝建立之初采取的“富民政策”是( )
A.提倡节俭B.平抑物价C.休养生息D.依法治国
17.为汉代大一统国家的巩固和发展打下坚实基础,被称为中国古代第一个治世的是
A.文景之治
B.光武中兴
C.贞观之治
D.开元盛世
18.“今诸侯或连城数十,地方千里……以法割削之,则逆节萌起,前日晁错是也。”为此,汉武帝( )
C.皇帝年老昏庸造成乱象D.皇帝依靠外戚掌权治国
24.下面时间轴示意图,哪一字母所代表时期的史实在《史记》这部史学名著中能查阅到
A.A
B.B
C.C
D.D
25.电视剧《人民的名义》塑造了一批人民检察官形象。秦朝时,在中央设立了负责监察百官的是
A.丞相
B.太尉
C.御使大夫
D.郡守
【参考答案】***试卷处理标记,请不要删除
9.D
解析:D
【解析】
【详解】
结合所学知识,①指南针传入欧洲是在南宋时期,②蔡伦改进造纸术是在东汉,③雕版印刷术的发明是在隋唐时期,④毕昇发明活字印刷术是在北宋时期,因此按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②③④①。故选D。
10.C
解析:C
【解析】
依据所学知识可知,东汉中后期,外戚、宦官交替专权的恶性循环,动摇了东汉的统治,东汉王朝走向衰亡。故C符合题意;A项北方各族人民因战乱大量南迁是东汉末年衰败的表现;B项汉族统治者偏安江南一隅说法错误,东汉的都城在洛阳;D项南北方经济发展的差距加大说法不符合史实,由此分析ABD不合题意,故此题选C。
A.纪传体通史B.国别史C.纪传体断代史D.编年体
7.季羡林先生曾说:“在世界上延续时间长、真正形成独立体系的文化只有四个---中国、印度、阿拉伯和西欧。这四大文化体系汇流的地方只有一个,就是中国的新疆地区。其所以能够在这里汇流,则须归功于贯穿全区的丝绸之路。”,这段话不能说明
A.丝绸之路是东西方往来的大动脉
【易错题】中考七年级历史上第三单元秦汉时期一模试卷含答是我们学习历史的主要能力之一。观察以下关键词:修建骊山陵,连坐制度,公元前209年,“王侯将相,宁有种乎?”,张楚政权。请你判断该历史事件是
A.长平之战B.秦末农民起义C.黄巾起义D.流民起义
2.古老的中华文化博大精深,异彩纷呈,孕育出了与西医学完全不同的理论体系与概念范畴的中医学。中医临床理论体系的开创者是( )
5.A
解析:A
【解析】
【详解】
依据题干信息“厚葬以破业,重服以伤生,吾甚不取”可知,此内容体现了汉文帝提倡勤俭治国,反对奢华,故A符合题意;题干没有涉及以德化民,废除严刑、以农为本,劝课农桑、轻徭薄赋,休养生息,故BCD选项不符合题意。故选A。
6.A
解析:A
【解析】
【详解】
依据题干关键词“司马迁、发凡起例,创为全史”,结合所学可知,西汉史学家司马迁所著的《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记载了从黄帝到汉武帝时期的历史,被鲁迅称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故A符合题意;国别史、纪传体断代史、编年体与题干无关,故BCD选项不符合题意。故选A。
11.A
解析:A
【解析】
【分析】
【详解】
依据已学知识可知汉光武帝刘秀在位期间,以“柔道”治天下,采取一系列措施,社会安定、经济恢复、人口增长的局面,因此刘秀统治时期,史称“光武中兴”,故选A。
12.C
解析:C
【解析】
【分析】
【详解】
依据所学知识可知,秦朝的建立结束了春秋战国以来诸侯国长期割据争战的局面,将中国历史推进到一个崭新的阶段,建立了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秦朝,统一文字、货币、度量衡和车轨,修筑万里长城都是秦朝巩固其统治采取的额措施;汉朝时期采取的休养生息、解决王国问题、独尊儒术和北击匈奴等一系列措施,加强了中央集权,推进大一统格局的形成,C项符合题意,ABD项与题意不符,故选C。
依据所学可知,西汉建立初年,由于长期战争破坏,经济萧条,百姓流离失所,西汉统治者吸取秦亡的教训,在充分认识到“先富民,再强国”的道理后,采取休养生息政策。汉高祖死后,继任的统治者继续实行休养生息政策,注重农业生产,使汉初的经济逐渐得到恢复和发展,所以C项符合题意;A项与文帝、景帝有关,B项与汉武帝有关,D项与法家韩非有关。由此分析ABD三项均不符合题意,排除,故选C。
22.郭沫若先生特别赞赏司马迁的文学才华。他说:“司马迁这位史学大师实在值得我们夸耀,他的巨著不仅是我们中国的一部古代的史诗,或者说它是一部历史小说集也可以。”司马迁的这部著作是
A.《春秋》B.《诗经》C.《史记》D.《汉书》
23.下边的示意图反映的是东汉某一时期的社会现象,下列表述最贴切的是
A.外戚宦官交替专权B.形成“光武中兴”的局面
5.汉文帝曾说:“盖天下万物之萌生,靡有不死,…厚葬以破业,重服以伤生,吾甚不取。”这反映了汉文帝提倡( )
A.勤俭治国,反对奢华B.以德化民,废除严刑
C.以农为本,劝课农桑D.轻徭薄赋,休养生息
6.清朝赵翼说过,“司马迁参酌古今,发凡起例,创为全史……自此例一定,历代作者遂不能出其范围,信史家之极则也。”这里“此例”是指( )
3.C
解析:C
【解析】
【详解】
根据所学可知,前221年,秦朝建立后,地方上实行郡县制,郡守由皇帝直接指派,这样就加强了中央集权,故C符合题意。世袭继承是奴隶社会的官制,地方推荐是汉代的察举制,考试选拔是科举制,故ABD均不符合题意。故选C。
4.B
解析:B
【解析】
【分析】
【详解】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西汉汉武帝派张骞两次出使西域,打通了中原通往西域的交通线,丝绸之路开通,中国的丝织品以及冶铁、凿井、造纸等技术相继西传,而西域物产如葡萄、苜蓿、石榴、胡桃、胡豆等物种也经河西走廊传入中原,故B正确,ACD错误。故选B。
2.D
解析:D
【解析】
【详解】
依据所学可知,东汉张仲景著《伤寒杂病论》,发展了中医学的理论和治疗方法,提出了诊断上要辨证施治,还提出了“治未病”理论,提倡预防疾病,奠定了中医治疗学的基础,故D符合题意;华佗、神农氏、扁鹊与题干无关,故ABC选项不符合题意。故选D。
【点睛】
抓住题干关键词“中医临床理论体系的开创者”是解题的关键,东汉张仲景著《伤寒杂病论》,发展了中医学的理论和治疗方法,奠定了中医治疗学的基础。
A.擅长针灸的华佗B.尝遍百草的神农氏
C.使用“四诊法”的扁鹊D.“治未病”的张仲景
3.秦统一六国后,福建首次被纳入中央王朝行政建制,属闽中郡,其郡守产生的方式是
A.世袭继承B.地方推荐C.皇帝任命D.考试选拔
4.《舌尖上的中国》解释了我国各地的美食,中原地区开始吃上石榴、核桃应该是在
A.秦朝B.西汉C.东汉D.三国时期
【解析】
【分析】
【详解】
汉武帝时期,西汉王朝在政治、经济、军事和思想上实现了大一统,进入鼎盛时期。由材料中“董仲舒的策论;汉代讲经图;五铢钱图片;霍去病墓资料”等信息可知,都是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的措施,故B符合题意;董仲舒和霍去病是汉武帝时期的历史人物,排除ACD。故选B。
16.C
解析:C
【解析】
【详解】
一、选择题
1.B
解析:B
【解析】
【分析】
【详解】
公元前209年,陈胜、吴广被征发到渔阳戍守长城时,遇雨误期,按秦律误期当斩,陈胜吴广斩木为兵、揭竿而起,陈胜高呼“壮士不死则已,死即举大名耳,王侯将相,宁有种乎”,大泽乡起义。起义军攻下陈,建立了张楚政权。陈胜吴广起义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农民起义,故B符合题意;长平之战是战国时期秦赵在长平一带发生的战争,排除A;黄巾起义是东汉晚期利用宗教组织发动的农民战争,排除C;流民起义是居无定所的民众发动的起义,排除D。故选B。
【点睛】
解答本题的关键是理解秦朝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汉武帝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加强中央集权,推进大一统格局的形成,秦汉时期的特征是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时期。
13.A
解析:A
【解析】
【分析】
【详解】
西汉初年,为巩固政权和稳定社会局势,汉高祖吸取秦朝灭亡的教训,采取了休养生息政策,减轻农民的赋税徭役、兵役和赋税负担,注重农业生产发展,故A符合题意;汉文帝和汉景帝继续推行休养生息政策,排除BC;汉武帝时期,调整汉初休养生息政策,采取加强中央集权的一系列措施,排除D。故选A。
8.C
解析:C
【解析】
【分析】
【详解】
依据所学知识可知,《史记》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记述了从传说中的黄帝到汉武帝长达2000多年的史事。因此,可以从书中查阅的史实有①诸侯争霸②文景之治③巨鹿之战,故正确答案为C。④官渡之战发生在东汉末年,⑤三国鼎立发生在三国时期,都在《史记》记述的范围之后,不符合题意,排除含④或⑤的选项,故选C。
9.下列有关中国古代科技成果的史实,按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①指南针传入欧洲
②蔡伦改进造纸术
③雕版印刷术的发明
④毕昇发明活字印刷术
A.②③①④
B.③①②④
C.①②④③
D.②③④①
10.造成东汉末年衰败的政治原因是
A.北方各族人民因战乱大量南迁
B.汉族统治者偏安江南一隅
C.外戚、宦官交替专权
D.南北方经济发展的差距加大
A.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变革B.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社会变革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