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国际关系行为体
3.1 复习笔记
国际关系行为体指能够独立地参与国际事务,并在其中发挥影响和作用的政治实体。
这种政治实体可能是主权国家,也可能是非国家行为体。
一、国家行为体
从国际关系的范畴来讲,作为国际行为体主角的是民族国家,或者说是主权国家。
它最先产生于17世纪三十年战争之后的欧洲。
1.主权国家
(1)主权国家的四个基本特征
①国家拥有主权,是主权行为体;
②国家拥有一定的政权组织,特别是中央政府;
③国家统治着一定的居民和一定的领土;
④在国际范围内国家代表并保护着这些居民。
在国家的基本特征中,主权是国家所独有的属性。
就现代国家而言,人们认为国家辖下居民的共有认同与对国家的忠诚,也是国家存在的必不可少的条件。
(2)国家的构成要素
国家作为一种政治实体,其构成包括三个要素:
①思想观念,以人民的情感为代表,这种思想观念体现在文化、历史和意识形态之中;
②自然要素,包括领土、人口和经济资源等;
③制度因素,包括规制、法律、政府决策结构等,这些东西构成了国家的秩序。
(3)现代国家的构成要素
现代国家的构成要素包括主权、领土、居民和政权组织,有时也包括居民的共有认同与对国家的忠诚。
(4)国家的作用
从政治职能来说,国家所起的作用包括三个方面:
①在其统治区域内维持社会的稳定,控制暴力的发生;
②自由和自主地分配国家的资源;
③作为国家内部大多数人民认同的核心。
2.主权的概念
(1)主权概念的提出
主权概念最早是由法国哲学家让·布丹在《国家论六卷》中提出的。
他把主权界定为“统治公民与臣民的不受法律限制的最高权力”。
其后,英国政治哲学家托马斯·霍布斯从自然法理论出发,阐述了主权的产生。
(2)主权的概念
主权具有双重含义:
①对内主权,即国家对内享有最高的和最终的政治权威;
②对外主权,即国家在国际社会中是平等的一员,享有独立自主权。
它具有三方面的含义:
a.它具有国际法的含义,即国家只有享有主权,才是国际法的一个主体;
b.它具有政治含义,即在国际关系中,或者说在与其他国家的关系中,它对其人民和领土享有不受外部干涉的独立的管辖权;
c.它具有道德含义,即所有主权国家都应当尊重别国管理其内部事务的权利。
主权原则的形成,为全球国家处理相互关系确定了基本的准则。
但主权原则在贯彻的过程中,总是不断地受到各种外在因素的影响,而其中最大的影响来自于由主权国家本身构成的主权国家体系。
3.主权受到的影响与制约
(1)国际互动网络对国家主权的影响
在主权国家体系,国家的主权始终会受到国际互动网络的影响。
这种互动,可能是国家间的合作、结盟,也可能是国家间的竞争、对抗甚至战争。
国家在国际互动中权力既受到了削弱,又得到了扩大;它们失去了一些传统的职能,又得到了一些新的职能。
在当代的国际政治中,全球性的国际互动对民族国家的主权正产生着越来越大的几乎是不可回避的影响。
其主要包括世界经济全球化和一体化、联合国等世界性组织、国际法与国际体制、强权政治与霸权主义、区域一体化与集团化。
(2)国家自主权受到的影响
①经济自主权
国家执行“独立自主”经济政策的可能性越来越小,对经济计划的控制越来越困难。
这种情况至少说明国家的经济自主权在缩小。
②政治自主权
国家在政治上受到的影响也是显而易见的。
赫尔德把这种影响概括为五个方面:
a.伴随着全球相互联系的增多,政府可用的政治手段效用明显下降;
b.由于跨国力量和相互联系的扩大,减少和限制了国家政府对公民行为的影响;
c.在具有高度相互联系的全球体系范围,在国家行为的许多传统领域,不采取国际合作的形式就无法实现国家的目标;
d.国家不得不增进与其他国家的整合程度;
e.国际机构、组织和制度的大发展,为全球治理奠定了基础。
③国家自主权
在全球政治体系的作用下,民族国家所受影响的一个重要表现就是国家自主权的缩小。
自主权受到全球政治体系的影响越大,与主权的分离就越大。
(3)全球化对国家主权的影响
①国际组织和跨国机构
国际组织和跨国机构的发展,无疑意味着对国家主权的削弱与限制。
联合国安理会在理论上是拥有某种超国家的权力的,即为了和平,它可以干预主权国家的事务。
②全球体系
全球体系对主权的影响,最主要的方面可以概括为制度化的约束,也就是国际组织、国际公约、多边协定以及国际法的影响。
这种影响造成国内行为的“国际化”,即国家按照国际准则行事。
③国际法
国际法对主权的影响也是很大的。
国际法的发展使个人、政府、国家和非政府组织从属于新的法律体系,有了新的权利与义务。
这种权利与义务超出了原有民族国家的规范体系。
此外,某些国家间发生的区域一体化与集团化显然也在改变着主权的含义。
最典型的就是欧盟。
4.有关国家类型的讨论
(1)国家的分类
对国家的分类主要有以下几种:
①按照国家的能力,国家可分为强国与弱国;
②依照意识形态标准,可分为资本主义国家与社会主义国家;
③按照宗教标准进行划分,可分为伊斯兰教国家、天主教国家、东正教国家、佛教国家等。
④以文化作为划分国家的标准,可分为伊斯兰文明、东正教文明(以俄罗斯为核心)、中国文明、印度文明、非洲文明与西方文明等。
⑤以“民主”作为划分国家的标准,可分为“两个世界”,一个位于国际体系的核心,另一个位于边缘。
(2)无赖国家和失败的国家
①无赖国家
“无赖国家”是指那些对国际社会的准则抱有敌意的国家。
美国就曾正式地把伊朗、伊拉克、利比亚和朝鲜等国称作“无赖国家”。
南非在结束种族隔离政策之前,也曾被国际社会视为一个“无赖国家”。
②失败的国家
“失败的国家”是指那些失去了国家功能的政治体系。
这种国家在某种程度上正是冷战后所出现的民族分离过程和持续内战的产物。
“失败的国家”则几乎没有或是完全没有国内秩序,不存在制定或实施法律的政府权威,各个派别为争夺地盘而使国家陷于广泛的暴力之中。
如在亚美尼亚、格鲁吉亚、塔吉克斯坦、波黑等国就出现过这样的情况。
另外,在非洲的一些国家一度成为失败的国家。
二、非国家行为体
非国家行为体中最主要的就是国际组织。
广义的国际组织包括政府间组织、国际非政府组织和跨国公司。
此外,非国家行为体还包括国际政治运动、种族集团、宗教组织、政党及
其他政治组织,甚至包括个人。
这些非国家行为体在国际关系中亦发挥着活跃的作用,有时甚至是十分重大的作用。
1.政府间组织
(1)含义
政府间组织是指由两个以上国家的政府,经一定的协议而创立的机构,其成员构成仅限于主权国家。
政府间组织可能是国家的联盟,也可能是国家的联合体;可能是地区性组织,也可能是全球性组织;可能是出于政治和军事目的,也可能是基于经济或民族宗教目的等。
参与政府间组织的国家,都是为了通过成员国的合作谋求实现单靠自己力量所无法实现的目标。
(2)政府间国际组织构成的三要素
①成员国之间要有合作的政治意愿,这是国际政府间组织能够存在的前提与基础;
②组织之中要有一定的结构或形式,这是保证组织稳定性的条件;
③组织要有一定的运作机制,包括组织的宗旨、权力、职能、活动方式和议事规则,这种运作机制可以体现组织的某种自主性。
通常,组织的这三个要素是体现在一定的条约、协定或章程中的。
这些条约、协定或章程,构成了组织的基本制度。
(3)分类
①按照成员身份或宗旨可分为:
a.联盟,包括三个或更多成员的自治组织;
b.普遍成员身份组织,这种组织几乎是国家的全球代表;
c.跨地区组织,其成员超出了一定的地区,但并不具有普遍性;。