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教育心理学(1)

教育心理学(1)

普通心理学一、普通心理学概念心理学是对心理现象的阐述并揭露其本质和规律的科学。

包括:心理过程和个性心理。

(一)心理现象1.心理过程:(1)认识过程:感觉、知觉、记忆、想象、思维等(2)情绪情感(3)意志过程2.个性心理:(1)个性心理倾向性:需要、动机、兴趣、爱好、信念、理想、世界观等(2)个性心理特征:性格、气质、能力(二)心理本质1.心理是脑的机能,脑是心理活动的器官:心理是人脑对客观现实的主观反应。

神经元是神经系统的基本结构单位和功能单位。

脑神经共有12对。

运动区——额叶;躯体感觉区——顶叶:调节机体的触、温、动、感觉等;视觉——枕叶;听觉——颞叶。

视听觉位于中脑。

反射是神经系统活动的基本形式,神经活动的基本过程:兴奋和抑制。

神经系统是心理活动的主要物质基础。

2.脑功能的集中表现——反射第一信号系统:由各种视觉、触觉、味觉、嗅觉的具体信号引起的反射,人和动物共有。

如:看到别人吃梅子就流口水。

望梅止渴。

第二信号系统:由抽象语言文字引起的条件反射,人类所特有的。

如:看到梅子二字牙就发酸。

谈梅生津。

(三)心理学的发展亚里士多德的《论灵魂》是历史上第一部论述各种心理现象的著作。

1879年德国心理学家冯特在莱比锡大学建立世界上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

1.心理学的派别(1)构造主义:冯特、铁钦纳。

主张心理学应研究人们的直接经验即意识,采用内省法。

(2)机能主义:詹姆士、杜威、安吉尔。

意识是一种持续不断、川流不息的过程。

(3)行为主义(第一势力):华生、斯金纳。

主张用实验方法研究行为。

(4)格式塔心理学:韦特海默、苛勒、考夫卡。

强调心里是一个整体,完形心理学。

(5)精神分析心理学(第二势力):佛洛伊德。

重视动机和无意识现象的研究。

本我:遵循快乐原则。

(6)人本主义(第三势力):主张促进人的健康成长和潜能的实现。

(7)现代认知:奈塞尔、皮亚杰。

信息加工。

(四)心理学研究的基本原则1.客观性原则2.联系性原则3.发展性原则4.教育性原则5.分析与综合的原则第一章感觉和知觉(一)感觉1.感觉的概念感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的反映。

是一种最简单的心理现象,是认识的起点。

2.感觉的分类外部感觉:视觉听觉嗅觉味觉皮肤觉内部感觉:机体觉平衡觉运动觉3.基本味觉:酸甜苦咸鲜痛觉:辣4.感受性:对刺激的感受能力。

感觉阈限:能引起感觉的刺激量。

5.绝对感受性:指刚刚能觉察出最小刺激量的能力。

绝对感觉阈限:指刚刚能引起某种感觉的最小刺激量,即引起感觉的最小值。

6.差别感受性:指刚刚能觉察出两个同类刺激物之间的最小差异量的能力。

差别感觉阈限:指刚刚能引起两个同类刺激物之间的最小差别量,又叫最小可觉差。

7.感受性的变化同一感觉中的相互作用(1)感觉适应由于刺激物对感觉器官的持续作用,从而使感受性提高或降低的现象视觉适应:明适应——从暗到明,感受性降低暗适应——从明到暗,感受性提高,感觉阈限下降。

所以,视觉适应感受性有时提高有时降低听觉适应嗅觉适应: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入鲍鱼之肆,久而不闻其臭。

味觉适应:饭店厨师由于连续品尝,到后来做出的菜会越来越咸。

触压觉适应:冬天,刚刚穿上棉衣时,会感觉有压力,随着时间的延续,这种压力的感受性会很快降低,甚至最终消失。

温度觉适应:下河游泳起初感到河水是冰凉的,几分钟后就会感觉河水不再那样冰凉了。

我们在热水里洗澡刚开始感到水很烫几分钟后就会感到水不再那样烫了。

(2)感觉对比同一感受器接受不同刺激而使感受性发生变化的现象。

同时对比:几个刺激物同时作用于同一感受器时产生同时对比。

如同一灰色纸片放在白色背景上显得暗些,放在黑色背景上则显得亮些。

继时对比:刺激物先后作用于同一感受器时会产生继时对比现象。

如吃糖后吃苹果会觉得苹果酸。

吃苦药后喝白开水也觉得甜。

(3)感觉后效对感受器的刺激作用停止以后,感觉并不立即消失,还能保持一个极短的时间。

视觉后像:正后像——品质与原像相同,负后像——相反,补色。

如注视发光的灯泡几秒钟,再闭上眼睛,就会感到眼前有一个同灯泡差不多的光源出现在黑暗的背景里,这时出现的就是正后像。

正后象出现以后,如果我们把视线转向白色的背景,就会感到在明亮的背景上有黑色的斑点,因为此时出现的后像和刺激在品质上是相反的,所以是负后像。

如电影中活动的画面利用人的视觉后象。

不同感觉间的相互作用(1)不同感觉间的相互影响望梅止渴视觉对内脏感觉的影响(2)不同感觉的相互补偿如盲人丧失视觉能力,而其听觉能力和触觉能力相对提高。

如聋哑人的视觉相对发达。

(3)联觉一种感觉引起另一种感觉的心理现象。

如听到小刀刮竹子的声音时就觉得很冷浑身不舒服。

如红橙黄引起人温暖的感觉,蓝青绿引起寒冷的感觉。

(二)知觉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整体的反映。

1.知觉特征(1)知觉选择性:将对象从背景中分化出来。

主动有意的选择知觉对象。

如两可图形嘈杂声中听到自己的名字。

(2)知觉的整体性刺激不完备,根据个别对象,知觉到一个整体,看东西时整体性优先。

如万绿丛中一点红,把绿归为一组。

(3)知觉的理解性根据已有的知识经验,对事物进行加工处理,力求对知觉对象作出某种解释,赋予其一定的意义。

如一个人换了衣服和发型,但我们依然能认出他。

如医生根据以往的知识经验从X光片上看到不为一般人所察觉的病。

如一叶知秋,内行看门道外行看热闹。

(4)知觉的恒常性知觉并不因知觉的物理条件的变化而变化,仍然保持相对稳定和不变的特性。

如不同距离看同一个人。

明度形状颜色恒常。

2.知觉的种类:物体社会错觉物体知觉(1)空间知觉:包括形状知觉,大小知觉,深度知觉,方位知觉。

深度知觉指对客观物体在三维空间的距离深度凹凸等信息反映。

视崖实验证明了深度知觉的存在。

如辨别汉字的偏旁部首结构是空间知觉。

(2)时间知觉(3)运动知觉包括真动知觉和似动知觉。

似动实质是静止的。

动景运动:如一本图画书连续翻页好像里边事物在动。

诱导运动:如夜空中的月亮是相对静止的,而浮云在动。

但由于浮云的运动,人们看到月亮在动,而云是静止的。

自主运动:如在暗室里点燃一支熏香或烟头,并注视着这个光点,你会看到这个光点似乎在运动。

运动后效:注视向一个方向运动的物体之后,再看静止的物体,就会觉得静止的物体似乎在动。

社会知觉(1)第一印象又称首因效应,指与陌生人初次见面时给自己留下的印象。

如第一次见面留下的印象。

(2)近因效应指最近获得的有关熟人的信息给人留下的深刻印象和强烈影响。

如与熟人多次交往,最近印象使人重新认识她,并产生的印象。

(3)晕轮效应对某个人的某方面的品质特征形成印象后,就会影响对这个人其他方面的好或不好的看法。

如一俊遮百丑。

一坏百坏。

情人眼里出西施。

觉得某老师很有魅力,就喜欢听她的课。

(4)刻板印象(共同特质)指对社会上的各类人群所持有的固定的看法。

如认为山东人身材魁梧正直豪爽能吃苦耐劳,浙江人聪明伶俐能随机应变。

错觉错觉是对事物不正确的知觉。

只有客观条件具备,错觉必然产生,难以避免。

(1)视错觉(2)形重错觉:如用手比较一斤铁和一斤棉花的重量时,总觉得一斤铁比一斤棉花重。

(3)运动错觉:如自己乘坐的车未动而邻车前行时,会觉得自己乘坐的车向后退。

如注视瀑布时,水从山顶向下流,但往往产生山石腾空而上的错觉。

(4)时间错觉:如光阴似箭。

如一日三秋。

如度日如年。

如一日不见如隔三秋。

(5)方位错觉:坐火车时开始向某个方向,行驶一段时间后,火车改变了行驶方向,人们也仍然觉得火车在向原来的方向行驶。

(三)感知规律在教育中的应用1 直观教学的基本形式(1)实物直观:直接感知要学习的实际事物如图片(2)模象直观:对事物的模象的直接感知。

如模型模拟ppt(3)言语直观:通过语言对事物的了解。

最为便利和经济的直观教学手段。

2.如何利用感知规律,促进直观教学?(1)灵活运用各种直观方式(2)运用知觉的组织原则,突出直观对象的特点。

强度律:直观对象必须达到一定强度,才能让学生清晰感知。

如教师讲课时,声音要洪亮。

如板书要清晰。

如课件字不宜太小。

差异律:将对象从背景中区分出来。

如要求教师在写黑板字时尽量用白色粉笔。

如万绿丛中一点红。

如鹤立鸡群。

活动律:指活动的对象较之静止的对象容易感知。

如多媒体模拟植物的生长过程。

如夜晚闪动的霓虹灯。

组合律:把相近的东西放在一起,构成一个整体,容易人们清晰的感知。

如板书时章与章,节与节不同内容之间要留空间。

(3)教会学生观察方法,养成良好的观察习惯(4)让学生充分参与直观过程3.观察力的培养观察是知觉的特殊形式和高级形式。

是有目的,有计划,比较持久的知觉。

(1)观察的品质客观性全面性:如既见树木又见森林准确性:能辨别事物之间的微小差别。

如儿童刚学习鸟与乌字常混淆。

敏捷性:创造性4.如何培养学生的观察力?(1)引导学生明确观察的目的和任务(2)充分的准备周密的计划(3)加强个别指导(4)引导学生学会记录整理观察结果(5)引导学生开展讨论交流并汇报观察结果第二章记忆一记忆概念记忆是人脑对过去经验的保持和再现。

记忆的三个基本环节:识记,保持,回忆或再认。

记忆的过程:编码,贮存和提取二记忆的分类(一)根据信息加工与存储的内容不同1.陈述性记忆:指对有关事实和事件的记忆。

2.程序性记忆:对如何做事情的记忆,包括知觉技能,认知技能和运动技能的记忆。

如一个人学会骑自行车,很多年不骑也不会忘。

(二)根据记忆的内容和经验对象1.形象记忆:以感知过的事物形象为内容的记忆。

这些具体形象可以是视觉,听觉,嗅觉,触觉或味觉的形象。

如人对看过一幅画,听过一首音乐的记忆。

2.情绪记忆:以过去体验的情绪或情感为内容的记忆。

如学生接到大学录取通知书的愉快心情。

如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

3.逻辑记忆:以思想概念或命题等形式为内容记忆。

如对数学公式定理哲学命题的记忆。

4.动作记忆:以人们过去的操作行为为内容的记忆。

如体育课的体操动作,武术套路,上实验课的操作过程。

(三)根据记忆时意识参与的程度1.外显记忆:指个体有意识地或主动地收集某些经验用以完成当前任务时表现出来的记忆。

如考试前有意识的回忆之前学习过的知识。

2.内隐记忆:不需要意识参与或不需要有意回忆的情况下,个体的已有经验自动对当前任务产生影响而表现出来的记忆。

如经常使用手机发短信的人,即使在黑暗的屋子里也能准确无误的找出每个字母的位置。

(四)图尔文将长时记忆分为1.人们根据时空关系对某个事件的记忆。

如想起自己参加过的一个会议或曾经去过的地方。

2.语义记忆:对字词、概念、规律和公式等各种概括化知识的记忆。

如记住一年有四季。

(五)根据记忆材料保持长短1.瞬时记忆:不超过2秒,信息量大,时间短,信息原始,形象鲜明,容易衰退。

2.短时记忆:1分钟以内,容量为7+-2个组块,或5~9个组块。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