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末作业考核《教育心理学》满分100分一、简答题(每题8分,共40分)1、程序性知识的获得过程如何?程序性知识的获得过程是从陈述性知识转化为自动化的技能的过程,它主要有三个阶段构成。
一、陈述性阶段。
在程序性知识的学习过程中,首先要以陈述性知识的形式来获得,学生首先要理解有关的概念,原理事实和行动步骤等。
二程序化阶段,经过大量的练习和反馈,陈述性知识转化为程序性知识,学生能将一个个产生式形成产生式系统,将各个行动步骤联合起来,流畅地完成各种活动。
三,自动化阶段,随着进一步联系学生最终进入到杜东华阶段,在这一阶段,学生无需有意识的控制或努力就能自动完成有关活动步骤。
这是操作的准确性和速度均得到了很大提高。
2、简述维纳的归因理论。
韦纳认为,个体完成一项重要的工作后,无论成败,都会从能力、努力程度、工作难度、运气、身心状况、外部环境等几个方面进行归因。
只是不同的人在对不同的事件进行归因时,以上几项因素所起的具体作用会有不同。
韦纳又把这些影响因素进一步归纳为三个维度:因素源(内部的和外部的),稳定性(稳定的和不稳定的),可控性(可控的和不可控的)。
一般说来,把行为成败的原因归结为外部的和不可控的因素,会降低个体的行为动机。
而把行为结果归结为内部的、可控的因素,会增强个体的行为动机。
例如,当学生把考试成绩好的原因归结为自身的能力和努力时,他在未来的学习中就会更有信心,同时学习动机也更强。
3、学生不能正确理解和表征问题的原因有哪些?通常情况下,学生不能正确理解和表征问题,主要有4个方面的原因:(1)缺乏明确问题的经验你可以自己回想一下,在寻找和明确问题方面你是否曾受过任何正规的训练?实际上,学生在学校中解决问题的经验往往来自于数学、化学、物理等课程;而所解决的问题又往往是教师或课本中明确规定或提出的模式化问题。
因此当学生面临从未见到的题型或复杂的情况,就会不知所措,理解不了。
(2)缺乏相关领域的专业知识对于教师提出的问题,如果存在未知概念或学生所缺乏的日常经验,问题理解也会出现困难。
还拿上面的例子来说,在卖柠檬水的试题中,如果学生不明白“获利”是怎么回事,那就无法理解问题;如果重量单位不用“克”、“千克”,而改用“夸脱”和“盎司”,那学生更是无从下手。
所以教师必须帮助学生先获得与问题有关的知识。
(3)急于得出答案心理学上把富于解决某类问题的经验并能快速、熟练地解决此类问题的人称为“专家”,与之相应的不能熟练解决问题的人称为“新手”。
实践表明,无论哪个专业、多大年龄的新手,很多人都有一个共同特征:就是没等弄明白问题之前就急着要得出一个答案。
甚至不管已知条件是否充足、所选择的策略是否有效,他们就开始胡乱地把已知条件拼凑在一起进行加减乘除的运算。
专栏2-6中所介绍的学生,就是这样把绵羊和山羊加在一起得出船长的年龄的。
这种情况不仅发生在低年级学生身上,甚至很多大学生也是这样草率地选择一个方法并执拗地坚持计算下去的。
(4)具有辐合思维倾向辐含思维是指人的思维朝向一种解决问题的方法。
与之相反的发散思维是指思维朝向更多的解决问题的方向,哪怕有时看起来与原有问题大相径庭。
导致人在理解和表征问题时具有辐合思维倾向的因素叫心理定势,它能使人由于经验的作用而只看到事物的一个方面,或者由于练习的结果而只想到一种现成方法。
4、简述柯尔伯格的道德发展阶段论。
柯尔伯格采用的道德两难故事法研究儿童的道德发展,提出了道德判断的三水平六阶段理论。
(1)前世俗水平。
阶段1,惩罚与服从阶段;阶段2,工具性的相对主义定向阶段;(2)世俗水平。
阶段3,好孩子定向阶段;阶段4,法律与秩序的定向阶段; (3)后世俗水平。
阶段5,社会契约定向阶段;阶段6,普遍的伦理原则定向阶段。
5、什么是遗忘?遗忘的原因是什么?一、遗忘是指对过去曾记过的事物不能再认或回忆,或产生了错误的再认或回忆。
二、遗忘的原因,主要有以下三种:衰退说、排斥说和干扰说。
二、辨析题(每题10分,共30分。
仅作判断不说明理由不得分)1遗忘的进程是均衡的,影响遗忘进程的因素就是时间,时间越长,忘得越多。
答:错误。
德国心理学家艾宾浩斯最早研究了遗忘的进程并发现:开始遗忘是很快的,而在最后遗忘是很慢的。
即遗忘的进程是不均衡的,先快后慢是遗忘的基本规律。
影响遗忘进程的因素除时间外,还有以下几个方面:(1)学习材料的性质。
(2)学习材料的数量。
(3)学习程度。
(4)加工程度。
2、学生的学习有其特殊性。
答:正确。
与环境对个体自发的、零碎的、偶然的影响相比,学校教育对学生的成长起着主导作用。
由此也决定了学生在学校的学习具有特殊性。
具体表现在:第一,学生以学习为主要任务。
学校的中心工作是教学,学生的主要任务是学习。
第二、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学习。
这是学生与从事学习活动的其他社会成员的区别之一。
第三、学生所参加的是一种规范化的学习。
学生的学习是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进行的,是由一定的教育制度以及学校的各项规章制度所规定了的活动。
3、在问题解决的过程中,算法总能保证问题一定得到解决,而启发法做不到这一点,因此,算法可以取代启发法,答:错。
在问题解决的过程中,无论是简便的公式,还是穷尽一切可能的尝试,算法总能保证问题一定得到解决,而启发法做不到这一点,但算法又不能取代启发法,因为一是有些问题没有算法或尚未发现算法;二是一些问题虽有算法但不如启发法迅速简捷。
比如,要开启10个转盘的密码锁,每个转盘都有10个数码,用算法对每组数字组合进行尝试,就要尝试100亿次,这是不可能的。
若凭经验利用转盘移到正确的位置时发出的咔哒声,就能迅速解决问题。
三、论述题(每题10分,共30分)1、布鲁纳学习理论与奥苏伯尔学习理论有何相同点与不同点?相同点:第一,布鲁纳与奥苏贝尔都是认知派的代表人物之一,他们对学习问题的研究都是从认知观点出发的。
第二,都强调认知结构在学习中的作用,并且认为认知结构是分层次的,都认为学习是认知结构的组织与重新组织,都强调心学习与原有认知结构的联系,即新旧知识之间的相互作用.第三,都强调学习是积极主动的过程,都重视内在动机在学习中的作用.第四,都直接研究人的学习,其观点与教学实际联系均较密切.不同点:第一,所说的认知结构的具体内容不同:布鲁纳称之为“表征”、分为动作性表征、映象性表征,映象性表征和符号性三个阶段:奥苏泊尔称之为观念的内容与组织,并认为认知结构的层次是自上而下抽象概括水平逐渐降低.第二,强调的学习过程的方向不同:布鲁纳强调学科的基本结构,从具体事例中抽象出一般原理,即进行上位学习;奥苏泊尔强调的教学过程正好与布鲁纳相反,强调由教一般的、范围广的概念到具体而详细的例证,即进行下为学习.第三,倡导的学习方式不同:布鲁纳倡导发现学习,并阐述了发现学习的过程和作用,奥苏泊尔强调接受学习,认为学生的学习主要是有意义的接受学习.第四,对学习实质的表述不同:布鲁纳认为学习的实质在于主动的形成认知结构;奥苏泊尔认为学习的实质是以符号代表的新观念与认知结构中原有的适当观念建立起非人为的和实质性的联系的过程.第五,在教学实践中应用的难易程度不同:布鲁纳发现学习运用于课堂教学时,受学生的智力水平及学习材料的性质等因素制约,有一定难度.2、论述复述和组织在学习的信息加工中有何作用?复述是指在工作记忆中重现信息。
复述有两种类型即维持性复述和精制性复述。
维持性复述是指一遍一遍地、原封不动地重复要记忆的信息。
维持性复述的主要作用是使信息暂时地保存在工作记忆中以便使用;维持性复述的第二个作用是使工作记忆中的部分新信息通过反复的、充分的复述而转换到长时记忆中去贮存。
通过维持性复述进入长时记忆的信息,通常是一些意义性不强的学习材料,如电话号码、外文单词、数学公式等等。
由于维持性复述只是原封不动地重现新信息,而没有和已有知识建立任何联系,因此,即使通过简单的维持性复述进入到长时记忆的信息,也容易从长时记忆中遗忘。
精制性复述是指将要记忆的信息与已贮存在长时记忆中的信息建立联系的过程。
精制性复述是通过运用精制策略实现的。
所谓精制是指在工作记忆中完成的对新信息的精心制作或精细加工,是对要记住的新信息附加额外的信息的过程。
精制是一个主动的信息加工活动,学习者必须有主动精制的意识,主动地考虑如何在新旧知识之间建立联系,主动地以新信息为线索去激活长时记忆中贮存的有关信息。
精制性复述的作用有两个:第一,通过新旧知识建立联系,促进对新知识的理解,并使新知识进入长时记忆,更长久地保持;第二,通过精制性复述而进入长时记忆的新知识,当需要从长时记忆中提取时,能够更容易对信息进行检索。
所谓组织是指对要记忆的新信息,按照项目之间的相似性或项目之间的关系归类,并形成一定的结构模式的过程。
精制和组织都是在工作记忆中对信息进行加工的方式,但又是两种不同的方式。
精制性复述有助于建立新知识与已有知识之间的联系,但却没有建立新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
组织则是建立新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使之结合成一个整体。
组织的作用包括两个方面:第一,经过组织的信息最容易进入长时记忆中贮存并在长时记忆中建构命题网络;第二,经过组织的信息,也便于从长时记忆中提取(回忆)信息。
3、加涅学习理论的基本观点有哪些?(1)学习结构模式。
加涅将学习过程看作是信息加工流程。
1974年,他描绘出一个典型的学习结构模式图。
加涅的学习结构模式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是右边的结构叫操作记忆,是一个信息流。
来自环境的刺激作用于学习者的感受器,然后到达感觉记录器,信息在这里经过初步的选择处理,停留的时间还不到一秒钟,便进入短时记忆,信息在这里也只停留几秒钟,然后进入长时记忆。
以后当需要回忆时,记忆从长时记忆中提取而回到短时记忆中,然后到达反应发生器,信息在这里经过加工便转化为行为,作用于环境,这样就发生了学习。
第二部分是左边的结构,包括预期事项(期望)和执行控制两个环节。
预期环节起着定向作用,使学习活动沿着一定方向进行。
执行环节起调节、控制作用,使学习活动得以实现。
第二部分的功能是使学习者引起学习、改变学习,加强学习和促进学习,同时使信息流激化、消弱或改变方向。
加涅认为学习的外部条件应加以区别,发生在学习者头脑里(中枢神经系统)的内部活动是学习过程,它是在外界影响下发生的。
教学是有目的、有计划地发动、激发、维持和提高学习者学习的一整套外部条件。
在此基础上,加涅提出了他的学习过程的八个阶段和相应心理过程的假设。
①动机产生阶段,与之相应的心理过程是期望。
②了解阶段,与之相应的心理过程是注意、选择性知觉。
③获得阶段,与之相应的心理过程是编码、存入。
④保持阶段,与之相应的心理过程是记忆贮存。
⑤回忆阶段,与之相应的心理过程是检索。
⑥概括阶段,与之相应的心理过程是强化。
⑦作业阶段,与之相应的心理过程是反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